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总序 1
引子三国、两晋、南北朝学术概述 1
第一章 5
三国时期的经学(上)第一节 汉末至三国时期的经学概述 5
一 汉末至三国的学术大势 5
二 汉未经学的新特点 7
三 汉末至三国学术的复杂性 13
四 学术流派的纷争与消长 15
第二节 汉末至三国的经学流变(上)——官学 18
一 汉末至三国的学术氛围 18
二 荆州学派 20
三 荆州学派的人物 22
四 荆州学派的学术特点 29
五 交州学派 35
第三节 汉末至三国的经学流变(下)——私学 38
一 郑玄学派 38
二 荀氏家学 69
三 虞氏家学 74
第二章 82
三国时期的经学(中)第一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发展 82
一 三国时期魏国经学概述 82
二 魏正始石经 90
三 魏三体石经《尚书》的版本 92
四 魏三体石经《春秋》经传及其版本 100
五 魏三体石经的书人与书体 110
第二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纷争与消长 118
一 曹氏与司马氏的学术纷争 118
二 魏太学博士制度 126
第三节 三国时期蜀国、吴国的经学概况 133
一 蜀国的经学概况 133
二 吴国的经学概况 136
第三章 140
三国时期的经学(下)第一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家(上) 140
一 王肃 140
二 王肃“多造伪书”考辨 145
三 王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65
第二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家(中) 167
一 何晏 167
二 王弼 175
第三节 三国时期魏国的经学家(下) 184
一 魏国的“儒宗” 184
三 魏国的家学与私学 192
三 魏国经学的余支 202
第四节 三国时期吴国、蜀国的经学家 206
一 吴国的经学家 206
二 蜀国的经学家 214
一 西晋太学十九博士 223
第四章 223
两晋时期的经学(上)第一节 西晋时期的经学概况 223
二 西晋国子学博士等 234
第二节 东晋时期的经学概况 237
一 东晋太学博士 237
二 东晋的国子学与乡学 241
三 皇家讲经之制 245
四 魏晋之际的经学变革 246
五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经学概况 251
两晋时期的经学(下)第一节 两晋时期的经学家(上) 256
一 西晋初期的经学家——阮籍、嵇康等 256
第五章 256
二 郑冲及其他 260
三 杜预 263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经学家(下) 271
一 东晋初期的经学家 271
二 《经典释文》所录诸家 275
三 其他 286
四 十六国时期的经学家 290
第六章 292
南北朝时期的经学(上)第一节 南朝时期的经学概况 292
一 宋代的经学概况 292
二 齐代的经学概况 296
三 梁代的经学概况 305
四 陈代的经学概况 308
五 南朝经学综述 310
第二节 北朝时期的经学概况 312
一 北魏时期的经学概况 312
二 北齐时期的经学概况 325
三 北周时期的经学概况 327
四 北朝经学综述 327
第三节 南北朝学风异同 330
一 南北朝学风差异 330
二 南北朝时期诸经的兴废 335
三 南北朝时期的义疏之学 338
四 南北朝时期的礼服之学 344
五 南北朝时期的《论语》、《孝经》之学 349
第七章 354
南北朝时期的经学(下)第一节 南朝的经学家 354
一 宋代的经学家 354
二 齐代的经学家 357
三 梁代的经学家 362
四 陈代的经学家 378
第二节 北朝的经学家 391
一 北魏时期的经学家 391
二 北齐时期的经学家 413
三 北周时期的经学家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