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概述 1
附表 8
一、学校隶属关系及变更 8
二、山丹时期校舍图 9
三、兰州时期校舍图 10
第二章 培黎初创(1940—1944) 11
第一节 培黎学校诞生的背景 11
一、抗日战争与“工合”运动 11
二、“工合”职业教育 12
第二节 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的建立 13
第一节 西迁 17
第三章 西徙图存(1945—1953) 17
第二节 培黎学校在山丹 19
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19
二、“创造分析”,“手脑并用”在教学中的体现和运用 24
三、多国籍的教师队伍 27
四、国际社会对山丹培黎学校的援助 29
五、山丹培黎学校对地方的影响 32
第三节 护校、支前和诸多关怀 33
一、支援人民解放军西进 33
二、彭德怀接见艾黎 35
三、党和人民政府对学校的关怀 35
第四节 学校东迁 36
一、彭德怀签发的保护学校令 40
附: 40
二、各实习组设备产品 41
三、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组织机构 44
第四章 调整发展(1954—1957) 45
第一节 调整与发展 45
一、迁校后的人员和设备 45
二、体制、机构、领导的调整 46
三、学制、计划、工种的调整 47
四、招生与助学金 48
第二节 勤俭建校 49
第三节 学习技工培训法规,建立教学新秩序 52
一、学习技工培训法规和先进经验,确立教学新秩序 52
二、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研究工作 57
三、实习教学课堂化 59
第四节 在有价值的劳动中进行实习 61
第五章 省辖时期(1958—1964) 64
第一节 下放地方管理始末 64
一、管理体制、课程设置 64
二、组织机构和校级领导 66
第二节 教学、生产活动 67
一、教学活动 67
二、生产活动 74
第三节 社会活动 78
一、两次政治教育运动 78
二、精减下放 79
四、农副业生产 80
三、支农 80
附表 82
一、校外实习生产教学工地 82
二、1958—1963年学校主要产品产量 83
三、1958—1959年技术革新成果 86
四、1958—1959年自制设备 87
第六章 “文革”时期(1965—1977) 88
第一节 “文革”中学校状况 88
第二节 半工半读期间的教学与生产 91
第三节 新建阀门、电机作业线 93
一、阀门生产作业线 95
二、电机生产作业线 97
一、筹备招生 100
第七章 拨乱反正(1978—1985) 100
第一节 招生与教学秩序的恢复 100
二、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102
三、四十周年校庆 116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17
第八章 继往开来(1986—1991) 120
第一节 改办中专 120
一、改办中专的缘起 120
二、改办中专的准备工作 121
第二节 改办中专后的教学活动 126
一、理论教学 127
二、实习教学 131
四、政治思想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 134
三、学术活动 134
第三节 改办中专后学校党政机构及非编制机构 137
一、1986年3月至1988年1月党政组织机构 137
二、1988年2月党群、行政机构 139
三、非编制机构 140
第九章 人物传略 142
第一节 路易·艾黎 142
第二节 艾温·乔治·何克 148
附表 153
一、学校历任领导 153
二、获地级以上荣誉称号和奖励的教职工 155
三、获地级以上荣誉称号和奖励的校友(部分) 157
四、获地级以上科研成果、优秀论文奖校友(部分) 170
第十章 大事记(1940—1991年) 174
附录 198
一、历年基建、购置、大修、更改 198
二、历年招生、毕业生分配去向 201
三、学校实习工厂产品、产量、产值 204
四、培黎石油技工学校教学计划草案 206
五、关于培黎石油技工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的通知 226
六、转办中专后的教学计划摘选 228
七、转办中专后的部分规章制度 233
八、历年毕业生名单 248
九、教职工名单 290
十、关于培黎石油学校筹备五十周年校庆纪念活动的请示报告 308
后记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