第一篇 挣扎求存的晚清农业(1840-1911) 1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的农业之殇 1
第二章 兴农运动与西学引进 4
第三章 新政中的“以法兴农” 8
第二篇 复而不兴的民国农业(1911-1949) 13
第一章 孙中山的农业主张与理想 13
第二章 张謇的改造传统农业实践 16
第三章 日益强化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19
第四章 地租剥削与“二五减租”失败 21
第五章 调整不下的苛捐杂税 24
第六章 现代农村金融的初步发展 26
第七章 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 28
第八章 世界经济危机对农村经济的冲击 30
第九章 农村调查的兴起与发展 32
第十章 农村复兴政策的失败 36
第十一章 民间的乡村建设运动 38
第十二章 风雨飘摇的农业科研机构 42
第十三章 农业科学研究初获成果 46
第十四章 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农业教育 52
第十五章 从无到有的农业推广事业 56
第十六章 对温饱无能为力的农业生产能力 60
第十七章 民国自然灾害掠影 64
第三篇 独树一帜的革命根据地农业(1927—1949) 73
第一章 井冈山土地革命与农业发展 73
第二章 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与查田运动 76
第三章 中央苏区的农业合作运动 82
第四章 中央苏区的农业生产 84
第五章 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88
第六章 抗日根据地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92
第七章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94
第八章 边区的开垦荒地政策 98
第九章 边区的水利建设与农科教活动 100
第十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102
第四篇 开天辟天的新中国初期农业(1949—1957) 109
第一章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09
第二章 农业税的调整与统一 113
第三章 在互助合作中实现农业的集体化 116
第四章构建农村供销和信用合作体系 124
第五章 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统购统销 126
第六章 城乡分割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形成 130
第七章 农科教体系的创建与发展 134
第八章 农业科技成效的初步显现 138
第九章 大江大河整治与农田水利建设 144
第十章 垦荒运动与农垦事业的兴起 146
第十一章 农业发展的纲领——《农业发展纲要》 149
第五篇 曲折前行的“人民公社”农业(1957—1978) 156
第一章 农业的“大跃进”时代 156
第二章“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159
第三章从“农业学大寨”到“普及大寨县” 165
第四章“以粮为纲”与“全面发展” 169
第五章“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171
第六章“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174
第七章 农业科教体系的兴衰与变迁 177
第八章 辉耀田野的农业“八字宪法” 183
第九章 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成就 186
第十章“四清”和“文革”对农业的影响 195
第六篇 走向复兴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农业(1978—2011) 200
第一章由“大集体”到“家庭承包”的体制转换 200
第二章由“计划”到“市场”的流通机制变革 209
第三章从“减轻农民负担”到千年“皇粮国税”的免除 216
第四章 让农民收获实惠的农村综合改革 219
第五章 农业组织化的重构与推进 222
第六章 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229
第七章 走向自主创新的农业科技体制变革 232
第八章 新型农业推广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235
第九章 农业教育事业的复兴与嬗变 238
第十章 科技进步之路的拾英撷萃 244
第十一章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255
第十二章 走向“全面发展”的农业结构调整 258
第十三章 跨越式发展的农牧渔业 260
第十四章 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268
第十五章 新型农民的“离土”“离乡” 271
第十六章 农业机械化的转型与跨越 274
第十七章 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引擎 277
第十八章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行动 280
第十九章“减贫减困”的农村扶贫开发 285
第二十章 开启面向世界的农业之门 288
第二十一章 城镇化之路的选择 294
第二十二章 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 297
参考文献 302
后记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