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 1
中华女子学院院长致开幕词&回春茹 1
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致词&何进 2
课题负责人致词&杜芳琴 2
专题一:国外妇女学发展进程、运作以及课程设计、教材与教学报告一:跨学科的妇女学课程&Didonie Smith 5
讨论: 10
报告二:密西根大学妇女学的教学&Dena Goodman 13
报告三:各学科中的妇女学&Pamela Trotman Reid 19
讨论: 23
专题二 妇女学的历程·理论 26
导读一:《当妇女提问》&导读者:郑新蓉 26
导读二:《理论与理论化:理解的一体化转变》、《西方妇女经验的差别》&导读者:王金玲 31
导读三:《黑夜与白天:性别的社会建构》&导读者:郑丹丹 35
专题三 妇女与社会性别导论课程:意义·内容·教法导读一:《重新组织妇女学导论课》&导读者:张莉莉 39
导读二:《妇女学导论课本中女性注意的意义和用途》&导读者:张健 43
讨论: 45
专题四 妇女学与跨学科:学科化、学位教育和机构建立导读一:《被学科学科化?在妇女学中跨学科研究任务的需要》&导读者:史静寰 48
导读二:《(跨)学科性与妇女学博士项目的问题》&导读者:张李玺 53
导读三:《创造一个女性主义的教育和研究机构》&导读者:韩贺南 56
专题五 回顾与评述:社会性别与妇女学:国外的发展与中国的进程导读:《对社会性别和政治的进一步的思考》&导读者:蔡一平 58
评述:妇女学的全球化与本土性&王政 63
专题六 国外妇女学研究范例 68
讲座一:妇女、自传和理论&Didonie Smith 68
讨论: 70
讲座二: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妇女和社会性别&Dena Goodman 71
讲座三:女孩与数学&Pamela Trotman Reid 74
讨论: 78
专题七 国外妇女学导论课程教学介绍 80
介绍一:妇女学导论课课程教学&Dena Goodman 80
讨论: 81
介绍二:妇女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Pamela Trotman Reid 83
讨论: 84
介绍三:探讨问题的策略&Didonie Smith 86
讨论: 87
专题八 国内妇女学课程与教学(上):学科间的交流学科一:文学与文化:&荒林、艾晓明 90
学科二:社会学:&佟新、李慧英 97
学科三:教育学:&史静寰、阎广芬 102
学科四:历史学:&李志生、杜芳琴 107
专题九 国内妇女学课程与教学(下):妇女学导论:校际交流1.中华女子学院:&韩贺南、张健 112
2.北京大学:&魏国英 115
3.天津师范大学:&张喜阳 117
4.复旦大学:&孙中欣 119
5.首都师范大学:&啜大鹏 120
6.中山大学:&鲁英 121
7.云南民族学院:&杨国才 121
8.上海妇联协会办公室:&王翠玉 123
9.东北师范大学:&王晶 123
10.浙江大学:&孙音音 125
11.浙江师范大学:&许放明 126
12.华中师范大学:&祝平燕 126
13.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英桃 127
14.华南师范大学:&王宏维 128
闭幕式与简短总结&杜芳琴、王政 130
附录一:各院校妇女学导论课教学提纲简介 134
一、北京大学:&佟新 134
二、中央党校:&李慧英 137
三、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 140
四、天津师范大学:&张喜阳 142
五、复旦大学:&孙中欣 144
六、华中师范大学:&祝平燕 147
七、中华女子学院:&韩贺南 151
八、首都师范大学:&啜大鹏 153
九、北京师范大学:&史静寰 154
十、中山大学:&艾晓明 156
附录二:导读文章 163
1.《理论与理论化:理解的一体化改变》 Gwyn Kird,Margo Okazawa-Rey著 郑丹丹译 163
2.《西方妇女经验的差别》&Rosalinda Mendez Gonzalez著 揭艾花译 170
3.《黑夜与白天:性别的社会建构》&Judith Lorber著 郑丹丹等译 177
4.《重新组织妇女学导论课》&Ardeth Deay and Judith Stitzel著 193
5.《(跨)学科性与妇女学博士项目的问题》&Susan Stanford Friedman著 胡玉坤译 199
6.《创造一个女性主义的教育和研究机构》&Ruth Perry,et.al.著 210
7.《对社会性别和政治的进一步的思考》&Joan W.Scott著 康宏锦译 224
8.《改变现状展望未来》&威尔玛·斯科特·海德著 田欣译 234
附录三:会议日程安排 250
附录四:研讨会成员通讯录 253
后记:郑新蓉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