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3
戒三憍逸—出家 16
群山环绕之都—修行 19
明瞭万法时—正觉 22
永远的法则—缘起 25
以发现古道作为比喻—正道 27
相依而立的两丛芦苇—缘起 30
如停泊于陆地之船的舻舵—苦行 32
依法不依人—依法 35
开甘露门—说法 37
选择最初之说法对象—初转法轮 39
佛教之架构即在于此—初转法轮 42
为大众之利益与幸福—游行 44
先探寻自己—内观 47
看吧!一切尽皆燃烧—烦恼 50
竹林精舍的成立—精舍 52
在王舍城的街头—缘起 55
以真理诱导—正法 57
祇陀林精舍之成立—精舍 60
第一座·第一水·第一食—长老 63
依长幼之序—长老 66
勿轻视青年—正觉者 69
如来只是教导而已—导师 72
说法者应持的态度—说法 75
道与非道应分别说法—分别 78
置身于凶恶的人群之中—忍辱 81
仰望我们的旗杆顶端—三寳 83
譬喻为日出之景象—僧伽 86
应有善友之意—僧伽 89
法之谈话与圣之沉然—僧伽 91
如穹苍中的太阳一样—不放逸 93
更快速之物—不放逸 95
以藁为枕而卧—不放逸 97
如天空中灿烂辉煌的太阳—中道 99
知量而后用食—中道 102
当取其中—中道 105
即使化雪山为黄金仍嫌不足—贪欲 107
以喜为食而生—贪欲 110
譬喻欲之营运—贪欲 113
逆风投掷—瞋恚 116
此即属汝之物—瞋恚 119
谁是胜利者呢—瞋恚 121
勿行愤怒之岭—瞋恚 123
被称为暴乱者—三毒 126
以慈心为基础而立—慈悲 128
给予所有生物之上—慈悲 130
智慧即吾耕作之锄头—佛教 133
譬喻渡河之饲牛者—彼岸 135
比喻火熄灭后的状态—涅槃 138
何谓恶魔—涅槃 141
何谓无常—无常 143
比拟为四个大海的水—无常 145
大如岩山—无常 147
无常即苦—无常 150
比喻无我之道—无我 152
如花香一般—无我 155
如水映脸—正见 158
被毒箭所伤—四谛 160
盲龟浮木之喻—四谛 162
能见法则能见我—正法 164
不受第二箭—受 167
瞧!潺潺的水泉涌而出—欲望 170
斩断爱欲的荆棘—欲爱 173
佛陀与孩童们—不害 176
自己是最可爱的—不害 178
须爱自身—自爱 181
如此之人则谓圣者—业 184
须尊敬佛陀—皈依 189
比正觉者更优秀的释尊—皈依 191
他们皆为法之子嗣—自恣 193
名利将毁坏自己—名利 196
提摩达多的背叛—破僧 199
舍利弗之死—自皈依 202
目犍连之死—自皈依 204
绝不因衰而亡—不退法 206
站在恒河岸上—游行 209
皈依自己—自皈依 212
食供养之茸—般涅槃 214
佛陀最后的遗言—般涅槃 216
觉者已经寂灭—般涅槃 219
八分佛陀之舍利—佛骨八分 222
编辑教法与戒律—结集 225
皈依—依法 227
睡卧于说法之座—开眼 229
幸福为最胜—功德 232
四类之人—人间无常 235
群盲摸象—外道 237
如云间出月—指发外道 239
昔已降瑞雨—布施太子 244
以东方为父母—六方礼拜 249
如丧子之痛—鬼子母 252
不染脏布之喻—布喻 255
何不洗净恶业—洗浴 257
今日事今日毕—一夜贤者 260
弥兰陀王之问—供养 263
人类最高之幸福—吉祥 266
后记—有关本书的出典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