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献玲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4502782
  • 页数:3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远程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它按照历史的顺序分四编讲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简史。每章下设专题,专题下设讲;每讲后附“史林采撷”、“历史典故”、“历史大观”三个栏目。每专题后附本专题学苑扩展,下设“经纬苑”、“书林苑”、“慎思苑”三个栏目,作为正文重要内容的补充。有些专题下还有“名言荟萃”栏目。

第一编 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 2

专题1 教育的起源 2

第一讲 原始社会的教育 2

一、远古人类的教育活动 2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物质生活教育 3

三、氏族公社时期的习俗和精神生活教育 4

四、文字的产生及其对教育的促进 4

五、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5

六、教育起源评析:生活教育的重大意义 5

第二讲 夏、商、周时期教育的发展 7

一、夏、商、周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 7

二、夏、商、周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8

三、六艺 8

四、学在官府 9

专题2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变革 13

第一讲 官学衰废和士阶层的崛起 13

一、官学衰废 13

二、私学兴起 14

三、士阶层的崛起 15

第二讲 稷下学宫和诸子百家 18

一、稷下学宫的产生和发展 18

二、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18

三、诸子百家 19

专题3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 23

第一讲 孔子的教育思想 23

一、重视教育的作用 24

二、提倡“有教无类” 24

三、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25

四、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26

五、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27

六、树立教师的典范 29

第二讲 孟荀的教育思想 34

一、孟子的教育思想 34

二、荀况的教育思想 38

三、《学记》 42

第三讲 墨家的教育思想 47

一、墨翟及墨家学派 47

二、论教育的作用 47

三、论教育的目的 48

四、论教育内容 48

五、教育方法 50

第四讲 道家的教育思想 53

一、老庄及道家学派 53

二、论教育的作用 55

三、论理想人格 56

四、论德性的恢复 56

第五讲 法家的教育思想 59

一、法家学派 59

二、绝对的“性恶论” 60

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61

四、提倡“耕战” 61

第二编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教育 66

专题1 秦汉文教政策及教育发展 66

第一讲 秦朝至汉初封建教育思想体系的确立 66

一、书同文、行同伦和言同一 66

二、汉初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术” 69

三、独尊儒术 69

四、经学教育 70

五、察举制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72

第二讲 汉代封建学校教育制度的奠基 75

一、太学 76

二、宫邸学和鸿都门学 79

三、郡国学 80

四、私学 80

第三讲 汉代教育思想 83

一、贾谊的教育思想 83

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86

三、王充的教育思想 89

专题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发展 94

第一讲 魏晋南北朝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 94

一、魏晋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 94

二、南朝教育制度的发展 97

三、北朝教育制度的发展 98

第二讲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潮 100

一、傅玄的教育思想 100

二、嵇康的教育思想 102

三、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104

专题3 隋唐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思想 109

第一讲 隋唐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09

一、文教政策 109

二、中央官学 112

三、地方官学 113

四、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113

第二讲 中外教育的交流 116

一、中日教育交流 116

二、中朝教育交流 118

三、中印教育交流 119

第三讲 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21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21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123

三、科举制的影响 125

第四讲 隋唐教育思想 127

一、韩愈的教育思想 127

二、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130

第三编 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教育 136

专题1 宋元时期的教育发展 136

第一讲 宋元时期的教育制度 136

一、宋代的文教政策 136

二、宋代的三次兴学运动 137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140

四、元代的教育制度 141

第二讲 宋元时期的蒙学 145

一、蒙学教育的发展 145

二、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46

三、蒙养教材 148

第三讲 宋元时期的书院 152

一、书院的产生 152

二、宋代的书院 152

三、元代的书院 155

四、书院教育的特点和影响 156

专题2 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潮 162

第一讲 理学教育思潮 162

一、理学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 162

二、理学教育思潮的发展 163

三、理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167

四、理学教育的方法 168

第二讲 功利教育思想 173

一、功利教育思潮的发端 173

二、功利教育思潮的发展 174

三、功利教育的基本特征 175

四、功利教育的方法 177

专题3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教育发展 183

第一讲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教育制度 182

一、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文教政策 182

二、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科举制度 183

三、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中央官学 185

四、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地方官学 186

五、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蒙学 187

第二讲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书院教育 190

一、明朝的书院 190

二、清朝的书院 192

三、明清书院教育的特点 193

专题4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教育思潮 196

第一讲 心学教育思潮 196

一、心学教育思潮的产生 196

二、心学教育思潮的发展 198

三、心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198

四、心学教育的方法 200

第二讲 实学教育思潮 203

一、实学教育思潮的产生 203

二、实学教育思潮的演变 204

三、实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204

四、实学教育的方法 206

第四编 中国近现代教育 212

专题1 西学的传播和艰难探索 212

第一讲 封建教育的颓废与西学的初现 212

一、封建社会末期教育的颓废 212

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214

三、太平天国的教育 217

四、早期的教会教育 220

第二讲 洋务教育 225

一、洋务教育的产生 225

二、洋务教育的实施 225

三、洋务教育的分析评价 230

四、洋务教育思想:中体西用 231

第三讲 维新教育 234

一、早期改良派的主张 234

二、维新教育实践 236

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237

四、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239

专题2 近代教育的变革 246

第一讲 清末新教育的推进 246

一、清末学制的建立 246

二、废科举,兴学堂 249

三、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厘定教育宗旨 249

四、留学教育的勃兴 250

第二讲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教育改革的深化 253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主张 253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实践 254

三、民国政府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实施 256

第三讲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新思潮的传播和实践 259

一、复古教育的逆流 259

二、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变革 260

三、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团体 262

四、学校教学改革与教育实验的展开 267

五、壬戌学制的制定 269

第四讲 蔡元培教育思想 273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273

二、提倡健全人格教育 274

三、大学教育理想和实践 276

四、“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 279

五、教育独立思想 280

专题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285

第一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及实施 285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 285

二、国民党教育方针的调整 287

三、国民党教育方针在大陆的终结 288

四、国民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 289

五、国民政府的学校教育管理 290

第二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学校教育 295

一、学制的变迁 295

二、各级教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统一 296

三、初等教育 297

四、中等教育 299

五、高等教育 301

六、日伪占领区的奴化教育和反奴化教育的斗争 302

第三讲 民主主义教育家的思想及其实践活动 305

一、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 306

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 308

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310

四、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及实践 313

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315

专题4 新民主主义教育 323

第一讲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探索和发展 323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323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提出 324

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教育实践 325

四、李大钊教育思想 328

五、恽代英教育思想 329

六、杨贤江教育思想 332

第二讲 革命根据地教育方针的形成与确立 336

一、苏区的教育方针政策 336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方针政策 337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339

四、解放区的教育方针政策 340

第三讲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开展及基本特征 343

一、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344

二、革命根据地的普通成人教育 348

三、革命根据地的儿童教育 350

四、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353

主要参考文献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