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
一、文化灿烂的古代中国及其在清代中期的衰落 1
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 1
清代中期的衰落 4
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亚洲国家的侵略 7
欧美资本主义的崛起 7
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主要目标 8
第二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9
一、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 9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9
第二次鸦片战争 12
二、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产生 13
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出现 1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6
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诞生 17
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 18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8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2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22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24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24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主要矛盾和革命的基本任务 25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6
一、鸦片战争时期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26
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 26
三元里和沿海人民的抗英斗争 28
爱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变革社会的主张 29
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31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和胜利发展 31
太平天国革命的纲领和政策 34
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 36
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38
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 38
百日维新 40
变法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42
第二章 辛亥革命 44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 44
一、《辛五条约》签订后的中国社会 44
民族危难的加深和人民群众的反抗 44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 46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7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47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49
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的建立 51
三、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52
同盟会的建立 52
三民主义的提出 53
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 55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57
一、武装起义的发动和革命形势的高涨 57
革命派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 57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58
保路风潮 59
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61
武昌起义的爆发和各省的响应 61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6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4
三、袁世凯篡夺政权和辛亥革命失败 65
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东山再起 65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天折 66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68
第三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 70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全国反袁斗争 70
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 70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71
“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 72
二、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和革命党人发动护法运动 76
军阀的分裂割据局面 76
“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 77
段祺瑞的卖国独裁 78
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79
第三章 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 82
第一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82
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82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82
新文化运动 84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86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88
五四运动 88
改造社会的探索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91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96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 96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99
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101
第二节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103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103
国共合作的酝酿和建立 103
黄埔军校的创建 107
国民革命的兴起 108
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111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发表 113
二、国民革命的高潮 115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15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17
三、国民党右派集团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119
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 119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全国人民的讨蒋运动 120
武汉政府的逆转和陈独秀右倾役降主义的危害 123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和经验教训 125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127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反动统治 127
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27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中国形式上的统一 127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130
二、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独裁统治 132
国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和经济基础 132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 137
第二节 土地革命的开展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39
一、共产党发动和领导土地革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139
各地武装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39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党、建军和土地革命 143
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 146
红军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48
二、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 151
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的反蒋斗争 151
第三党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152
三、探索革命新道路中的失误与历史性转折 153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53
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156
红军长征的胜利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坚持 157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159
一、“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59
“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59
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61
二、“一二·九”运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164
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的加深 164
“一二·九”运动 165
全国各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67
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内和平的实现 169
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69
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70
第五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75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发动 175
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175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准备 175
“七·七”事变和平津失守 176
八·一三”事变和淞沪抗战 177
侵华日军的野蛮暴行 179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80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及其特点 180
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182
三、全民族抗日高潮的兴起 183
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的战略防御 183
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的开辟 186
共产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88
全民族团结御侮和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190
第二节 中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的艰苦历程 192
一、相持阶段中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斗争 192
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 192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193
蒋介石集团抗战政策的变化及其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194
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方针的制订 195
皖南事变和击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斗争 197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 198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的发表 198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 200
正面战场的有限抵抗,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201
三、中国人民克服抗日战争的严重困难 204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中国战区的设立 204
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局面和共产党战胜困难的各项政策 206
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207
解放区军民和沦陷区人民的英勇斗争 209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12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和敌后军民的局部反攻 21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转折 212
解放区的恢复和局部反攻的开始 212
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制止 214
二、国民党统治日趋腐败和大后方民主运动的高涨 215
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腐败 215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218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219
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21
共产党的“七大”和国民党的“六大” 221
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 223
解放区军民的太反攻和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224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25
第六章全国解放战争 227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27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27
战后国际形势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27
战后国内形势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29
二、争取和平民主的重大斗争 232
国共重庆谈判 232
国统区人民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 234
政治协商会议 236
国民党的内战部署和共产党的自卫战争准备 238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新中国的建立 242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42
全面内战的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 242
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 246
解放区的土改和整党整军运动 247
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和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 248
二、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壮大 250
国统区危机的加深 250
反蒋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253
民主党派新的觉醒和新政协运动 254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与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56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256
美蒋和谈阴谋的破产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58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60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60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和新中国的诞生 261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经验 264
第七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26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确立 267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267
复杂的国内形势和严峻的国际环境 267
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269
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全国财经工作的统一 270
抗美援朝、镇反运动和新解放区的土改运动 272
“三反”、“五反”运动和对旧文教事业的改革 274
国民经济的恢复 276
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77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277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278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 280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280
三、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8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81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84
中国共产党的“八大”,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 289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289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289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290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291
二、党在工作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292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29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93
对“左”倾错误的纠正和“反右倾”斗争 296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299
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00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300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03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胜利完成,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306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 308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308
“文化大革命”的纲领和全国大动乱的开始 308
“上海一月风暴”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 311
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312
二、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被粉碎 314
林彪集团抢班夺权阴谋的败露 314
林彪集团的覆灭 315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方面工作的转机 317
三、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18
江青集团反周组阁阴谋的失败 318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对各方面的整顿 319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 321
江青集团的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323
四、“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主要教训 324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324
“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历史经验教训 326
第四节 新的历史性飞跃的开始 327
一、拨乱反正的曲折进程 327
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严重阻力 327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29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33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30
全面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333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逐步确立 336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336
反对僵化和自由化,坚持社会主义正确方向 338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焕发社会主义活力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