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上册 5
一、中国古代史 5
论“燮和天下”——周初对殷遗民的统治思想新探 5
重农限商与重农抑商——对商鞅和汉武帝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剖析 11
曹操用人心理试探 20
“八王之乱”爆发原因新探 29
关陇集团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形成阶段 38
关于宇文泰初置十二军的若干问题 48
从民族自觉意识看“淝水之战”性质问题 56
试论民族融合化和民族分离化——兼“汉化”、“胡化”说质疑 63
隋文帝统治基础之计量研究 68
隋文帝诛杀佐命功臣质疑 77
隋文帝废立太子刍议 81
唐代李姓的构成及其社会意义 90
唐代的民族混血及其社会功能 100
南宋名臣崔与之的军事思想 109
关于江浙水利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若干问题 118
明缙云县令郝敬考论 127
二、思想史研究 137
孔子的道德人格学说及现代意义 137
孔子道德人格学说的主要范畴及现代启示 153
不必把孔子“尊奉”为神 163
从屈赋看屈原的“人性论” 165
李翱的复性说新论 175
太虚非气:张载“太虚”与“气”之关系新说 186
“一旦豁然贯通”与“顿悟”说辨析 199
朱熹历史哲学的层次分析 209
朱熹与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比较研究 220
有关“朱陈之辩”的几个问题 238
“道统”之辩:再论“朱陈之辩”——答方如金、姜鹏两先生 252
朱熹是个“空谈义理”的理学家吗?——试论朱熹经世致用思想 263
试论叶适的道统论 271
论叶适的历史哲学与功利思想 278
日本朱子学的起源问题 286
日本朱子学发展述略 294
下册 315
三、中国史学史 315
关于屠本《十六国春秋》真伪的若干问题 315
《资治通鉴》取材《三国志》杂考——《资治通鉴》三国部分史源研究之一 325
《资治通鉴》与正史在史实上的差异——《资治通鉴》三国部分史源研究之二 337
《资治通鉴》对正史史料的增补——《资治通鉴》三国部分史源研究之三 349
义理史学发微 363
朱熹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373
朱熹的史著编纂思想 382
朱熹与《通鉴纲目》 397
朱熹给赵师渊“八书”考辨 408
朱熹编修《资治通鉴纲目》的再探讨——答郭齐教授 418
试论朱熹的史学人才观——与刘知幾、章学诚的比较研究 425
试论朱熹的历史人物评价法 436
试论朱熹实证主义的治史方法论 445
朱熹治史价值论阐微 453
试论朱熹的考据学 462
朱熹的史料整理思想 471
朱熹“重理据实”的史著评价思想 478
朱熹生前主要著述流传考 485
朱熹史学思想在宋代史学上的地位 493
朱熹与《周易参同契考异》 502
朱熹《家礼》的真伪及对社会的影响 507
郑朱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519
论叶适的史法与书法 529
关于《宋史·礼志》记载南郊的几个问题 538
试论史语所对内阁大库档案史料的整理及贡献 546
四、历史文献研究现代化 561
古籍文献数据库存在的问题与突破的方向——试论计算机技术在古典文献研究中运用的若干问题 561
个性化的文献检索服务系统设计的设想 570
数据化文献时代与学术研究方法 579
数据化文献时代的社会科学研究 588
五、学术评论 603
读《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 603
近十年来唐代妇女研究评述 608
哲学的反思严肃的抉择——评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 615
直面危机的思考——评《穷变通久》 617
博学沉思 白璧微瑕——读《王廷相和明代气学》 619
深思明辨结硕果——读《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