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佛之根本意趣 1
一 人生所为何事 1
二 我在宇宙之间 4
三 学佛是人生向上事 8
四 学佛的切要行解 11
二 生生不已之流 14
一 有情为本 15
二 有情为继往开来的瀑流 16
三 有情为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19
四 前生与后世 21
五 流转者谁 24
六 生命的光光之网 26
七 生命的爱悦与悲哀 27
三 心为一切法的主导者 29
一 一切法与心简说 30
二 心为一切法的要因 32
三 心能影响报体之实例 34
四 心为行为善恶之决定者 36
五 从禅定说明心对根身之主宰力 38
六 心对身外事物的影响 40
七 结说 41
四 学佛三要 43
一 信愿·慈悲·智慧 43
二 儒·耶·佛 45
三 入门·登堂·入室 47
四 发心·修行·证得 49
五 念佛·吃素·诵经 51
五 信心及其修学 54
一 信心的必要 54
二 正信与迷信 55
三 顺信与净信 56
四 信忍信求与证信 58
五 正常道与方便道 59
六 菩提心的修习次第 62
一 菩提心是大乘法种 62
二 菩提心的类别 64
三 菩提心之本在悲 65
四 菩提心修习的前提 66
五 修习菩提心的所依——知母·念恩·念报恩 68
六 菩提心的正修——慈·悲·增上意乐 72
七 菩提心的成就 74
八 菩提心的次第进修 75
七 慈悲为佛法宗本 77
一 佛法以慈悲为本 77
二 慈悲的根源 79
三 慈悲与仁爱的比较 81
四 慈悲心与慈悲行 86
五 慈悲的长养 88
六 慈悲的体验 89
八 自利与利他 92
一 问题的提出 92
二 “利”是什么 93
三 重于利他的大乘 95
四 长在生死利众生 97
五 慈悲为本的人菩萨行 99
九 慧学概说 102
一 佛学之要在慧学 102
二 慧之名义与究极体相 106
三 智慧之类别 109
四 慧之观境 115
五 慧之进修 121
六 慧学进修之成就 126
十 解脱者之境界 130
一 解脱即是自由 130
二 解脱的层次 132
三 解脱的重点 134
四 解脱者之心境 137
五 解脱者之生活 139
六 解脱与究竟解脱 141
十一 佛教之涅槃观 142
一 涅槃之意义 142
二 从生死说起 143
三 涅槃之一般意义 149
四 涅槃之深究 152
五 结说 160
一 以佛法研究佛法 1
二 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 10
一 东方与西方 10
二 婆罗门眼中的东方 11
三 瞻波中心的古印度 14
四 东方王族的兴衰 22
五 奥义书与东方王朝 28
六 释迦族来自东方 34
七 释尊时代的印度国族 40
八 东方新宗教的勃兴 47
九 释迦的真谛 56
十 结论 67
三 “法”之研究 69
一 序起 69
二 圣道现见的正法 70
三 法与义·法与律的对立 76
四 传承中的无比法与妙法 79
五 法轮与转法轮 82
六 意识所识的法 85
四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 87
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 87
二 秘密教之传布 90
三 秘密教之特色 97
四 印度佛教之衰亡 100
五 大乘是佛说论 102
一 序起 102
二 从佛法的表现上说 103
三 从佛法的流行上说 109
四 从学派的分裂看大乘 117
五 从经论的集出看大乘 119
六 从思潮的递代看大乘 126
七 从大乘的内容看人乘 131
八 什么是初期的大乘经 133
六 略说罽宾区的瑜伽师 136
一 瑜伽师与罽宾 136
二 阿毗达磨师 137
三 经部譬喻师 138
四 大乘中观师 139
五 瑜伽师 140
六 大乘瑜伽师 141
七 秘密瑜伽师 144
七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 146
一 印度的三期佛教——总说 147
二 罽宾中心的佛教区 151
三 罽宾中心区的佛教 154
四 锡兰的佛教 158
五 晚期传来的小乘经论 159
六 真常大乘经 161
七 瑜伽师的唯心论 164
八 大乘禅 169
九 后期的中观学 171
十 秘密教 173
八 汉译圣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 176
九 论真谛三藏所传的阿摩罗识 182
一 九识品与九识章 182
二 阿摩罗识是转依 185
三 阿摩罗识(转依)的意义 189
四 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 194
五 心界通二分说 200
十 如来藏之研究 204
一 序说 204
二 说如来藏之意趣 206
三 如来藏说之安立 209
四 如来藏之抉择 216
五 流转还灭之因依 217
六 如来藏说之三系不同解说 221
七 如来藏为涅槃因 230
八 如来藏为生死依 238
十一 阿陀那与末那 246
十二 欲与离欲 249
一 “欲”是什么 249
二 事欲的分折 251
三 欲与离欲 253
一 净土新论 1
一 净土在佛法中的意义 1
二 净土的类别 4
三 净土的一般情况 6
四 弥勒净土 11
五 弥陀中心的净土观 14
六 佛土与众生土 22
七 庄严净土与往生净土 25
八 称名与念佛 38
九 易行道与难行道 43
二 念佛浅说 51
一 佛七 51
二 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 52
三 念佛法门三特征 57
四 念佛三要 63
五 念佛 68
六 一心不乱 74
七 往生与了生死 77
八 结说要义 79
三 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 82
四 东方净土发微 87
一 引言 87
二 东方净土为天界的净化 92
三 东方净土为人间的极致 102
四 东方净土之辉光此土 105
五 东方净土之表征自心 106
五 宋译《楞伽》与达磨禅 110
六 东山法门的念佛禅 120
一 东山法门的兴起 120
二 文殊般若与一行三昧 121
三 北宗的念佛、净心 124
四 净众与宣什宗 130
五 曹溪的南宗 133
六 东山法门的原意 138
七 结说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