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及其教学之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崇名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9575800206
  • 页数:772 页
图书介绍:

上编 书史与教材 1

第一章 先秦篆书期 2

第一节 甲骨文之书法 3

一、雄伟期 4

图一:商第一期甲骨文 5

图二:商第二期甲骨文 6

二、谨饬期 6

三、颓靡期 7

图三:商第三期甲骨文 7

四、劲峭期 8

图四:商第四期甲骨文 8

图五:商第五期甲骨文 9

图六:甲骨上之朱书 9

五、严整期 9

图七:董作宾书江南春 10

第二节 金文之书法 11

图八:甲骨文之行款 11

图九:商鼎 12

图十:商小子省壶 13

图十一:周令? 14

1.早期之雄浑典丽:(一)令?(二)保卣(三)大盂鼎 14

一、西周 14

图十二:周保卣 15

图十三:周大盂鼎 16

2.中晚期之严谨端整:(一)颂鼎(二)大克鼎(三)毛公鼎 17

图十四:周颂鼎 17

图十五:周大克鼎 18

图十六:周毛公鼎 19

二、东周 20

1.东土系之劲直峭拔:(一)齐?镈(二)齐陈曼簠 20

图十八:周齐陈曼簠 21

图十七:周齐?镈 21

2.西土系之古朴雄浑:(一)秦公?(二)虢季氏子组? 22

图十九:周秦公? 22

图二○:周虢季氏子组? 23

3.南土系之柔美圆润:(一)楚王?鼎(鄂君启节附)(二)王孙遣者钟 24

图二一:周楚王?恙鼎 24

图二三:周王孙遗者钟 25

图二二:周楚鄂君启节 25

图二四:秦钧权始皇廿六诏 26

1.石鼓文 28

一、大篆期 28

第三节 石刻文之书法 28

图二五:周石鼓文 30

2.诅楚文 31

二、小篆期 32

图二六:周诅楚文 32

1.琅邪台刻石 33

图二七:秦琅邪台刻石 34

2.泰山刻石 34

图二八:秦泰山刻石 35

3.峄山刻石(会稽刻石附) 35

图二九:峄山刻石 36

图三○:秦石权始皇廿六诏 37

4.秦石权始皇廿六年诏 37

第四节 帛书与简册之书法 40

一、东周楚?书 41

图三一:东周楚绘书真迹及摹本 43

二、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与战国策 44

图三二:东周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与战国策 45

三、东周长沙仰天湖楚简 46

图三三:长沙仰天湖战国楚简 47

第二章 两汉隶书章草期 48

第一节 古隶之书法 49

一、帛书老子乙本 50

图三四:西汉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 50

二、竹简孙子孙膑兵法(汉简附) 51

图三五:西汉竹简孙子兵法 52

三、鲁孝王五凤二年刻石 53

图三六:敦煌汉简 53

图三七:西汉鲁孝王五凤二年刻石 54

四、三老讳字忌日刻石 55

图三八:汉三老讳字忌日刻石 55

五、开通褒斜道刻石 56

图三九:汉开通褒斜道刻石 57

六、祀三公山碑 58

图四○:汉祀三公山碑 58

第二节 八分之书法 61

图四一:汉简 62

一、流丽型 63

1.礼器碑 64

图四二:汉礼器碑 64

2.乙瑛碑 65

图四三:汉乙瑛碑 66

3.史晨碑 67

图四四:汉史晨前碑 67

图四五:汉曹全碑 69

5.孔宙碑 70

图四六:汉孔宙碑 71

二、方整型 72

1.北海相景君碑 72

图四七:汉北海相景君碑 73

2.张迁碑 74

图四八:汉张迁碑 75

3.西岳华山庙碑 76

图四九:汉西岳华山庙碑 77

4.熹平石经与蔡邕 78

4.曹全碑 78

图五○:汉熹平石经 79

三、奇伟型 81

1.西狭颂与仇靖 81

图五一:汉西狭颂 82

2.夏承碑 83

图五二:汉夏承碑 84

第三节 章草之书法 88

图五三:汉急就篇觚 90

图五四:汉宣帝神爵四年四月简 91

一、汉宣帝神爵四年四月简 91

三、新莽殄灭简 92

二、汉元帝永光元年简 92

图五五:汉元帝永光元年简 92

四、汉光武帝建武简 93

图五六:汉新莽殄灭简 93

五、敦煌汉纸牍 94

图五七:汉光武帝建武简 94

图五八:敦煌纸牍 94

六、张芝书芝白帖 95

图五九:汉张芝书芝白帖 96

一、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附) 99

第一节 魏至西晋之书法 99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北碑南帖期(隋代附) 99

图六○:魏钟繇书宣示表 100

图六一:荐季直表 101

图六二:贺捷表 102

图六三:魏受禅碑 103

二、受禅碑(卫顗父子附) 103

图六四:魏卫瓘帖 104

图六五:晋卫恒帖 105

三、正始石经 106

图六六:魏正始石经 106

四、天发神谶碑 107

图六七:吴天发神谶碑 108

图六八:吴皇象文武帖 109

五、索靖书七月帖(出师颂、急救章、月仪帖附) 109

图六九:晋索靖书七月二十六日帖 110

图七○:晋陆机书平复帖 111

六、陆机书平复帖 111

七、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附) 112

图七一:晋爨宝子碑 113

图七二:刘宋爨龙颜碑 114

第二节 南帖之书法 117

一、王珣书伯远帖 118

图七三:晋王珣书伯远帖 118

二、王羲之 119

1.乐毅论(黄庭经、东方画赞、曹娥碑附) 121

图七四:晋王羲之书乐毅论 122

图七五:褚摹兰亭叙 123

2.兰亭叙(怀仁集字圣教序、频有哀祸帖、快雪时晴帖附) 123

图七六:晋王羲之书快雪时晴帖 124

图七七:晋王羲之书频有哀祸帖 125

图七八:晋王羲之书远宦帖 126

3.十七帖 126

图七九:晋王羲之书瞻近帖 127

三、王献之 128

1.洛神赋十三行(保母砖志附) 129

图八○:晋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 130

图八一:中秋帖 131

2.鸭头丸帖(中秋帖附) 131

图八二:晋王献之书鸭头丸帖 132

图八三:南齐王?虔书刘伯宠帖 133

四、羊欣、王?虔、与萧子云 133

图八四:梁萧子云书列子帖 134

五、智永书真草千字文 135

图八五:陈智永书真草千字文 136

第三节 北碑之书法 140

一、丰碑 141

1.张猛龙碑 141

图八六:北魏张猛龙碑 142

2.敬史君显?碑 143

图八七:东魏敬史君碑 143

二、造像记 144

图八八:北魏始平公造像记 145

1.始平公造像记与朱义章 145

图八九:北魏孙秋生造像记 146

2.孙秋生造像记与萧显庆 146

三、墓志铭 147

1.张玄墓志 147

图九○:北魏张玄墓志 148

2.元羽墓志 149

图九一:北魏元羽墓志 149

1.石门铭与王远 150

四、摩崖书 150

图九二:北魏石门铭 151

2.郑文公碑与郑道昭(梁瘗鹤铭附) 152

图九三:北魏郑文公下碑 153

图九四:梁瘗鹤铭 154

3.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王子椿附) 155

图九五: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156

第四节 隋代之书法 158

二、丁道护书启法寺碑 160

图九六:隋龙藏寺碑 160

图九七:隋丁道护书、启法寺碑 161

三、苏孝慈墓志 162

图九八:隋苏孝慈墓志 163

第一节 初唐之书法 165

第四章 唐代楷书发达期 165

图九九:唐太宗书温泉铭 165

二、欧阳询(欧阳通附) 166

1.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167

图一○○:唐欧阳询书化度寺碑 167

2.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温彦博碑附) 168

图一○一: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 169

3.小楷千字文(心经附) 170

图一○二:唐欧阳询书小楷千字文 171

4.史事帖与草书千字文 172

图一○三:唐欧阳询书仲尼梦奠帖 172

图一○四:唐欧阳询书草书千字文 173

图一○五:唐欧阳通书道因法师碑 174

二、虞世南(陆柬之附) 175

1.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附) 176

图一○六: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 177

2.汝南公主墓志铭与积时帖 178

图一○七:唐虞世南书汝南公主墓志铭藁 179

图一○八:唐虞世南书积时帖 180

图一○九:唐陆柬之书文赋 182

三、褚逐良(薛稷、敬客附) 183

1.伊辟佛龛记(孟法师碑附) 184

图一一○:唐褚遂良书伊阙佛龛碑 184

2.雁塔圣教序记(房玄龄碑、倪宽赞墨迹、大字阴符经墨迹、临王献之飞鸟帖附) 185

图一一一: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记 186

3.枯树赋(文皇哀册附) 188

图一一二:唐褚遂良临飞鸟帖 188

图一一三:唐褚遂良书枯树赋 189

图一一四:唐薛稷书信行禅师碑 191

图一一五:唐敬客书王居士砖塔铭 192

第二节 中唐之书法 195

一、李邕书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岳麓寺碑附) 196

图一一六:唐李邕书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198

二、颜真卿(徐浩附) 199

一、龙藏寺碑 199

图一一七:唐徐浩书不空和尚碑 200

1.颜氏家庙碑(颜勤礼、麻姑仙坛记附) 202

图一一八:唐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 203

2.大唐中兴颂(离堆记、八关斋会放生记附) 204

图一一九:唐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 206

3.李玄靖碑(东方画赞、宋广平碑两侧附) 207

图一二○:唐颜真卿书李玄靖碑 208

4.祭侄文(争座位帖附) 210

图一二一:唐颜真卿书祭侄季明稿 211

图一二二:唐颜真卿书争坐位帖 212

第三节 晚唐之书法 215

一、柳公权 216

1.金刚经(玄秘塔附) 218

图一二三:唐柳公权书金刚经 219

2.神策军纪圣德碑(普照寺碑附) 220

图一二四:唐柳公权书神策军纪圣德碑 221

第四节 唐代写经之书法(六朝隋附) 223

图一二五:西晋诸佛要集经 224

图一二六:南朝写经卷 226

图一二七:北朝写经卷 228

一、大楼炭经卷第三 229

二、陆游 229

图一二八:隋华严经卷第卅三 229

图一二九:唐大楼炭经卷第三 230

二、十戒经 230

三、观世音经 231

图一三○:唐十戒经 231

四、瑜伽师地论卷第廿二 232

图一三一:唐观世音经 232

图一三二:唐瑜伽师地论卷第廿二 233

第五节 唐代之狂草 234

一、张旭古诗帖(郎官石记附) 234

图一三三:唐张旭书郎官石记 235

图一三四:唐张旭古诗帖 238

二、怀素(孙过庭附) 239

1.自叙帖 241

2.小草千文 242

图一三五:唐怀素自叙帖 242

图一三六:唐怀素书小草千文 243

图一三七:唐孙虔礼书书谱 245

第五章 宋代行书发达期(五代附) 247

一、杨凝式与李建中 248

第一节 北宋之书法 248

图一三八:五代杨凝式书韭花帖 249

图一三九:五代杨凝式书卢鸿草堂图跋 250

图一四○:五代杨凝式书夏热帖 251

二、蔡襄 253

图一四一:宋李建中书土母帖 253

1.行书尺牍 254

2.草书尺牍 255

图一四三:宋蔡襄书草书尺牍 255

图一四二:宋蔡襄书行书尺牍 255

3.鲁公自书告身跋(万安桥记附) 256

图一四四:宋蔡襄书鲁公自书告身跋 256

三、苏轼 257

图一四五:宋苏轼书黄州寒食诗卷 260

1.黄州寒食诗(武昌西山赠邓圣求诗附) 260

2.前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次韵王晋卿送梅花诗、归去来辞、李白仙诗附) 261

图一四六:宋苏轼书赤壁赋 262

图一四七:宋苏轼书小字 264

图一四八:宋苏轼书罗池庙碑 265

4.罗池庙碑、宸奎阁碑、丰乐亭记附 265

5.东坡草书 266

3.东坡小字 266

图一四九:宋苏轼书草书 267

四、黄庭坚 268

1.经伏波神祠诗卷(松风阁诗、花气薰人诗、黄州寒食诗跋、诗送四十九侄赠张大同附) 270

图一五○:宋黄庭坚书经伏波神祠诗卷 271

2.小字尺牍(诗帖附) 272

图一五一:宋黄庭坚书山谷致景道尺牍 272

3.李白忆旧游诗卷 273

图一五二:宋黄庭坚书李白忆旧游诗卷 274

五、米芾(米友人、吴琚附) 275

1.群玉堂述书帖(研山铭、虹县诗、吴江舟中诗附) 277

图一五三:宋米芾群玉堂述书帖 278

2.蜀素帖 279

图一五四:宋米芾蜀素帖 279

3.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 280

图一五五:宋米芾书苕溪诗卷 281

5.始兴公帖(王略帖赞、大行皇后挽词附) 282

图一五六:宋米芾书始兴公帖 282

5.群玉堂草书帖 283

图一五七:宋米芾书群玉堂草书帖 283

图一五八:宋米友仁书苕溪诗跋 284

图一五九:宋吴琚书桥畔垂杨诗 285

六、蔡京、蔡卞与宋徽宗 286

图一六○:宋蔡京尺牍 286

图一六一:宋蔡卞尺牍 287

图一六二:宋徽宗秋花诗帖 288

图一六三:宋徽宗欲借帖 289

一、宋高宗 293

第二节 南宋之书法 293

图一六四:宋高宗书佛顶光明塔碑 295

图一六五:宋高宗书赐梁汝嘉敕书 295

图一六六:宋高宗书千字文 296

图一六七:宋高宗御书石经 297

图一六八:宋高宗书赐岳飞手敕 298

图一六九:宋陆游尺牍 299

三、范成大 300

图一七○:宋范成大书赠佛照禅师诗碑 300

图一七一:宋范成大尺牍 301

四、朱熹 302

图一七二:宋朱熹尺牍 303

图一七三:宋朱熹书刘子羽神道碑 304

五、张即之 305

图一七四:宋张即之书李伯嘉墓志铭 306

图一七五:宋张即之尺牍 306

六、吴说 307

图一七六:宋吴说尺牍 308

第三节 宋代丛帖之刊刻 310

一、淳化秘阁法帖 311

二、阁帖之翻刻 314

1.绍兴国子帖 314

2.淳熙修内司帖 314

3.贾似道刻阁帖 315

三、阁帖之重编 316

1.绛帖 316

2.临江戏鱼堂帖 317

3.潭帖 318

四、阁帖之续编 319

1.元祐秘阁续法帖 320

2.太清楼续帖 320

3.淳熙秘阁续法帖 321

五、阁帖以外诸帖 322

第六章 元明复古期 324

第一节 元代之书法 324

一、赵孟俯 325

图一七七:元赵孟俯书胆巴帝师碑 327

1.胆巴帝师碑(重修玄妙观三门记附) 327

2.禊帖源流(无逸、抚州永安禅院僧堂记、重建太平兴国禅寺碑、汉汲黯传附) 328

图一七八:元赵孟俯书禊帖源流 329

3.赤壁赋(兰亭十三跋、感兴诗、扇纨赋、归去来辞、闲居赋、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附) 329

图一七九:元赵孟俯书赤壁赋 330

图一八○:元赵孟俯尺牍 331

4.致晋之尺牍(临急就章附) 331

二、鲜于枢 332

图一八一:元鲜于枢书唐人诗 333

1.行草真迹 333

2.透光古镜歌 334

图一八二:元鲜于枢书透光古镜歌 334

图一八三:元鲜于枢书支离叟诗序 335

3.支离叟序并诗十首 335

三、邓文原 336

图一八四:元邓文原致景良郎中尺牍 336

四、康里巙巙 337

1.李白古风帖 338

2.致彦中尺牍 339

图一八五:元康里子山书、李白古风 339

图一八六:元康里子山致彦中草书尺牍 340

图一八七:元康里子山致彦中楷书尺牍 340

第二节 明代之书法 342

一、三宋与二沈 343

图一八八:明宋克书公诗 344

图一八九:明沈度书不自弃说 345

二、沈周、吴宽与李东阳 346

图一九○:明沈粲书古诗 346

图一九一:明沈周书化须疏 347

图一九二:明吴宽书种竹诗 348

图一九三:明李东阳书诗卷 349

三、祝允明 350

1.出师表(洛神赋、赤壁赋、刘诚意两鬼诗附) 351

图一九五:明祝允明尺牍 352

图一九四:明祝允明书出师表 352

2.行书尺牍 352

图一九六:明祝允明书秋兴八首 353

3.杜甫秋兴帖 353

图一九七:明祝允明书大字草书 354

四、文徵明 355

4.大字草书 355

1.拙政园记(醉翁亭记、千字文、离骚九歌附) 356

图一九八:明文徵明书拙政园记 357

2.过庭复语十节 358

图一九九:明文徵明书过庭复语十节 358

3.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词卷 359

图二○○:明文徵明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 359

五、王宠 360

图二○一:明王宠书千字文 361

1.千字文 361

图二○二:明王宠书史记刺客列传 362

2.刺客列传 362

六、董其昌 363

图二○三:明董其昌书张旭古诗帖跋 365

1.张旭古诗跋(行草诗卷附) 365

2.周子通书(汉倪宽传赞附) 366

图二○四:明董其昌书周子通书 366

3.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轴 367

图二○五:明董其昌书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367

图二○六:明董其昌书行草诗卷款识 368

4.行草诗卷自跋 368

七、张瑞图、黄道周与倪元璐 369

图二○七:明张瑞图书後赤壁赋 370

图二○八:明黄道周书榕坛问业 371

图二○九:明黄道周书孝经定本 372

图二一○:明倪元璐书题画诗 373

八、王铎与傅山 374

图二一一:明王铎书集前人七言诗句 375

图二一三:明傅山书金刚经 377

图二一二:明傅山书杂书册 377

第三节 明代丛帖之刊刻 380

1.阁帖之翻刻:(一)泉州帖(二)肃府帖 381

一、阁帖之繁衍 381

二、名家之刊刻 383

2.阁帖之改编:(一)东书堂帖(二)宝贤堂帖 383

1.停云馆帖 385

2.真赏斋帖 386

3.戏鸿堂帖 387

5.郁冈斋帖 388

4.余清斋帖 388

第七章 清至近代碑帖分合期 391

第一节 帖学发达期之书法 391

一、王澍 392

图二一五:清王澍撰积书岩帖 393

二、刘墉 393

图二一四:清王澍书行草尺牍 393

图二一六:清刘墉书苏轼次韵许遵诗 395

1.苏轼次韵许遵诗(入法界体性经、东坡和蒋发运、佐还山後寄三首附) 395

图二一七:清刘墉书槎河山庄大士岩诗 396

2.槎河山庄大士岩诗(东坡溪阴堂诗、题龙纪?居室附) 396

图二一八:清刘墉书朱兰诗 397

3.朱阑诗(裴相行俭帖附) 397

三、梁同书 398

图二一九:清梁同书书柳柳州文卷 399

四、王文治 399

图二二○:清王文治书行书尺牍 400

五、姚鼐 401

图二二一:清姚鼐书行书尺牍 401

图二二二:清姚鼐书小楷尺牍 402

六、成亲王(铁保附) 402

图二二三:清永瑆书味余书室诗 403

图二二四:清永瑆书读书乐 404

图二二五:清永瑆行书 404

图二二六:清永瑆草书 405

图二二七:清铁保行草尺牍 406

第二节 碑学发达期之书法 408

一、邓石如(吴熙载附) 409

1.白氏草堂记 411

图二二八:清邓石如书白氏草堂记 411

图二二九:清邓石如书黄鹤楼诗 412

2.黄鹤楼诗轴 412

图二三○:清邓石如书山居早起诗 413

3.山居早起诗轴 413

二、伊秉绶(金农附) 415

图二三一:清吴熙载书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415

1.山涛传(魏舒传、刘毅传、崔洪传附) 416

图二三二:清伊秉绶书山涛传 417

2.满堂诗轴 417

图二三三:清伊秉绶书满堂诗 418

图二三四:清金农书六朝名贤轶事册 419

图二三五:清金农书金刚般若经 420

三、赵之谦(张裕钊附) 421

1.汜胜之书(抱朴子佚文附) 422

图二三六:清赵之谦书、汜胜之书 422

图二三七:清赵之谦书旌孝蒋君传 423

2.旌孝蒋君传 423

图二三八:清赵之谦尺牍 424

3.行草尺牍 424

图二三九:清张裕钊书南宫县学记 425

四、吴昌硕(吴大澄附) 426

1.临石鼓文 427

图二四○:清吴昌硕临石鼓文 427

图二四一:清吴昌硕尺牍 428

2.行草尺牍 428

图二四二:清吴大澄书说文部首 429

第三节 碑帖合流之书法(丛帖之刊刻附) 431

一、翁方纲 431

1.砚椟铭 432

图二四四:清翁方纲题张绅跋孔子庙堂碑 433

2.题张绅跋孔子庙堂碑 433

图二四三:清翁方纲书砚椟铭 433

二、何绍基(翁同和附) 434

1.陈恪勤生日感怀诗 436

图二四五:清何绍基书陈恪勤生日感怀诗 436

图二四六:清何绍基书与方山子论用兵帖 437

2.与方山子论用兵帖 437

图二四七:清翁同和书六言联 439

第四节 近代之书法 443

一、沈曾植 446

图二四八:沈曹曾草书 448

二、康有为 449

图二四九:沈曹曾九言联 449

图二五○:康有为书诗集自序 452

三、郑孝胥 452

图二五一:郑孝胥书朱子格言 453

图二五二:郑孝胥行书 454

四、吴敬恒 454

图二五三:吴敬恒篆书四言联 456

五、李瑞清(曾熙附) 457

图二五四:李瑞清书曾母刘太夫人颂辞 458

图二五五:曾熙书五言联 459

六、张人杰 460

图二五六:张人杰书五言联 460

七、谭延闿(谭泽闿附) 461

图二五七:谭延闿行书七言联 462

图二五八:谭泽闿行书 463

八、胡汉民 463

图二五九:胡汉民隶书七言联 464

九、于右任 465

图二六○:于右任草书七言联 465

十、载传贤与沈尹默 466

图二六一:戴传贤书精神总动员 467

图二六三:沈尹默书大字阴符经跋 468

图二六二:沈尹默书林公铎先生葬墓表 468

十一、陈定山先生与 于师大成 469

图二六四:陈定山书与于师长卿论书尺牍 470

十二、庄严 472

图二六五:于师大成书六言联 472

图二六六:庄严书瘦金书 473

附表:历代主要书人及其代表作品总表 475

表一、历代主要书人及其代表作品总表 475

第一节 国小阶段 495

第八章 书法教材之编选 495

一、教材之范围 495

二、教材之编选 497

第二节 国中阶段 501

一、教材之范围 501

二、楷书碑帖之选择 502

三、国中临摹之碑帖 503

表二:国中临摹碑帖表 503

第三节 高中阶段 507

一、教材之范围 507

二、行书碑帖之选择 508

三、高中临摹之碑帖 508

表三:高中临摹碑帖表 509

一、教材之范围 512

第四节 大专阶段 512

二、草、篆、隶书碑帖之选择 513

表四:大专临墓碑帖表 514

三、大专临摹之碑帖 514

中编 书写工具与教法 519

第一章 笔之种类及选用方法之指导 519

第一节 笔之种类及其特性 519

一、紫毫笔 521

二、狼毫笔 523

三、羊毫笔 524

四、兼毫笔 526

第二节 笔之选用方法之指导 528

一、笔之选择方法 528

1.尖 528

2.齐 529

图二六七:毛笔齐之检查法 529

3.圆 530

4.健 530

5.据书法风格选择 531

二、笔之使用方法 533

6.依字体大小选择 533

1.开笔 534

3.入墨 535

2.润笔 535

4.洗笔 536

5.悬挂 537

第二章 墨之种类及选用方法之指导 539

第一节 墨之种类及其特性 539

一、石墨 540

二、松烟墨 541

第二节 墨之选用方法之指导 544

1.质细 544

一、墨之选择方法 544

2.胶轻 545

4.墨色黑而亮 546

3.质坚 546

5.墨味香而清 547

1.以清水逐渐加入 548

2.墨正 548

二、墨之使用方法 548

3.力匀而急缓适中 549

4.浓度适中 550

5.随磨随用 551

6.储放匣内 551

第三章 纸之种类及选用方法之指导 553

第一节 纸之种类及其特性 553

一、弱吸墨纸类 555

2.蜀笺 556

1.澄心堂纸 556

3.藏经纸(金粟笺) 557

1.宣纸 559

二、强吸墨纸类 559

2.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 560

一、纸之选择方法 561

1.质地坚韧而细密 561

第二节 纸之选用方法之指导 561

2.洁净 562

4.吸墨性适中 563

3.表面滑涩适宜 563

5.据书法风格选择书家所用之纸 564

6.依个人习性择纸 564

二、纸之使用方法 565

2.洁净 565

3.分格 565

1.宜平 565

图二六八:纸之分格型式 566

4.固定 567

7.藏於阴凉处 568

5.以吸水布平垫於下 568

6.待乾收纸 568

第四章 砚之种类及选用方法之指导 570

第一节 砚之种类及其特性 570

一、端砚 571

二、歙砚 574

1.以石质为主 576

第二节 砚之选用方法之指导 576

二、砚之选择方法 576

2.润泽有光 577

3.肌理细腻 577

二、砚之使用方法 578

4.质坚而差软 578

2.使用须换清水 579

1.平时储水 579

3.用後刷洗 580

4.新墨轻磨 581

5.将墨取出 581

一、强吸墨纸宜配健毫笔 583

第五章 笔墨纸砚之配合 583

二、柔毫笔宜配弱吸墨滑纸 584

三、健笔配浓墨 585

四、笔墨纸砚之调配 586

第一章 写字姿势及执笔之指导 587

一、坐姿 587

1.座位 587

下编 书法技能与教法 587

第一节 写字姿势之指导 587

2.姿势要领 588

图二六九:桌椅之距离 588

二、立姿 589

图二七○:写字之姿势 589

一、执笔之方法 590

第二节 执笔方法之指导 590

1.正法:(一)拨镫式(二)单钩与双钩式(三)龙眼与凤眼式(四)鹅头式 591

图二七一:拨镫式执笔式(附手臂各部位名称) 592

2.变法 596

3.基本原则 597

二、执笔之高低 598

1.执笔与书体 598

2.字之大小 599

三、执笔之松紧 600

一、运笔之方式 602

第二章 运笔与基本笔画之指导 602

1.指运法 602

第一节 运笔之指导 602

图二七二:运笔之方式 603

2.腕运法 604

二、运笔之要领 605

3.肘运法 605

1.起笔与收笔 606

2.提笔与顿笔 607

3.转笔与折笔 608

图二七三:转折法 610

4.方笔与圆笔 610

5.藏锋与露锋 612

6.中锋与侧锋 613

7.急与涩 615

第二节 基本笔画之指导 618

一、点(侧) 618

图二七四:点法 618

2.撇点与挑点 620

二、横画(勒) 620

1.左点与右点 620

图二七五:横画法 621

三、直画(努) 622

图二七六:直画法 623

四、撇画(掠与喙) 624

图二七七:撇法 625

1.藏锋撇 626

2.上尖撇 626

3.转角撇 626

五、捺画(磔) 626

图二七八:捺法 627

1.上尖捺 628

2.藏锋捺 628

图二七九:钩法 629

六、钧画(趯) 629

1.横钩 630

4.藏锋钩 631

2.曲钩 631

3.折钩 631

七、挑画(策) 632

图二八○:挑法 632

第三章 间架与章法之指导 634

第一节 间架之指导 635

一、自然原则 635

图二八一:字形种类 636

图二八二:字中布白之比例 637

二、比例原则 637

图二八三:笔画长短之比例 638

图二八四:字体各部分之比例 639

三、匀称原则 640

图二八五:间架匀称之方式 641

四、平衡原则 641

图二八六:间架平衡之方式 643

五、照应原则 644

图二八七:间架照应之方式 645

六、变化原则 647

图二八八:间架变化之方式 648

第二节 章法之指导 651

二、统一原则 652

一、完整原则 652

图二八九:章法之完整形式 652

三、整齐原则 653

四、调和原则 654

五、变化原则 654

图二九○:章法相同字变化之形式 655

第一节 临摹之方式 657

第四章 临摹方法之指导 657

第二节 临帖之次序 659

一、先一笔後全章 659

二、先楷书後行草诸体 660

三、先专精後博临 663

四、先求形似後追神韵 665

五、先平正後奇险 667

一、选择善本 669

第三节 临摹之要点 669

二、配合读帖 671

三、详究碑帖 672

四、注意笔顺 672

五、培养识力 673

六、顺应笔性 675

七、分别大小字 676

八、恒毅工夫 677

第一节 书法欣赏之要件 681

第五章 书法欣赏之指导 681

一、具备文字学之知识 682

三、体会书写之技巧 683

二、了解书法史之演进 683

四、鉴别碑帖之常识 684

五、考察书家创作之背景 685

六、陶冶艺术之涵养 686

第二节 书法欣赏之方式 687

一、刚与柔之美 687

二、藏与露之美 688

三、质与妍之美 690

四、正与奇之美 691

五、疏与密之美 693

六、浓与淡之美 694

图二九一:董其昌倪瓒松林亭子轴跋 695

七、雄厚与清劲之美 696

八、飘逸与谨严之美 697

九、整齐与参差之美 698

十、实与虚之美 700

十一、书与情之融会 701

第六章 书法教学之实施 703

1.培养习惯与技能 704

一、教学目标之确定 704

第一节 准备阶段 704

3.陶冶高尚之理想、态度与情操 705

2.增进书写知识与启发思想 705

1.碑帖 706

二、教材之深究与大纲之拟定 706

三、教具之搜集 706

3.照片与图表 707

4.笔墨纸砚诸用具 707

2.幻灯与影片 707

四、教室之布置 708

1.桌椅之摆设 708

5.图书 708

2.电化教学之设备 709

3.洗涤之设备 709

4.悬挂古今名书迹 709

5.成绩作品公布栏 710

6.工具箱与书橱 710

第二节 书法教学之过程 711

五、时间支配 711

一、准备工具 712

二、引起动机 712

1.利用书家趣闻引起 713

2.利用书家名言引起 713

4.利用学生作品引起 714

3.利用书迹引起 714

5.利用实物照片引起 715

6.利用活动演示引起 715

7.利用疑难问题引起 716

三、决定目的 716

四、示范与讲解 717

1.表演 717

2.碑帖(书法欣赏教学附) 718

3.影片与幻灯片 721

五、模仿与练习 721

六、批评与订正(书法发表教学附) 722

七、反复练习 723

1.采用分布练习法 724

2.全部练习与分段练习之运用 724

3.利用竞赛以激发兴趣 725

4.教师继续之指导 725

第三节 教案之编制 725

第四节 书法成绩之评量 735

一、等第评分法 735

二、书法量表对照法 737

三、百分记分法 738

余论 740

徵引书目 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