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三国时期魏吴分治下的江苏地域 13
第一节 魏吴在长江南北的对峙 13
一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曹操军事集团的兴起 13
二 曹操兼并徐州 15
三 孙氏创业江东和孙权称帝 18
第二节 魏吴在长江南北的争战 20
一 孙吴保存江东的基本国策 21
二 魏吴赤壁之战 24
三 魏吴对淮南的争夺 33
第三节 孙吴后期政治的腐败与建业的失守 35
一 孙吴后期的腐败政治 35
二 孙吴江南世家大族的发展 37
三 西晋灭吴 38
第二章 魏吴分治下徐、扬地区的经济 41
第一节 魏治下的徐州经济 41
一 屯田 41
二 水利 44
三 中渎水道 45
第二节 吴治下的扬州经济 49
一 扬州的屯田 49
二 扬州的水利 52
三 扬州农业的发展 54
第三节 徐、扬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 56
一 手工业 56
二 商业及商业都市 65
第四节 东吴对外经济交流 69
一 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与交流 69
二 与海东诸国的联系与交流 71
三 与南海及西域诸国的联系与交流 72
第三章 西晋短暂统一下的徐、扬州郡 74
第一节 西晋永嘉前对徐、扬的统治 74
一 分封同姓宗室与宗王出镇 75
二 江南大族代表人物任官朝廷 79
三 全面加强对江南的统治 82
第二节 江东豪族“三定江南” 86
一 永嘉后江东地区复杂的社会矛盾 86
二 石冰流民起义与江南大族“一定江南” 88
三 陈敏割据江东与江南大族“二定江南” 89
四 钱璯割据统治与江南大族“三定江南” 91
第四章 东晋对徐、扬等州的政治统治 93
第一节 东晋政权在江南的建立 93
一 司马睿移镇建邺 94
二 “王与马,共天下” 96
三 南北士族地主的联合与摩擦 100
第二节 强大士族与朝廷矛盾的频现 104
一 王敦之乱 104
二 苏峻之乱 112
三 桓温问鼎 122
四 王恭、桓玄称兵跋扈 133
第三节 席卷江南地区的孙恩、卢循起义 138
一 东晋后期三吴八郡农民的沉重负担 138
二 起义席卷江南地区 143
三 东晋政权的衰亡 147
第五章 徐、扬等州郡的行政管理与侨州郡县的设置 151
第一节 东晋州郡的行政管理制度 151
一 州郡长官 151
二 徐、扬二州所辖郡县 155
第二节 徐、扬二州的侨州郡县 157
一 北人南迁与侨州郡县的设置 157
二 徐、扬二州境内的侨州、郡、县 159
第三节 土断制度的实施 164
一 四次土断及其效果评价 164
二 土断后南北人民的融合 168
第六章 徐、扬等州经济的发展 170
第一节 农业经济 170
一 水利的兴修 170
二 土地的垦辟 172
三 农业技术的改进 173
第二节 手工业经济 176
一 金属冶铸业 176
二 纺织业 177
三 陶瓷业 178
四 造纸业 180
五 造船业、煮盐业 181
第三节 商业与城市 181
一 商业与商税 182
二 货币 184
三 城市的发展 185
第四节 对外经济交流 187
一 对北方十、国的经济交流 187
二 对海外诸国的经济交流 189
第七章 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与争战 191
第一节 东晋前期在东线进行的北伐活动 191
一 祖逖的北伐 191
二 褚裒、殷浩的北伐 194
三 东晋前期北伐失败原因评析 195
第二节 以京口、广陵为基地建立北府兵 198
一 京口、广陵的地位和形势 198
二 谢安执政后组建北府兵 200
三 北府兵锋芒初试 204
第三节 北府兵在抵御氐族南侵和荆、扬之争中的作用 205
一 北府兵与淝水之战 205
二 淝水战后北府兵在东线进行的北伐 207
三 北府兵在荆、扬之争中的作用 212
第八章 南北朝在扬、徐等州的统治与争战 214
第一节 宋魏对峙下的扬、徐等州 214
一 刘裕建宋和宋初政局 214
二 刘义隆与“元嘉之治” 216
三 宋魏在河淮之间的争夺 221
四 宋室骨肉相残 227
第二节 齐魏对峙下的扬、徐等州 229
一 萧道成崛起于淮阴 229
二 萧齐代宋和永明政局 232
三 萧齐衰亡与再失淮南 235
四 北魏治下的徐淮政局 237
第三节 梁魏对峙下的扬、徐等州 241
一 萧衍建梁代齐 241
二 梁武帝的统治 243
三 梁、魏在两淮间的争战 248
四 侯景之乱和萧梁灭亡 249
第四节 陈与齐、周在扬、徐等州的对峙 256
一 陈朝的兴亡 256
二 陈与北朝的对峙和“太建北伐” 261
第九章 南北朝扬、徐等州的行政区划和徐淮的衰落 264
第一节 对峙争战对行政区划的深刻影响 264
一 争战态势的变化和东段边界的南移 264
二 特殊形式的行政政区 266
三 南朝土断对扬、徐等州侨置政区的整顿 268
第二节 政区的设置 272
一 刘宋泰始以前的行政区划 273
二 齐、梁与北魏、东魏对峙时的行政区划 277
三 陈与北齐、北周对峙时的行政区划 282
第三节 徐淮地区的衰颓 287
一 江南江北行政区划的不同特征 287
二 有关徐淮盛衰的历史考察 287
第十章 南北朝扬、徐等州的土地赋役制度 294
第一节 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不同途径 294
一 占山护泽:江南大土地私有制的扩展 294
二 北朝治下徐淮地区的土地占有概况 300
三 寺院对土地的占有 303
第二节 田租与赋役 304
一 南朝治下扬、徐等州的租赋徭役 304
二 北朝治下徐淮地区的赋役概况 309
第十一章 南北朝扬、徐等州的经济发展 312
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 312
一 农田水利设施的兴建 312
二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315
三 农作物品种的增多 318
第二节 手工业的进步 320
一 官营为主的两种手工业 320
二 各手工业门类 326
第三节 商业与货币 332
一 巨大反差下的南北商业 332
二 货币的紊乱 342
第十二章 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方思想与宗教 351
第一节 经学与玄学 351
一 魏吴时期的南方经学 352
二 两晋时期的南方经学 353
三 南北朝时期的南方经学 355
四 玄学的兴衰 359
第二节 佛教 364
一 魏吴时期佛教在南方的传播 364
二 两晋时期佛教在南方的发展 365
三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南方的兴盛 368
四 反佛斗争与范缜的《神灭论》 371
第三节 道教 373
一 魏吴时期道教在江南的流传 373
二 两晋时期道教在江南的流变 374
三 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江南的定型 378
第十三章 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方文学、史学与艺术 383
第一节 文学 383
一 魏吴时期的南方文学 383
二 两晋时期的南方文学 385
三 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文学 390
第二节 史学 400
一 魏吴时期的南方史学 400
二 两晋时期的南方史学 402
三 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史学 405
第三节 艺术 413
一 南方绘画艺术 413
二 南方雕塑艺术 420
三 南方书法艺术 424
第十四章 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方科学成就 436
第一节 天文历法 436
一 陈卓制作星官体系与全天星图 436
二 虞喜发现“岁差” 437
三 何承天编制《元嘉历》 438
四 祖冲之编制《大明历》 438
第二节 数学 439
一 赵爽对勾股定理和重差术的证明 439
二 祖冲之与圆周率 439
三 祖暅与球体积公式 441
第三节 医药学 441
一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及其医学成就 441
二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对药物学的贡献 443
三 其它医药学成就 444
第四节 炼丹术与化学 445
一 葛洪和炼丹术 445
二 陶弘景的炼丹术与化学成就 446
第五节 机械制造与发明 447
一 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447
二 祖冲之的机械制造成就 448
三 天文仪器浑象 448
第十五章 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方社会生活 450
第一节 服饰与饮食 450
一 服饰 450
二 饮食 454
第二节 居住和交通 458
一 居住 458
二 交通 462
第三节 婚姻和丧葬 464
一 婚姻 464
二 丧葬 470
第四节 节庆与娱乐 474
一 节庆 474
二 娱乐 477
附录 485
一 大事记 485
二 主要参考文献 506
后记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