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
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 2
第一篇 细菌学总论 3
细菌的形态学 3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菌正常形态的观察 3
实验二 细菌动力检查法 11
实验三 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 14
细菌的生理学 20
实验四 基础培养基的制备 21
实验五 细菌的培养法 26
实验六 细菌的新陈代谢 33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正常机体的分布 40
实验七 正常人体与环境中细菌的检查 40
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42
实验八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43
实验九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50
实验十 磺胺药和抗菌素对细菌的影响 53
实验十一 噬菌体 58
实验十二 细菌素 61
微生物的变异性 62
实验十三 细菌的变异性 63
动物实验方法 67
实验十四 动物的实验感染法 67
实验十五 感染动物的尸体解剖及细菌学检查 71
细菌的致病性 72
实验十六 细菌的侵袭力 72
实验十七 细菌毒素的作用 74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77
实验十八 机体天然免疫机制 77
实验十九 吞噬作用 79
实验二十 抗原与免疫血清的制备 82
实验二十一 实验动物的采血 85
实验二十二 凝集反应 87
实验二十三 血型鉴定及交互配血试验 93
实验二十四 沉淀反应 96
实验二十五 溶血反应与补体结合反应 104
实验二十六 补体的测定方法 109
实验二十七 免疫复合物检测方法 110
实验二十八 淋巴细胞功能检查 112
实验二十九 T细胞和B细胞计数 121
实验三十 示踪方法 123
实验三十一 变态反应 133
实验三十二 生物制品 137
第三篇 细菌学各论 141
实验三十三 葡萄球菌 141
实验三十四 链球菌 143
实验三十五 肺炎球菌 146
实验三十六 奈瑟氏菌 148
实验三十七 病原性球菌未知标本的检查 150
实验三十八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 155
实验三十九 沙门氏菌 158
实验四十 痢疾杆菌属 160
实验四十一 变形杆菌 161
实验四十二 伤寒、付伤寒及痢疾标本的检查 162
实验四十三 霍乱与El-Tor弧菌 166
实验四十四 付溶血性弧菌 170
实验四十五 绿脓杆菌 172
实验四十六 嗜血杆菌属及包特氏菌属 172
实验四十七 鼠疫杆菌 175
实验四十八 布鲁氏菌属 177
实验四十九 需氧芽胞杆菌属 181
实验五十 厌氧芽胞杆菌属 183
实验五十一 无芽胞厌氧菌属 186
实验五十二 棒状杆菌属 189
实验五十三 分枝杆菌属 193
第四篇 病毒与其它微生物 200
实验五十四 病毒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 200
实验五十五 病毒培养法 205
实验五十六 病毒血清学反应 215
实验五十七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23
实验五十八 衣原体 227
实验五十九 立克次氏体 228
实验六十 支原体 230
实验六十一 螺旋体 232
实验六十二 真菌与放线菌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