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山地气候研究概况 1
《山地气候》&傅抱璞 1
山地气候研究的若干问题&傅抱璞 2
我国山区气候研究&林之光 3
我国地形小气候研究进展&黄寿波 4
Ⅱ、山地气候研究方法 5
山地辐射平衡和热平衡状况的分析和推算&翁笃鸣 5
山区温度状况的分析和推算(一)&翁笃鸣 6
山区温度状况的分析和推算(二)&翁笃鸣 7
山区气候考察资料的订正方法和分析方法(一)&翁笃鸣 8
山区气候考察资料的订正方法和分析方法(二)&翁笃鸣 9
考虑宏观地形的小网格温度场分析方法及应用&沈国权 10
关于山地气候资料的推算问题&傅抱璞 11
在山区气候调查中物候指标的应用&张福春 12
中区域山区温度和降水推算方法若干问题的讨论&陈万隆等 13
山地平均温度估算的距离加权法&毛政旦 15
无测站地方平均气温的推求方法&罗万伦 16
山区平均温度的估算方法&陈万隆 17
山区х х化工厂风压取值&朱瑞兆 等 18
极端最低气温的二种推算方法&蔡文华 等 19
山区气温超短序列延长方法的讨论&周子康 20
山地气象的几种探测方法&金一谔 21
横断山地区垂直气候带划分标准和气候要素值获取方法的初步探讨&文传甲 22
山地降水资料超短期推算的一个方法&毛政旦 23
山地热量资源的宏观估算方法&袁育枝等 25
坡地暧带和无测站山地气温估算方法的初步探讨&施其仁等 26
考察点降水资料的订正延长&张玉坤 27
山区热量资源的估算方法&梁敬等 28
关于我省坡地上太阳辐射计算问题的意见&李晓东 29
伏牛山南坡气候考察资料订正&徐星华等 30
山区热量资源的估算&李国华 31
山地气候考察观测点布局探讨&陈小亚 32
低山丘陵作物对地形小气候利用的等级评判&彭钊安等 33
庐山云海的统计分析与薄云降水的计算&江祖凡 34
山区极端最低气温推算的初步探讨&柯佳梁 35
不同地形遮蔽下光照条件的估算方法&朱伯伦 36
滇东山区热量指标计算&孙德荣 37
考察方法&翁笃鸣 37
山区热量资源分析的近似计算法&徐本贵 38
用近似图解法计算遮避物对日照条件的影响&翁笃鸣 39
Ⅲ、山地气候特征 40
坡地方位对小气候的影响&傅抱璞 40
秦岭山地的气候特点&李兆元等 41
秦岭太白山夏季的小气候特点&傅抱璞等 43
秦巴山地和汉江河谷的小气候分析&杨文夫 44
滇南山地冬季小气候&王利溥 45
秦岭太白山秋季的小气候特点&李兆元等 46
长白山温泉谷地夏季小气候特征&李栖筠 47
吉东山地气候初步分析&潘旭 48
阴山中部山地气候考察及其分析&郭正德等 50
灌阳山地气候基本特征&张玉坤等 51
伏牛山南坡一般气候特征分析&徐星华等 52
桂北山区气候考察试验研究之一一月份温度、降水的初步分析&张玉坤等 53
横断山地区气候雏议&文传甲 54
武夷山主峰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林之光等 55
乌蒙山对威宁气候的影响&王显镒 56
黄山光明顶的气候特征&严连南 57
贡嘎山的气候特点&宋明琨 58
云开山脉北坡植地气候的垂直差异性探讨&李剑兵 59
山区日照条件的分布规律&翁笃鸣 60
西双版纳地区日照时数的垂直分布&王宇 61
玉龙山辐射观测总结&文传甲等 62
横断山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的计算和分布特征&贺素娣等 63
地形对我国冬季气温的主要影响&林之光 64
地形对气温影响的实例一则&张友才 65
秦岭山地的垂直气温特征&朱瑞兆 66
影响我国山区气温直减率及其年变化主要因子的研究&林之光 67
我国山地气温直减率的初步研究&翁笃鸣等 68
对汉中盆地北部山区气温垂直变化率的一点认识&李晓东 69
太行山温热场及其生态学意义&郭康 70
江西井冈山山区地形对温度的影响&傅抱璞等 72
庐山气温考察初步分析&李一苏等 73
南糯山的逆温&江爱良 74
南山地区的逆温&李江风等 75
福建省山区逆温特征及其利用&陈仲 76
滇南山地地面逆温&王利溥 77
四明山区逆温初析&柯佳梁 78
平果玻璃街冬季辐射逆温的初步探讨&韦相轩等 79
高黎贡山降水分布及其成因分析&傅绍铭等 80
山地逆温层分析及其应用&李郁等 81
关于高山降水带的分布&李江风 82
我国的地形性夜雨&林之光 83
太行山和燕山山地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史风波 84
地形对暴雨的影响&章淹 85
地形对降水的作用&章淹 86
山地降水状况分析&翁笃鸣 87
秦岭山脉与陕西降水&王明华等 88
太行山东坡热量地理成因分析&程树林 89
河北山地降水的垂直分布&袁育枝 90
庐山云雾持续时间随高度的变化&江祖凡 91
气流二次爬坡和太行山东坡雨量分布特点&郭康 92
山区湿度条件和云雾现象&翁笃鸣 93
坡地与水平梯田湿润状况的气候学分析&陈明荣 94
试验马蹄型地形和水体构成的小区气候&黄寿波等 95
中国天山的积雪&胡汝骥等 96
山区风状况分析&翁笃鸣 97
天山天池山谷风的气候研究&林之光等 98
新疆天山的气压系统&南庆红 99
云贵高原东部下沉气流对广西西部天气气候的影响&郭殿福 100
南岭山地不同地形对风的影响&关寅生 101
峡谷中风状况的分析&陈万隆 102
贡嘎山的山谷风&宋明琨 103
长白山区山谷风的特征及利用&李栖筠 104
Ⅳ、山地气候资源的评价与利用 105
我国丘陵山地农业气候研究的进展&张养才 105
南方山地气候和热带及亚热带作物的种植问题&江爱良 106
试论我国亚热带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几个问题&候光良 108
从生态学和经济学观点论我国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的开发利用问题&江爱良等 109
我国丘陵山地的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及其合理利用&张养才 110
关于贵州山区光、热、水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利用若干问题&尹世勋 111
山地阴阳坡气候生态因子的分析&张巧琴 112
横断山地区光合有效辐射及生产潜力的计算&贺素娣 113
秦巴山区地面温度场结构与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研究&张养才等 114
雪峰山东麓年度农业气候考察简报(1983.4~1984.3)&龚汉鸿等 115
秦岭地区气候的生产潜力&陈明荣 116
雪峰山西侧农业气候资源垂直分析年度报告(1983.4—1984.3)&沈国权等 117
南岭北缘山区年度农业气候考察初步分析(1983.4—1984.3)&姚介仁等 119
万洋山地农业气候资源及开发利用的探讨&冯春陆 120
湖南山地气候的若干特征及其利用&任天京 121
对雪峰山区草山资源利用的初步看法&王启亮 122
井冈山西坡农业气候初探&欧阳惠等 123
井冈山农业气候资源与综合农业布局&江西省气科所农气室 124
从寒露风、冷害对晚稻的影响看山区农业生产和合理布局&芦惺等 125
发挥河池山区气候资源优势的建议&吴国荣 126
临安丘陵山区夏秋热量资源与后季稻种植高度的研究&张养才等 127
地形气候对浙江丘陵山地“立体农业”布局的影响&周子康 128
浙南沿海丘陵山地热量资源特征及其利用&陈琦等 129
九嶷山垂直农业气候特征&关寅生 130
龙泉山区气候与杂交水稻布局&黄昌鹍 132
福建省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初步探讨&陈遵鼐等 133
山区林、果、稻生产的若干气候问题&李文 134
闽北山垄田的气候特点及其合理利用&邓荣华 135
涪陵县水稻立体气候分区评述&冯达权等 136
丘陵山地日照估计方法与光资源&汪凤岐 137
马边山区立体农业气候区划&王修春 138
丰都县山地气候资源与农业发展布局的探讨&熊家河等 139
广元山区立体气候与水稻生产&陈兴华等 140
下川东丘陵山地光照资源的探讨&汪凤岐 141
气候生态学的观点在凉山山区垂直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刘建清 142
黎平地区的“立体气候”与“立体农业”&陈家明 143
丽江地区的“立体气候”与“立体农业”&何启仁 144
本溪县山地热量垂直分布与多种经营的合理布局&毕伯钧 145
从冬季逆温的分布看新疆冬牧场开发&李江风 146
绥宁山地森林气候资源及其利用&陈立申 147
优质茶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及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途径的探讨&程德瑜 148
从气候生态环境看长泰县柑桔上山&汤龙泉 149
坡地贴地层温度变化特征及其在柑桔生产上的应用&蔡文华等 150
我国亚热带东部地区的地形(小)气候及柑桔避冻栽培&黄寿波 151
地形小气候的考察分析及其在柑桔生产中的利用&浙江省柑桔避冻地形小气候考察组 152
宜溧山地冬季温度条件及其在柑桔栽培中的利用&江苏宜溧山地林业气候研究组 153
利用地形水域小气候种植柑桔的实例&黄寿波 154
浙川冬季地形小气候与宜桔地选择初探&徐星华等 155
丽水地区山地气候对柑桔避冻作用的研究&卢晓星 156
发展柑桔生产的地形小气候资源探讨&王道藩 157
浙江山地气温分布的规律性及植茶垂直热量带的初步划分&黄寿波 158
浙皖山地主要垂直气候特征及茶树栽培适宜高度的探讨&黄寿波 159
皖浙闽主要高山名茶的气候生态分析&黄寿波 160
我国主要高山名茶产区生态气候的研究&黄寿波 161
高山云雾与名茶&黄寿波 162
浙江丘陵山地茶树生态气候优势层域初探&周子康 163
浙江丘陵山地的茶树生态气候与茶叶生产&周子康等 164
不同坡向小气候条件及其对油茶生产的影响&韦祖明等 165
井冈山杉木种植气候模糊综合评判与垂直区划&曹华盖 166
武陵山区漆树生产与气候初探&姚廷文等 167
油桐林小气候初步研究&吴章文 168
云南植胶垦区山地气候初探&王利溥 170
山区气候与芭蕉芋的栽培&岑士良 171
米仓山地核桃——气候适宜区与非适宜区的划分&吴登茹 172
人参气候生态及适宜栽培地选择的研究&毕伯钧 173
云南高寒山区的气候与冷凉药材&何启仁 174
我国山地的旅游气候&郝革宗 175
承德“避暑山庄”的气候效应&刘继韩等 176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效益&陆鼎煌等 177
Ⅴ、国外山地气候研究 178
山谷风的数值模拟&(美)R.T.Mcnider等 178
狭山谷风和温度场昼间演变的模拟&D.C.Bader等 179
综合试验区夜间排放气流期间的多示踪物释放试验的模拟&(美)Rolf Lange 180
森林冠层气流的数值模拟&(美)Tetsuji Yamada 181
研究气流碰撞小山的模拟技术&(美)T.C.Spangler等 182
高山极端地形下地形气候的辐射感应对比&Ray Lougeay 183
综合试验区温度垂直廓线的确定&(美)W.T.Thompson 184
山顶雾淞结冰测量技术的利用&(美)E.E.Hindman等 185
杨帕河河谷铟的示踪物试验&(美)R.A.Rilling等 186
谢南多厄河谷地形影响中尺度环流和污染物输送的数值试验&(美)R.W.Arritt等 187
能源发展规划和空气的质量——科罗拉多州西北部的模拟鉴定&(美)等 188
科罗拉多州山区的冬季干旱&(美)等 189
凯恩戈姆山顶自动气象站&(英)等 190
法国一大河谷的综合气象探测系统&(法) 191
山间谷地逆温层的形式&(美)等 192
关于峡谷中逆温层发展的物理过程&(美) 193
落基山脉山谷内形成的逆温&(美) 194
山坡上逆温和流泄条件的消散&(美)等 195
用声探测器和系留探空仪对综合试验区夜间气流的研究&(美) 196
多山地带山脊部的风&(美)等 197
科罗拉多州皮塞斯流域高地夜间风的特点&(美)等 198
夜间山坡风结构和发展的观测&(美)等 199
夜间斜坡风模式与观测的比较&(美)等 200
通过怀俄明州南部“风道”的气流&(美)等 201
用一般浅水流动近似法对综合试验区夜间排放气流的研究&(美)等 203
克雷格和海登电站周围某些典型的气流型&(美)等 204
利用临界温度区分降水类型的方法 205
地形降水的理论计算 206
地形降水分量的估计 208
不同地形条件下气温变化的速度&克·伏·米金等 209
山地林区降水测量精度的研究 210
冷径流、冷湖的局地气候学研究及其与冷害的关系&(日)吉野正敏等 211
坡地、谷地及谷横斜面上的夜间冷却过程&(日)田子夕美子等 212
关于地形影响气候形成的定量估计&等 213
坡地小气候对谷物粗蛋白产量的影响&等 215
山地气温与低地高空气温的比较&等 216
复杂地形太阳辐射资源量的评价&(日)清野 豁等 217
Ⅵ、附录: 219
附录一、山地气候部分文献题录 219
附录二、美国第二次山区气象学会议文集目录 223
附录三、美国第三次山区气象学会议文集目录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