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0.1 语言与“哲学病” 2
0.2 语言的三个层面 5
0.3 哲学的任务 11
第1章 解释、理解与“综观式表现” 19
1.1 “奥古斯丁图画”批判 20
1.2 “苏格拉底图画”批判 29
1.3 “回到粗糙的地面”:批判本质主义、理想主义和超级概念 37
1.4 理解的考察与例示 50
1.5 “看”的语法与语词之梦:看见与看作 62
第2章 概念的家族相似及其合用性 74
2.1 语言游戏与家族相似 75
2.2 “看到共同之处”:样本的语言实践 80
2.3 概念的合用及合用度 92
第3章 规则与实践:一种语法考察 107
3.1 遵守规则的悖论 108
3.2 从语言游戏的规则到规则的语言游戏 114
3.3 规则与实践:从反思平衡看“遵守规则悖论” 123
3.4 规则、背景与制度性事实 130
3.5 建构主义还是特殊主义? 138
3.6 维特根斯坦的梯子 141
第4章 欺骗如何可能?——对隐藏、假装和说谎的哲学诊治 146
4.1 说谎何以成为一个哲学问题? 147
4.2 作为欺骗的隐藏 158
4.3 作为隐藏的假装和说谎 165
4.4 隐藏与确定性 173
4.5 结论 178
第5章 私人感知与感觉表达式的语法——庄子、维特根斯坦与托马斯·内格尔的视角之比较 181
5.1 维特根斯坦对理解的“心灵图画”之批判 182
5.2 重解“濠梁之辩”:鱼之乐与人之知 191
5.3 “盒子里的甲虫” 197
5.4 内格尔:作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的? 207
5.5 结论 213
第6章 《论确实性》中的“哥白尼式革命”与“相对主义之谜” 219
6.1 本质主义之谜 220
6.2 维特根斯坦的四个隐喻 226
6.3 白痴抑或异教徒? 231
6.4 谜底是什么? 234
6.5 “太初有为”:行为方式克服相对主义 239
6.6 “批判性继承” 243
第7章 从反思平衡看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 246
7.1 背景与问题 247
7.2 反思平衡:典型例示与反思维度 249
7.3 反思平衡的要求及其奇特性 259
参考文献 262
致谢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