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张?富 1
导论 中国区域经济从政策性启动到市场化运作的国家战略推进 1
第1章 中国区域经济面向世界大开放与大发展的理论定位 11
一、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开发理论 11
1.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才是硬道理 11
2.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是第一要务 12
3.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开发与科学发展观指导 13
二、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推出的时代背景透视 13
1.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现时代主题 13
2.经济全球化为区域开发提供机遇 14
3.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15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16
三、正确认识和吸收人类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16
1.区域经济发展与新时代科技大革命 17
2.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进步 17
3.区域经济发展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18
4.区域经济发展与吸收各国优秀成果 19
四、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现存问题分析 19
1.行政性资源配置,导致权力市场化 20
2.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低 20
3.体制性问题突出,影响产业上档次 21
4.发展方式仍粗放,要素市场较滞后 22
五、在改革和开放中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23
1.在竞争合作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3
2.在科学发展中促进区域经济进步 23
3.在改革创新中促进区域经济提升 24
第2章 中国区域经济面向世界大开放与大发展的现实目标 26
一、拓展中国区域经济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26
1.区域经济发展与和谐开放观 26
2.区域经济发展与深度开放观 27
3.区域经济发展与扩大开放观 28
4.区域经济发展与全面开放观 28
二、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对外开放格局 29
1.区域经济发展与优化特区开放 29
2.区域经济发展与深化沿海开放 30
3.区域经济发展与提升沿江开放 31
4.区域经济发展与加快沿边开放 32
5.区域经济发展与拓展内陆开放 33
三、健全中国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体系 33
1.区域经济发展与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34
2.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 34
3.区域经济发展与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35
4.区域经济发展与培育国内跨国公司发展 36
5.区域经济发展与实施自由贸易区大战略 36
四、深入落实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7
1.全面启动与运作WTO框架 37
2.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38
3.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9
第3章 中国区域经济面向世界大开放与大发展的操作方案 41
一、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41
1.走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 41
2.走区域新型工业化道路 42
3.促进区域金融体制改革 42
4.统筹区域城乡经济进步 43
二、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3
1.区域经济发展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43
2.区域经济发展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44
3.区域经济发展与实行其他方面改革 45
4.区域经济改革、发展和稳定相统一 45
三、既要坚持外开放又要兼顾两个大局 46
1.区域经济发展与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46
2.区域经济发展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46
3.区域经济发展与按照国际惯例和世界接轨 47
四、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大力促进区域经济 48
1.区域经济开发与利用国外资金加快发展 48
2.区域经济开发与利用国外优秀科技人才 49
3.区域经济开发与利用国外丰富信息资源 50
4.区域经济开发与利用国外潜在商品市场 50
五、注重在区域经济开发中规避国际风险 51
1.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差额风险 51
2.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际资本流动风险 52
3.区域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失衡风险 53
第4章 中国区域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取向 55
一、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历史演进 55
1.闭关锁国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 55
2.启动对外开放进程低度推进阶段 55
3.扩大开放形成中度开放经济阶段 56
4.加入WTO进入经济全球化新阶段 56
二、 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背景分析 56
1.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国际背景分析 56
2.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国内背景分析 57
3.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区域背景分析 57
三、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目标取向 58
1.发展与大国之间的战略合作,建立有利格局 58
2.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周边关系,形成战略依托 59
3.注重加强与发展中国家联系,追求互利共赢 60
4.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对话,构建自由贸易网络 61
四、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对策创意 61
1.坚持经济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战略相协调相结合 61
2.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62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优化对外的贸易结构 63
4.注重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有序推进资本市场开放 64
5.要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形成大品牌的跨国公司 65
6.既要全面参与世界经济,更要全面参与全球治理 65
第5章 中国区域经济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战略取向 67
一、中国区域经济多层次对外开放的试验基地:设立经济特区 67
1.国外经济特区发展的经验借鉴 67
2.中国开创经济特区的综合优势 68
3.中国经济特区实践的推动作用 69
4.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前景展望 70
二、中国区域经济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沿海开放城市 71
1.沿海开放政策的出台背景 71
2.沿海开放城市的综合优势 71
3.沿海开放城市的实践成果 72
三、中国区域经济多层次对外开放的规模效应: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带 73
1.沿海经济开放带的基本态势 73
2.沿海经济开放带的客观依据 74
3.沿海经济开放带的现实作用 74
4.沿海经济开放带的战略攀升 75
四、中国区域经济多层次对外开放的优势扩张:辟建“三沿”开放区 75
1.“三沿”开放区的现实状况 75
2.“三沿”开放区的历史作用 76
3.“三沿”开放区的成长环境 76
4.“三沿”开放区的发展对策 77
第6章 中国宽区域经济领域对外开放的战略取向 79
一、中国区域经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79
1.革命导师关于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思想 79
2.邓小平关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主要观点 81
3.江泽民关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81
4.胡锦涛关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现实导向 82
二、中国区域经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现实选择 83
1.中国当前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区域范围 83
2.中国当前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区域空间 85
3.中国当前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区域形式 87
三、中国区域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障碍因素 87
1.中国区域经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观念障碍 88
2.中国区域经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体制障碍 88
3.中国区域经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政策障碍 89
4.中国区域经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素质障碍 89
四、中国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操作对策 89
1.解放思想,创造宽领域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 89
2.深化改革,健全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有效机制 90
3.完善法规,保证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 91
4.培养人才,提供宽领域对外开放的人才资源 91
第7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定位论证 94
一、发展开放型经济,寻求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新路径 94
1.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94
2.摸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 95
3.创造良好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95
4.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实现国际化 97
5.推动中国区域经济进入快车道 98
二、运作WTO框架,认领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化的通行证 98
1.WTO的功能在于推动全球经贸合作大发展 99
2.中国已具备运作世贸组织框架的基本条件 99
3.衡量利弊得失在迎接挑战中把握发展机遇 100
4.兴利除弊面向未来努力完善区域经济格局 101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当务之急 102
1.区域经济体制转变的内容及其关系 102
2.区域经济体制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 103
3.国企改革是区域经济转变重要环节 103
4.促进区域经济转变要解决关键问题 104
四、推进东亚区域合作,确立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战略依托 105
1.东亚市场态势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东亚经济圈 105
2.东亚互补性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东亚经济圈 106
3.东亚战略地位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东亚经济圈 107
4.东亚重要作用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东亚经济圈 108
5.金融危机教训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东亚经济圈 108
第8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战略定位论证 110
一、中国区域经济开发市场化战略的功能作用 110
1.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战略可以推动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 110
2.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战略可以推动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 110
3.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战略可以推动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 111
4.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战略可以推动社会生活的文明昌盛 112
二、中国区域经济开发市场化战略的阶段特点 112
1.设立经济特区,初步探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模式 112
2.开发浦东新区,深层导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模式 113
3.西部大开发,全面开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新模式 113
三、中国区域经济开发市场化战略的分布态势 114
1.东南沿海地区优势及把握的发展重点 114
2.长江沿岸地区优势及把握的发展重点 114
3.西南地区经济优势及把握的发展重点 115
4.中部地区经济优势及把握的发展重点 115
5.西北地区经济优势及把握的发展重点 115
6.环渤海地区经济优势及应把握的发展重点 115
7.东北地区的经济优势及应把握的发展重点 116
四、中国区域经济开发市场化战略的对策创意 116
1.注重建造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战略的必备基础 116
2.注重提供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战略的启动财力 117
3.注重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战略的相互合作 117
4.注重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战略的开放进程 118
5.注重理顺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战略的总体关系 119
第9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定位论证 121
一、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理论与模式 121
1.探讨西方区域经济开发理论形成参照系 121
2.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122
3.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开发理论与模式选择 123
二、中国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基本依据 124
1.推行区域一体化是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124
2.推行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124
3.推行区域一体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有效途径 125
4.推行区域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开发深化的迫切需要 125
三、中国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目标体系 126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 126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载体是构建统一市场 127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128
四、中国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对策创意 129
1.建立区域一体化组织,保证提高区域合作水平 129
2.开展多元化经济联合,全面促进区域合作关系 130
3.制定区域性经济政策,协调好区域内各方利益 130
4.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追求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131
5.推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积极承担时代赋予使命 132
第10章 中国对欧盟市场开放及双边合作对策 134
一、欧洲联盟市场的显著特点 134
1.水平分工的市场格局 134
2.一体化最高的市场体系 135
3.双层次发展的市场机制 136
4.排他性的市场运作方式 136
二、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考察 137
1.欧盟对华政策的出台背景 137
2.欧盟对华政策的演变历程 138
3.欧盟对华政策的局部调整 139
4.欧盟对华政策的调整比较 140
三、欧盟对华政策的调整分析 141
1.欧盟对华政策调整的动因 141
2.欧盟对华政策调整的特点 144
3.欧盟对华政策调整的影响 146
四、当前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分析 147
1.梳理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 148
2.分析中欧经贸关系结构的特点 149
3.探究中欧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149
4.挖掘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潜力 150
五、中欧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战略对策 151
1.从战略高度制定对欧长期稳定政策,发展双边经贸关系 151
2.充分利用亚欧会议及双边关系机制,加强中欧经贸合作 151
3.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积极解决中欧经贸关系中现存问题 152
第11章 中国对北美市场开放及双边合作对策 154
一、北美自由贸易成立的背景分析 154
1.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动因 154
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155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综合效应 156
二、中国与北美市场合作现状透视 157
1.中国与北美市场合作潜力巨大 157
2.中国与北美市场合作优势互补 158
3.中国和北美市场合作意向明确 158
4.中国与北美市场合作领域拓宽 159
三、中国与北美市场合作障碍因素分析 159
1.政治因素影响双方经贸发展节奏 160
2.双方对贸易不平衡问题存在分歧 160
3.政策不对称导致双方贸易不平衡 160
4.中国商品进入北美市场并不顺遂 161
四、中国与北美市场经贸合作实现升级的操作对策 161
1.改善中美关系夯实全面合作基础 161
2.启动人才战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162
3.积极利用国际组织处理贸易争端 164
4.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迎接入世挑战 164
5.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应对国际竞争 165
6.以科技兴贸扩大对北美出口规模 166
第12章 中国对东亚市场开放及双边合作战略对策 168
一、东亚地区作为世界重量级大市场的综合成因 168
1.东亚大市场形成的区位因素 168
2.东亚大市场形成的内在因素 169
3.东亚大市场形成的外部因素 170
4.东亚大市场形成的动力因素 171
5.东亚大市场形成的机制因素 171
二、中国在东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172
1.中国在东亚大市场中占居得天独厚的地缘之宜 173
2.中国在东亚大市场中具有全面推进的综合优势 173
3.中国在东亚大市场中尽显力拯危局的大国风范 175
4.中国在东亚大市场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 176
5.中国在东亚大市场中强化文化认同的内在功力 176
三、东亚市场发展面临的障碍性因素 177
1.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失衡 177
2.东亚模式存在严重缺欠 177
3.政治矛盾影响市场发育 178
4.经济一体化进程较缓慢 179
5.外界因素干扰整体进步 179
6.各自为政不利于走向世界 180
四、中国推进东亚市场成长的对策创意 181
1.改进分工方式,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181
2.调整经济模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181
3.淡化政治矛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181
4.运用市场杠杆,淡化地区垂直分工 182
5.排除外部干扰,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 182
6.弘扬文化精神,增强市场经济凝聚力 183
第13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185
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185
1.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185
2.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186
3.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187
4.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187
5.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87
二、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综合成因 188
1.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188
2.市场经济的不断泛化 188
3.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 189
4.各国政府的共同推动 189
5.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 189
6.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 189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开发的综合性影响 190
1.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双重效应 190
2.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190
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提出的挑战 191
4.全球化金融危机的警示与启发 191
5.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192
四、中国区域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对策 192
1.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 192
2.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193
3.积极面向国际市场,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193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综合创新的能力 194
5.依托跨国公司发展,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194
6.强化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 195
7.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 195
8.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 195
第14章 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国区域经济开发战略对策 196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理论述要 196
1.知识经济概念与发展历程 196
2.知识经济形成的基本条件 197
3.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 198
4.知识经济价值的集中体现 198
二、世界范围迎接知识经济的国家对策 199
1.全球迎接知识经济的总体态势 199
2.发达国家推进知识经济的对策 200
3.发展中国家推进知识经济的举措 202
4.国际社会致力于填平“数字鸿沟” 203
三、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现实条件评析 203
1.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 203
2.研究与发展实力弱和结构失衡 204
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尚不足 205
4.科技进步迅速但仍有一定差距 205
5.知识经济的发展环境尚待改善 206
6.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207
四、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对策 207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208
2.加快市场化改革,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209
3.互动企业与科技,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09
4.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快速进步 210
5.大开放与国际合作,推动知识经济全面成长 211
第15章 WTO框架与中国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政策 213
一、走进世贸组织:WTO的宗旨与基本规则 213
1.WTO宗旨及权限 213
2.WTO的基本原则 213
3.WTO机构与职能 214
4.WTO的管辖权限 214
5.WTO的基本原则 215
6.WTO机构与职能 215
二、认识世贸组织:WTO的司法机制和诉讼程序 216
1.WTO的司法机构 216
2.WTO争端解决原则 217
3.WTO解决争端的诉讼程序 217
三、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市场开放的利弊与对策 219
1.WTO框架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与对策 219
2.WTO框架对中国工业的影响与对策 221
3.WTO框架对中国服务业的影响与对策 223
四、操作世贸组织:有效保障中国经济安全的政策建议 225
1.遵循WTO框架,合理采用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政策措施 225
2.操作WTO框架,积极挖掘维护经济贸易权益的政策措施 226
3.运用WTO框架,深入研究促进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228
第16章 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大开放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230
一、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大开放的理论支持 230
1.马列主义关于国际间经济联系的主要观点 230
2.毛泽东关于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 231
3.邓小平关于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开放的整体布局 232
4.江泽民关于东部沿海区域开发开放的大政方针 233
5.胡锦涛关于东部沿海区域率先发展的战略举措 233
二、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大开放的现实依据 234
1.实施东部沿海大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34
2.深化东部沿海大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35
3.推进东部沿海大开放是内陆经济发展的急切需求 236
三、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大开放的综合优势 237
1.东部沿海区域的交往历史悠久 237
2.东部沿海区域的地理位置优越 238
3.东部沿海区域的工业基础雄厚 238
4.东部沿海区域的金融事业发达 239
5.东部沿海区域的产业结构合理 239
6.东部沿海区域的投资环境良好 240
7.东部沿海区域的科学文化先进 240
8.东部沿海区域的国家优惠政策 240
四、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大开放的基础功能 241
1.东部沿海区域大开放的实验功能 241
2.东部沿海区域大开放的导向功能 241
3.东部沿海区域大开放的辐射功能 242
4.东部沿海区域大开放的带动功能 242
五、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大开放战略升级的关键环节 243
1.必须稳健东部沿海大开放与国际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 243
2.必须贯彻东部沿海大开放与全国经济协调进步的方针 244
3.必须遵循东部沿海大开放与内陆发展协调并行的原则 245
六、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大开放战略升级的推进对策 245
1.抓住机遇,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246
2.强化改革,形成市场经济新机制 247
3.保持优势,对全国发挥带动作用 248
4.跟从时代,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 249
第17章 关于东部区域新一轮开发开放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251
一、东部区域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的背景透析 251
1.东部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 251
2.东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支持 252
3.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民营经济的振兴 252
4.东部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优势 253
二、东部区域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价值 253
1.东部区域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共同富裕的主要保证 253
2.东部区域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保障 254
3.东部区域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就业的强力支撑 254
4.东部区域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是促进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 254
5.东部区域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是发展公益事业、光彩事业的重要力量 255
三、东部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55
1.行业垄断现象严重,市场准入门槛过高 255
2.内部管理体制落后,产权关系规范性差 256
3.金融制度倾斜严重,融资渠道比较狭窄 256
4.创新意识普遍较弱,技术储备能力不足 257
5.法律法规覆盖面小,执行监管效力不强 257
四、东部区域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58
1.放开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空间,丰富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 258
2.实现管理体制产权结构改革,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258
3.加快金融机构经营机制改革,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 259
4.引进人才提高企业科技含量,促进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 259
5.推进依法治理民营企业进程,改善民营经济的法律环境 259
6.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开展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260
第18章 中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推进问题探讨 261
一、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现实论证 261
1.西部大开发是邓小平现代化建设构想的具体部署 261
2.西部大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62
3.西部大开发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本质规定 262
4.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继续延伸 263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价值取向 264
1.逐步缩小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唯一出路 264
2.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势头的重要举措 265
3.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 265
4.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 266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综合优势 267
1.经济资源丰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提条件 267
2.综合国力增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力保证 268
3.扩大内需举措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大动力 268
4.优惠政策实施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保障 268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对策创意 269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 269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271
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72
4.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为中西部经济腾飞插上双翼 273
5.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开拓发展外向型经济新渠道 274
6.实施东西联动战略,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与协作 275
第19章 关于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277
一、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 277
1.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277
2.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背景 277
3.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背景 278
4.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背景 278
二、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态势扫描 279
1.基础设施为西部民营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79
2.成渝经济区中的民营经济正在率先发展 279
3.民营经济发展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79
4.更多企业家意识到西部成本的绝对优势 280
5.局部地区的社会氛围影响民营经济发展 280
三、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价值 280
1.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 280
2.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81
3.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 281
4.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大力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281
四、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现存问题 282
1.制度环境的不完善阻碍了民营企业前进 282
2.融资难依然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282
3.人口素质普遍低下降低民营经济的速度 282
4.民营企业规模小致使市场竞争能力微弱 283
五、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对策 283
1.借鉴改革开放初期的模式,倡导先富带动后富 283
2.发展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形成东西互动模式 283
3.加强和完善特殊政策支持,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284
4.竞争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成自主创新社会 284
5.大力发展城乡的教育事业,提高科技文化水平 285
6.加大西部新农村建设力度,培养新农民企业家 285
7.积极发展西部的金融行业,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285
8.适当发挥西部的地缘优势,发展民营贸易企业 286
第20章 中国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287
一、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背景论证 287
1.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全球背景 287
2.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区域背景 287
3.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国内背景 288
4.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自身背景 289
二、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综合优势 289
1.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区位优势 290
2.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资源优势 290
3.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产业优势 291
4.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人才优势 291
5.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政策优势 292
三、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功能定位 293
1.转变东北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 293
2.推进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293
3.增强东北经济外向功能,抢占东北亚经济制高点 294
4.加大东北对外开放力度,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 295
四、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制约因素 295
1.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仍需改善 295
2.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传统产业有待优化 296
3.政府服务意识淡薄,行政管理模式僵化 296
4.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产业缺乏竞争 297
5.人才机制建设滞后,优秀人才严重外流 297
6.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国际合作进程缓慢 298
五、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对策创意 299
1.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99
2.优化产业结构,保证接续产业发展 299
3.转变政府职能,更新行政管理模式 300
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01
5.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合理用人机制 301
6.对接国际市场,优化对外开放战略 302
第21章 作为国家重量级战略区域的东北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303
一、东北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 303
1.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 303
2.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的国内背景 303
3.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背景 304
二、东北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价值论证 304
1.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形态的改革和调整 304
2.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05
3.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优化老工业基地的资源配置 305
4.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306
三、东北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分析 306
1.东北地区民营历史包袱沉重,缺乏发展民营经济的土壤 306
2.面向民营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不够完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307
3.市场和行业壁垒较高,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失公平 307
4.民营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严重阻碍企业发展 308
四、东北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创意 308
1.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构建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08
2.疏通企业资金瓶颈,积极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309
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行业壁垒 309
4.提出创新产业规划,扶持新兴产业中的民营力量 310
5.推进海洋经济发展,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 312
第22章 中国中部区域开发开放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313
一、中国实现中部区域战略崛起的理论认证 313
1.实施中部区域崛起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13
2.实施中部区域崛起战略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314
3.实施中部区域崛起战略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部署 314
4.实施中部区域崛起战略是构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继续延伸 314
二、中国实现中部区域战略崛起的综合优势 314
1.国家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是实施开放战略的政治前提 315
2.丰厚的资源能源优势是中部地区实施开放战略的有力保证 315
3.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是中部地区实施开放战略的有利条件 316
4.已经形成和将要形成的城市圈是实施开放战略的强大动力 317
三、中国实现中部区域战略崛起的功能定位 318
1.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的核心内容 318
2.实现东西部区域经济对接的重要纽带 318
3.逐步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唯一出路 319
4.国民经济加快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319
四、中国实现中部区域战略崛起的现存问题 319
1.行政区域“画地为牢” 319
2.中部城市化进程缓慢 320
3.产业链国际化程度低 320
4.农业现代化步伐缓慢 320
五、中国实现中部区域战略崛起的操作对策 321
1.发挥政府职能,实现行政区向经济区转变 321
2.整合区域优势,打造健康的城市生态群落 322
3.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323
4.改造传统产业,用科技构筑现代工业体系 324
5.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经济竞争力 324
6.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逐步解决“三农”问题 326
第23章 关于中部崛起国家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328
一、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背景透视 328
1.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 328
2.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国内背景 328
3.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背景 329
二、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价值 329
1.注重民营经济发展,能够为中部地区带来强大的经济推动力 329
2.注重民营经济发展,能为国有企业改组和改造注入新的活力 330
3.注重民营经济发展,能够整合民间闲散资本提高资金利用率 330
4.注重民营经济发展,能增加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就业机会 330
5.注重民营经济发展,能提高中部地区工业化中自主创新能力 331
三、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 331
1.企业自身存在缺陷阻碍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331
2.民营企业产业层次整体偏低不利于国际竞争 332
3.融资渠道不畅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 332
4.市场行业准入难挫伤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332
5.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导致政策实施乏力 333
四、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创意 333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333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整体素质 333
3.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民营企业相应的合法权益 334
4.深化政府职能改革,营造民营经济成长的外部环境 334
5.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借鉴东部民营经济的成功经验 334
第24章 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的市场先导功能定位论证 336
一、中国经济特区创建的时代背景透视 336
1.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 336
2.响应当时改革开放呼声的历史选择 336
3.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潜力的时代使命 337
4.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前哨地位 338
二、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综合优势支持 338
1.地缘关系优势 338
2.腹地支撑优势 339
3.社会经济优势 339
4.政策投放优势 340
三、中国经济特区设定的基本战略格局 340
1.深圳经济特区 340
2.珠海经济特区 341
3.厦门经济特区 342
4.海南经济特区 342
5.汕头经济特区 342
四、中国经济特区运作的先导功能定位 343
1.改革政策实施的试验区 343
2.经济体制转轨的先导区 343
3.招商引资开发的示范区 344
4.对外扩大开放的成长区 344
5.融入国际市场的对接区 345
五、中国经济特区成长的主要问题所在 345
1.经济特区公共管理和法律法规仍不完善 346
2.经济特区产业结构和经济质量仍待提高 346
3.经济特区急功近利和环境污染仍较严重 347
4.经济特区民工权益和城乡二元仍未解决 347
六、中国经济特区强化的战略对策创意 348
1.深化政治和法律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特区 348
2.加强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特区 348
3.加速产业升级和三产发展,建设“新经济”特区 349
4.加大资源节约和环保力度,建设“两型”特区 350
5.注重城乡统筹和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特区 350
第25章 关于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市场先导功能定位论证 352
一、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的背景分析 352
1.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 352
2.促进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时代召唤 352
3.优化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行探索 353
4.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 353
二、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优势支持 354
1.腹地的经济形势,是发展开发区的有利因素 354
2.完善的设施配置,是发展开发区的良好基础 354
3.外商的直接参与,是发展开发区的推进动力 355
4.中央的政策支持,是发展开发区的可靠保证 355
三、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定的基本战略格局 356
1.东部沿海32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现状透视 356
2.中西部内陆22家国家经济开发区的现状透视 356
3.全国各地方省级经济开发区的现状透视 357
四、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运作的先导功能定位 358
1.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从工业区到新城区 358
2.开发区的产业选择——从外向型到内外结合 358
3.开发区的发展模式——从孤岛到与周围联动发展 358
五、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主要问题探讨 359
1.土地使用率偏低 359
2.政府组织行为错位 359
3.软硬件配套不完善 360
4.土地运营偷梁换柱 361
六、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操作对策创意 361
1.抓住发展工业的机遇,做好产业结构升级 361
2.加大延伸产业链力度,逐步推动产业集聚 362
3.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区域集聚效应 362
4.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建设综合性工业区 362
5.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打造成国际接轨窗口 363
第26章 关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市场先导功能定位论证 364
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的时代背景透视 364
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的世界潮流驱动 364
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的时代进步呼唤 365
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的主要理论基础 366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综合优势评价 368
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智力支持优势 368
2.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工业基础优势 368
3.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优势 369
4.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文化环境优势 369
5.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风险投资优势 369
6.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政策支持优势 370
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的先导功能定位 370
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有的孵化功能 370
2.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有的示范功能 371
3.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有的集聚功能 371
4.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有的辐射功能 372
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的战略价值认证 372
1.国家高新区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基地 373
2.国家高新区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正发挥出积极作用 374
3.国家高新区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75
五、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的现存问题分析 376
1.法律法规尚待完善 376
2.软硬环境仍需建设 377
3.产业趋同现象应当解决 377
4.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378
5.投资融资体系有待健全 378
六、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的推进对策探讨 378
1.营造法制环境,提供开发保障 378
2.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投资环境 379
3.调整产业方向,培育优势产业 379
4.提高研发水平,强化创新能力 379
5.注重人才培养,铸就创业平台 380
6.加大投资力度,拓展融资渠道 381
第27章 关于中国保税区的市场先导功能定位论证 382
一、 中国保税区创建的时代背景透视 382
1.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82
2.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尝试 383
3.实现国际国内市场的战略对接 383
4.推动中国腹地经济进入快车道 384
二、中国保税区发展的综合优势支持 384
1.中国保税区发展的优惠政策优势 385
2.中国保税区发展的地缘关系优势 385
3.中国保税区发展的母城支撑优势 386
4.中国保税区发展的聚集功能优势 387
三、中国保税区运作的先导功能定位 387
1.保税区是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排头兵 387
2.保税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 388
3.保税区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388
4.保税区是中国融入国际市场的插头座 389
四、中国保税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鉴 389
1.香港自由港的发展现状及启示 390
2.台湾出口加工区的发展现状及启示 390
3.巴西玛瑙斯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及启示 391
五、中国保税区成长的主要问题所在 392
1.保税区基本功能定位尚不合理 392
2.保税区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392
3.保税区公共管理体制尚需完善 393
4.保税区区港分离现状尚未解决 394
六、中国保税区转型的战略对策创意 394
1.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 394
2.深化法制改革,建立法律保障 395
3.改善管理体制,提高运营效率 395
4.实现区港联动,推进区港一体化 396
第28章 关于中国保税港区的市场先导功能定位论证 397
一、中国保税港区创建的时代背景分析 397
1.借鉴国际港口开发的成功经验 397
2.适应世界经济潮流的迫切需要 398
3.顺遂中国港口建设的必然选择 398
4.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399
二、中国保税港区发展的综合优势支持 399
1.关于保税港区的区位优势分析 399
2.关于保税港区的体制优势分析 399
3.关于保税港区的功能优势分析 400
4.关于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分析 400
三、中国保税港区市场的联动战略布局 401
1.上海洋山保税港区 401
2.天津东疆保税港区 401
3.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 401
4.海南洋浦保税港区 402
5.宁波梅山保税港区 402
6.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402
7.厦门海沧保税港区 402
8.青岛前湾保税港区 402
9.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 403
10.广州南沙保税港区 403
11.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403
12.张家港保税港区 403
13.烟台保税港区 404
四、中国保税港区开发的先导功能定位 404
1.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重要保证 404
2.为所属区域经济增长发挥带动作用 404
3.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404
4.促进所属区域乃至全国的贸易发展 405
五、中国保税港区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 405
1.制约国际中转的因素尚未突破 405
2.缺乏完善的立法体系作为支撑 405
3.保税港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406
4.保税港区缺乏各类型专业人才 406
5.保税港区的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406
6.区港尚未实现完全有效的整合 406
六、中国保税港区建设的战略对策创意 406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功能优势 407
2.完善保税港区立法,整合特殊监管区域 407
3.逐步完善运作规程,发展海运辅助行业 407
4.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407
5.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保障保税港区建设 407
6.加快区港联动进程,大力推进区港一体化 408
第29章 关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主体功能地位论证 409
一、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的背景分析 409
1.中国改革开发的时代需要 409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409
3.上海母城承担的区域使命 410
4.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成就 411
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的综合优势 411
1.地理支撑优势 411
2.经济发展优势 412
3.物流发展优势 412
4.政府管理优势 413
5.国家政策优势 413
三、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的价值取向 414
1.成长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414
2.成长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示范新区 414
3.成长为现代化与外向型的多功能区域 415
4.成长为世界性重量级的国际航运中心 415
四、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的现存问题 416
1.金融体制尚需理顺 416
2.产业结构尚需优化 417
3.航运物流尚需畅通 417
4.管理体制尚需健全 418
五、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的对策创意 419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证金融服务质量 419
2.完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419
3.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政府行政职能 420
4.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421
第30章 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主体功能地位论证。 422
一、天津滨海新区的创建背景分析 422
1.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流 422
2.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422
3.环渤海经济圈的全域开发 423
4.天津母城承担的区域使命 423
5.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历程 423
二、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 424
1.地缘关系优势 425
1.资源禀赋优势 425
3.空间布局优势 425
4.交通体系优势 426
5.经济发展优势 426
6.科技研发优势 427
7.政策投放优势 427
三、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价值取向 427
1.有利于改变中国市场经济的南重北轻格局 428
2.有利于提供环渤海经济圈的强力区域引擎 428
3.有利于建设北方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中心 429
4.有利于发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示范作用 430
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障碍因素 430
1.金融体制障碍 430
2.产业结构障碍 431
3.航运物流障碍 432
4.管理体制障碍 432
5.发展模式障碍 432
五、天津滨海新区的推进对策创意 433
1.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433
2.优化三大产业结构,谋求经济平衡发展 434
3.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创建航运物流中心 434
4.运作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和谐滨海新区 435
5.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35
6.转变政府行政职能,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436
7.改革涉外经济体制,规范国际贸易合作 436
第31章 中国环渤海区域开放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437
一、环渤海区域整体开发的背景分析 437
1.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态势已经明朗 437
2.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438
3.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成功实践 438
4.环渤海区域发展的历史以及现状透视 439
二、环渤海区域整体开发的路线图解 439
1.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引擎作用,增强服务环渤海的示范效应 439
2.发挥大连航运中心的交通枢纽作用,增强联系东北亚的纽带效应 440
3.发挥青岛海洋科技优势的带动作用,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 440
三、环渤海区域整体开发的综合优势 441
1.地缘优势得天独厚 441
2.工业发展基础良好 441
3.旅游资源丰富迷人 442
4.知识因素优势凸显 442
5.国家政策全力支持 442
6.对外开放势头良好 443
四、环渤海区域整体开发的战略配套 443
1.环渤海区域整体开发对内要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 443
2.环渤海区域整体开发对外要坚持国际化战略取向 444
3.环渤海区域整体开发必须注重推进海陆联动战略 444
五、环渤海区域整体开发的现存问题 445
1.三大板块自成体系 446
2.产业同构性较突出 446
3.要素流动不够顺畅 446
4.拉动作用尚不明显 447
5.中心城市功能不全 447
6.开放水平有待提高 447
六、环渤海区域整体开发的对策创意 447
1.弱化区划利益主体意识,克服区域经济合作壁垒 448
2.促进优势产业区域集群,实现有关省市合理分工 448
3.加强区域要素优化配置,建设区域一体化大市场 448
4.积极促成双核经济中心,使区域整体效益最大化 449
5.增加与其他地区的互动,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449
6.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融入东北亚及欧美市场 449
第32章 中国沿江区域经济开发开放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451
一、中国沿江区域开放的战略地位 451
1.沿江开放为沿海开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451
2.沿江开放为内陆开放的启动推进起到了带头作用 451
3.沿江开放为共同富裕的顺利实现开辟了重要道路 452
4.沿江开放为实现文明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保证 452
二、中国沿江区域开放的综合优势 453
1.先决条件:沿海开放的巨大成就 453
2.文化依据:多元交融的长江文化 453
3.物质基础:丰富雄厚的资源配置 453
4.发展空间:博大广阔的流域覆盖 454
5.基础设施:便捷纵横的流通渠道 454
6.市场容量:众多密集的人口资源 454
三、中国沿江区域开放的战略关节点 455
1.开发武汉城市群是沿江开放的点睛之笔 455
2.建设杭州湾大桥是沿江开放的重大举措 455
3.构筑区域化中心是沿江开放的基本模式 456
4.运作联动性机制是沿江开放的主要途径 456
四、中国沿江区域开放的基本功能 456
1.沿江开放是中国新型工业化基地发展的枢纽轴 457
2.沿江开放是中国经济平衡与协调发展的稳定轴 457
3.沿江开放是中国经济一体化全面发展的驱动轴 457
4.沿江开放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联接轴 458
五、中国新一轮沿江区域开放的战略对策 458
1.选择环保型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化经济区域 458
2.选择开放型管理体制,建立半官方协调机构 459
3.选择一体化发展方向,形成多渠道效能运输 459
4.选择外向型经济模式,开拓国际化发展前景 460
第33章 关于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 461
一、黄河文明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透视 461
1.黄河文明的形成 461
2.黄河文明的发展 462
3.黄河文明的兴盛 462
4.黄河文明的前景 463
二、关于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战略地位 463
1.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464
2.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客观要求 464
3.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是实现全国经济东中西联动的重要一环 465
4.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是缩小东中西部人均收入差距的有力措施 465
三、关于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综合优势 466
1.文化依据:历史悠久的黄河文明 466
2.物质基础:丰富雄厚的资源配置 466
3.发展空间:博大广阔的流域覆盖 467
4.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交通体系 467
5.市场容量:众多密集的人口资源 467
6.先决条件:沿海开放的强力拉动 467
四、关于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关键环节 468
1.提高黄河流域人均收入,逐步缩小东西差距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468
2.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一步 468
3.优化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良性互动是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469
4.加快黄河三角洲建设步伐,打造黄河流域经济引擎是区域开发的基本模式 469
五、关于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对策创意 469
1.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 470
2.积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470
3.积极优化沿岸产业结构,注重培育和形成新经济增长极 471
4.积极采取提高农民收入措施,注重加快区域城镇化建设步伐 471
5.积极实施东中西部协调战略,注重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与协作 472
6.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开发,注重借鉴国内外的开发经验 472
第34章 中国珠江三角洲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473
一、中国珠江三角洲区域开发开放战略升级的背景研究 473
1.珠三角区域开发开放的国际背景 473
2.珠三角区域开发开放的国内背景 473
3.珠三角区域开发开放的区域背景 474
二、中国珠江三角洲区域开发开放战略升级的综合优势 475
1.珠三角区域的地缘关系优势 475
2.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优势 475
3.珠三角区域的科技研发优势 476
4.珠三角区域的基础设施优势 476
5.珠三角区域的资本市场优势 477
6.珠三角区域的政策投放优势 477
三、中国珠江三角洲区域开发开放战略升级的功能定位 477
1.中国改革先行的试验区 478
2.中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478
3.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478
4.泛珠三角区域的增长极 479
四、中国珠江三角洲区域开发开放战略升级的薄弱环节 479
1.社会发展仍然落后 479
2.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480
3.区域协调矛盾突出 480
4.自主创新有待加强 481
五、中国珠江三角洲区域开发开放战略升级的对策创意 481
1.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两源经济发展 481
2.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82
3.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营造良好区域环境 483
4.深化体制改革建设,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484
5.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 485
第35章 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发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487
一、 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发的现实依据 487
1.长三角区域开发的国际坏境 487
2.长三角区域开发的国内坏境 488
3.长三角区域开发的区域环境 488
4.长三角区域开发的母城环境 489
二、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发的路线图解 489
1.发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引领功能,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489
2.发挥南京历史文化古都的辐射功能,提升长三角文化融合度 489
3.发挥杭州旅游环境名城的示范功能,提高长三角环境承载力 490
4.发挥宁波港口文明城市的支撑功能,增强长三角出口拉动力 491
5.发挥温州民营典范城市的导向功能,提高长三角资本利用率 491
三、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发的综合优势 492
1.地理区位优势 492
2.产业基础优势 492
3.市场容量优势 493
4.科教文化优势 493
5.投资环境优势 493
四、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发的明确定位 494
1.功能定位: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 494
2.发展定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494
3.产业定位: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495
4.制造业定位: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496
五、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发战略升级的薄弱环节 496
1.资源利用率偏低 496
2.产业结构不合理 496
3.需求结构不合理 497
4.人力资源素质低 497
5.体制改革推进慢 497
6.基础设施不健全 497
六、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发战略升级的推进对策 498
1.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保证经济持续发展 498
2.调整产业结构布局,着力于发展服务业 498
3.转变区域需求结构,扩大社会内部需求 498
4.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498
5.推进传统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499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交通事业 499
第36章 关于创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现实论证 501
一、黄河三角洲创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布局 501
1.黄河三角洲的区域分布范围 501
2.黄河三角洲的产业经济态势 501
3.黄河三角洲的主要核心城市 503
二、黄河三角洲创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综合优势支持 504
1.黄河三角洲的地缘关系优势 504
2.黄河三角洲的资源禀赋优势 505
3.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系统优势 505
4.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基础优势 506
5.黄河三角洲的相关政策优势 506
三、黄河三角洲创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基本价值取向 506
1.体现科学发展观念 507
2.挑战传统增长模式 507
3.打造世纪新兴品牌 507
4.肩负阶段历史使命 507
四、黄河三角洲创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要制约因素 508
1.淡水资源尚显短缺 508
2.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508
3.重大交通设施滞后 509
4.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509
5.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 509
五、黄河三角洲创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对策创意 509
1.进一步更新观念,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体系 510
2.推广高效生态经济,建立现代化外向型的现代产业体系 510
3.优化功能区域布局,建立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空间体系 510
4.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体系 511
第37章 关于成渝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主体功能地位论证 512
一、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发的战略投放背景 512
1.顺应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 512
2.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进程 513
3.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513
4.成渝综合试验区发展历程 514
二、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发的综合优势支持 514
1.成渝综合改革实验区形成和发展的法律政策支持 514
2.成渝综合改革实验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依据 515
3.成渝综合改革实验区形成和发展的地理区位优势 515
4.成渝综合改革实验区形成和发展的资源配置条件 515
5.成渝综合改革实验区形成和发展的产业布局基础 516
三、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发的先进经验探索 516
1.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 517
2.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 517
3.发达国家统筹城乡的经验 518
4.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启示 518
四、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