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八纲辨证 1
第一节 表里 1
一、表证 2
二、里证 3
三、表病辨证 3
四、里病辨证 5
第二节 寒热 7
一、寒证 8
二、热证 8
三、寒热真假 9
(一)真寒假热 10
(二)真热假寒 10
第三节 虚实 12
一、虚证 12
(一)阴虚、阴虚 13
二、实证 14
三、虚实真假 15
(一)真实假虚 15
(二)真虚假实 16
第四节 阴阳 17
一、阴证 18
二、阳证 18
三、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20
四、亡阴、亡阳 21
第二章 气血津液辨证 31
第一节 气的病证 32
一、气虚证 32
二、气陷证 33
三、气滞证 34
四、气逆证 35
第二节 血的病证 36
一、血虚证 37
二、出血证 38
三、血热证 39
四、血瘀证 40
第三节 津液辨证 41
一、津液不足 42
二、水液停留 43
第三章 腑脏辨证 48
第一节 五脏辨证 49
一、心的辨证 49
(一)心气虚 50
(二)心阳虚 51
(三)心血虚 53
(四)心阴虚 54
(五)痰火扰心 55
(六)痰迷心窍 57
(七)心火上炎 58
(八)心血痰阻 60
二、肺的辨证 61
(一)肺阴虚 62
(二)肺气虚 63
(三)风寒犯肺 65
(四)风热犯肺 66
(五)燥热伤肺 67
(六)痰浊阻肺 68
三、脾的辨证 70
(一)脾气虚 70
(二)脾阳虚 71
(三)脾虚下陷 73
(四)脾胃湿热 74
(五)寒湿困脾 75
(六)脾不统血 77
四、肝的辨证 78
(一)肝气郁结 79
(二)寒滞肝脉 80
(三)肝经湿热 81
(四)肝热生风 83
(五)肝阳化风 84
(六)阴虚阳亢 85
(七)肝火上炎 87
(八)血虚生风 88
五、肾的辨证 90
(一)肾阴虚 91
(二)肾阳虚衰 89
(三)肾虚水泛 93
(四)肾气不固 94
(五)肾不纳气 95
第二节 腑病辨证 96
一、小肠辨证 97
(一)小肠虚寒 97
(二)小肠实热 98
(三)小肠气痛 99
(四)小肠气结 100
二、胆的辨证 101
(一)胆虚证 102
(二)胆实证 103
(三)胆寒证 104
(四)胆热证 105
三、胃的辨证 106
(一)胃寒证 107
(二)胃热证 108
(三)胃阴不足 109
(四)胃实热证 110
(五)食滞胃脘 111
四、大肠辨证 112
(一)大肠湿热 113
(二)大肠液亏 114
五、膀胱辨证 115
(一)膀胱湿热 116
(二)膀胱虚寒 117
第三节 脏腑兼病辨证 118
一、心肺气虚 118
二、心脾两虚 119
三、心肾不交 121
四、肝火犯肺 122
五、脾肺两虚 123
六、肺肾阴虚 124
七、肝脾不和 125
八、肝胃不和 126
九、脾肾阳虚 129
十、肝肾阴虚 130
第四章 六经辨证 144
第一节 太阳病证 145
一、太阳经证 145
(一)表虚证 146
(二)表实证 147
(三)表实兼证 148
1、表实兼吐利证 148
2、表实兼项背强几几证 149
3、表实兼内热证 150
4、太阳表实兼水饮证 151
(四)表虚兼证 152
1、兼项背强几几证 153
2、兼喘证 153
3、兼营阴不足身痛证 154
4、表虚兼腹痛证 155
5、兼阳虚证 156
6、兼胸满证 157
7、兼脾虚水停证 158
二、太阳腑证 159
(一)蓄血证 159
(二)蓄水证 160
三、太阳病变证 161
(一)热邪壅肺证 162
(二)肠热下利证 163
(三)心阳虚证 164
1、心阳虚惊狂证 165
2、心阳虚烦燥证 165
3、心阳虚心悸证 166
4、心阳虚欲作奔豚证 166
5、心阳虚奔豚证 167
(四)阴阳两虚证 168
(五)脾胃阳虚证 168
1、脾虚水停证 169
2、胃虚水停证 170
3、脾阳虚心悸兼腹痛 170
4、脾阳虚腹胀证 171
(六)肾阳虚证 172
1、阳虚烦燥证 172
2、阳虚厥逆烦燥证 173
(七)阴阳两虚证 174
(八)结胸证 174
1、大结胸证 175
2、小结胸证 176
3、寒实结胸 176
(九)痞证 177
1、热痞 177
2、热痞兼阳虚表证 178
3、脾胃不和致痞 179
4、胃虚食滞致痞 179
5、脾胃虚致痞 180
(十)上热下寒 181
(十一)胃中不和 肝气上逆证 182
四、太阳病类似证 182
(一)风湿留着肌肉证 183
(二)风湿留着关节证 184
(三)水饮证 184
(四)痰痰壅塞胸膈证 185
第二节 阳明病辨证 186
一、热扰胸膈及兼证 186
(一)热扰胸膈 187
(二)兼心下痞塞证 187
(三)兼腹满证 188
(四)兼中寒下利证 180
二、阳明经证 190
(一)胃热伤津 190
(二)胃热伤津气逆证 191
三、阳明腑证 192
(一)燥实证 192
(二)痞满证 193
(三)痞满燥实证 194
四、湿热发黄证 195
(一)湿热并重发黄证 195
(二)热重于湿发黄 196
(三)湿热兼表发黄 197
五、脾约证 198
六、阳明热利 199
第三节 少阳病辨证 200
一、少阳病主证 200
二、少阳病兼证 202
(一)兼太阳证 202
(二)兼阳明腑实证 203
(三)兼下利证 204
(四)兼水饮证 205
(五)兼烦惊谵语证 206
第四节 太阴病辨证 207
一、虚寒及兼证 208
(一)脾胃虚寒证 208
(二)下痢便脓血证 209
(三)太阴太阳并病 210
二、寒湿发黄 211
第五节 少阴病 212
一、少阴寒化证 212
(一)阳衰阴盛、下痢厥逆证 213
(二)阴盛格阳干外 214
(三)阴盛格阳于上 214
(四)阳虚身痛证 215
(五)下焦不固,滑泄不禁证 216
(六)阳虚水泛证 217
二、少阴热化证 218
(一)阴虚火旺证 218
(二)阴虚水热互结证 219
三、少阴兼有太阳证 220
第六节 厥阴病辨证 221
一、寒证 221
(一)寒逆肝呕头痛 222
(二)血虚寒凝证 223
二、气郁证 223
三、寒热错杂证 224
(一)蛔厥证 225
(二)上热下寒呕利证 226
第五章 卫气营血辨证 234
第一节 卫分证 234
一、邪在肺卫 234
二、邪在皮毛 236
第二节 气分证 237
一、温热在肺 237
二、热入于胃 239
三、热扰胸膈 240
四、热郁肝肝 241
五、温热在肠 242
(一)肠燥便秘 242
(二)肠热下利 243
第三节 营分证 245
一、热伤营阴 245
二、热入心包 246
三、营卫合邪 247
第四节 血分证 248
一、血热妄行 249
二、肝热动风 250
三、血热伤阴 251
四、亡阴失水 252
第五章 三焦辨证 254
第一节 上焦辨证 255
第二节 中焦辨证 256
第三节 下焦辨证 256
一、大肠湿热 257
二、湿滞膀胱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