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病诊断、治疗、防范新技术实用手册 第1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华实编
  • 出 版 社: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7900108947
  • 页数:37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性病的诊断治疗防范基础知识 1

第一章 性病概论 3

第一节 性病的定义及范围 4

第二节 性病的分类 4

第二章 性病的社会问题 6

第一节 什么是性,人为什么要表现性行为 6

第二节 性行为的社会判断 9

第三章 性病的流行病学 16

第一节 概述 16

第二节 我国性病疫情报告系统的建立及性病流行现况 17

第三节 国内外主要性病的流行情况及特点 20

第四章 性病的传播途径 27

第一节 性传播 27

第二节 直接或间接传播 28

第三节 血源传播 28

第四节 母婴传播 29

第五节 医源性感染 29

第五章 流动人群与性病传播 30

第一节 概述 30

第二节 性病和通过性传播的HIV的危险人群 30

第三节 欧洲卖淫者的流动 31

第四节 国籍和流动/旅行与欧洲STD和HIV的关系 32

第五节 流动人群与STD、HIV/AIDS的关系 32

第六节 中国大陆地区流动人群与STD/HIV感染 35

第七节 结论 36

第六章 泌尿生殖器的解剖学和防御机制 37

第一节 泌尿生殖器的解剖学 37

第二节 泌尿生殖器的防御机制 59

第七章 性病的诊断 76

第一节 性病的实验室检查 76

第二节 性病的病理诊断 91

第八章 性病的治疗原则及预防 94

第一节 性病的治疗原则 94

第二节 性病的预防 95

第九章 性病控制的目的与策略 98

第一节 性病控制的主要目的 98

第二节 在全国防治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98

第二篇 梅毒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新技术 101

第一章 梅毒概述 103

第一节 梅毒的发现与传播 103

第二节 梅毒在我国的流行概况 105

第二章 梅毒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109

第一节 梅毒病因学 109

第二节 梅毒发病机制 112

第三章 梅毒的病程与分类 116

第一节 梅毒的发病过程与分期 116

第二节 梅毒的分类 118

第四章 梅毒免疫学 123

第一节 梅毒细胞免疫 123

第二节 梅毒体液免疫 126

第三节 梅毒螺旋体免疫逃逸 127

第五章 梅毒临床表现 129

第一节 梅毒潜伏期与发展经过 129

第二节 后天(获得性)梅毒 130

第三节 先天梅毒 152

第六章 梅毒的实验室检查 159

第一节 病原体检查 161

第二节 梅毒血清学检查 164

第三节 先天梅毒的实验诊断方法 179

第四节 神经梅毒的实验室诊断 181

第七章 梅毒诊断与鉴别诊断 182

第一节 梅毒诊断 182

第二节 梅毒鉴别诊断 187

第八章 派生梅毒诊断 191

第一节 骨梅毒 191

第二节 眼梅毒 192

第三节 心血管梅毒 194

第四节 神经梅毒 197

第五节 胎传梅毒 198

第六节 潜伏梅毒 201

第七节 孕妇梅毒 202

第九章 抗梅毒药物 204

第一节 抗梅毒药物的发展史 204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208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16

第四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22

第五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 227

第十章 梅毒治疗 235

第一节 梅毒治疗一般注意事项 235

第二节 梅毒治疗原则与治疗目的 236

第三节 治疗方案 238

第四节 治疗反应及其预防 241

第五节 随访 242

第六节 疗效判断 243

第十一章 梅毒的中医辨证治疗 246

第一节 中医辨证论治 246

第二节 特色治疗 252

第三节 中医研究概况 254

第十二章 梅毒预后与预防 257

第一节 梅毒预后 257

第二节 梅毒预防 258

第三篇 淋病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新技术 259

第一章 淋病概述 261

第二章 淋病流行病学 263

第一节 淋球菌感染的流行历史与特点 263

第二节 淋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268

第三节 无症状淋球菌感染 270

第四节 淋病的传染途径 270

第三章 淋病病原体及致病机制 273

第一节 淋病病原体 273

第二节 淋球菌的致病性 278

第三节 淋球菌的致病机制 279

第四章 淋病的临床表现 282

第一节 淋病的临床分类 282

第二节 淋病的潜伏期 286

第三节 男性淋病 287

第四节 女性淋病 298

第五节 非泌尿生殖器部位淋病 304

第六节 播散性淋菌性疾病 308

第七节 新生儿与儿童淋病 313

第八节 孕妇淋病 316

第五章 淋病的实验室检查 318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运送 318

第二节 显微镜检查 320

第三节 培养及初步鉴定 322

第四节 确证试验 324

第五节 非培养诊断试验 328

第六节 血清学诊断 330

第七节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330

第八节 菌株保存方法 336

第九节 淋球菌革兰染色试剂与培养基配方 336

第十节 淋球菌检查的血清学方法 338

第十一节 淋球菌L型检查 338

第六章 淋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41

第一节 淋病的诊断 341

第二节 淋病的鉴别诊断 344

第七章 淋病的治疗技术 349

第一节 淋病的治疗原则 349

第二节 治疗淋病的药物 350

第三节 淋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与疗效 351

第四节 治疗淋病的药物选择 382

第五节 淋病的局部治疗 389

第六节 淋病治疗的推荐方案 398

第七节 无症状淋球菌感染者的治疗 402

第八节 淋病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405

第八章 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413

第一节 中医辨证论治 413

第二节 特色治疗 417

第三节 中医研究概况 418

第九章 淋病的治愈标准与预后 431

第一节 淋病的治愈标准 431

第二节 淋病的预后 433

第十章 淋病的预防 437

第四篇 艾滋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新技术 439

第一章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 441

第一节 概述 441

第二节 流行过程 442

第三节 艾滋病的流行特征 445

第二章 艾滋病病原学 457

第一节 HIV-1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 457

第二节 HIV-2和SIV的病毒学及生物学 474

第三章 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496

第一节 机会性感染与免疫 496

第二节 细菌性感染 499

第三节 病毒性感染 501

第四节 艾滋病与寄生虫感染 503

第五节 真菌感染 506

第六节 艾滋病与结核病 510

第七节 艾滋病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517

第八节 艾滋病与肿瘤 520

第九节 巨细胞病毒感染 525

第十节 弓形体病 534

第十一节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536

第四章 急性艾滋病感染的临床表现 540

第一节 急性HIV感染综合征 541

第二节 潜伏期 542

第三节 临床表现 542

第四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543

第五节 血清学阳转 544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 544

第七节 治疗与处理 545

第五章 爱滋病与营养不良和体重降低 546

第一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546

第二节 鉴别诊断 547

第三节 检查 548

第四节 治疗 549

第六章 艾滋病与相关呼吸系统疾病 552

第一节 细菌性肺炎 553

第二节 军团菌肺炎 554

第三节 支原体肺炎 555

第四节 肺部真菌感染 556

第五节 病毒性肺炎 557

第六节 其他肺部机会性感染 558

第七章 艾滋病与相关消化系统疾病 559

第一节 食道疾病 559

第二节 胃疾病 560

第三节 小肠疾病 561

第四节 结肠疾病 565

第五节 肛门直肠疾病 565

第八章 HIV感染与相关神经系统的病变 566

第一节 概述 566

第二节 HIV对神经系统的感染过程 567

第三节 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570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576

第五节 HIV感染神经系统的临床类型 579

第六节 HIV痴呆综合征 581

第九章 艾滋病与皮肤病变 584

第一节 HIV急性感染期的皮肤表现 584

第二节 非肿瘤性皮肤表现 584

第三节 非传染性皮肤病 588

第四节 肿瘤 590

第五节 头发和指甲的改变 592

第六节 药物引起的皮肤表现 592

第七节 皮肤瘙痒症 593

第十章 艾滋病与口腔表现 594

第一节 白色念珠菌病 594

第二节 和艾滋病有关的牙周病 595

第三节 毛状白斑 596

第四节 卡波西肉瘤(Kaposi sarcoma) 597

第五节 单纯疱疹性口炎 598

第六节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599

第七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 599

第八节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600

第十一章 儿科艾滋病的感染 601

第一节 儿科HIV感染的流行病学 601

第二节 儿科HIV感染的病理生理 603

第三节 儿科HIV感染的诊断方法 604

第四节 临床表现 607

第五节 治疗 610

第十二章 艾滋病实验室检查 611

第一节 HIV血清学检查 611

第二节 血液常规检查 613

第三节 梅毒血清学检查 614

第四节 血液生化检验 614

第五节 胸部X射线检查 614

第六节 结核菌素试验 615

第七节 Pap涂片 615

第八节 CD4细胞 616

第九节 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测 617

第十节 弓形体血清学检测 618

第十一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水平 618

第十二节 HIV感染的其他标志物 618

第十三节 实验室检查时机 619

第十四节 HIV检测试验和CD4细胞 619

第十五节 实验检测判断预后 620

第十三章 艾滋病的治疗 621

第一节 艾滋病毒(HIV-1)感染的化学治疗 621

第二节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640

第三节 艾滋病毒(HIV-1)感染的免疫治疗 663

第十四章 艾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669

第一节 中医辨证论治 669

第二节 特色治疗 683

第三节 中医研究概况 686

第四节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优势 698

第五节 艾滋病的饮食调护 701

第十五章 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和防护 704

第一节 职业暴露及其导致感染的危险性 704

第二节 临床及实验室的安全防护 706

第三节 HIV职业暴露的评估和对暴露后预防的处理原则 715

第十六章 艾滋病咨询 727

第一节 艾滋病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728

第二节 艾滋病咨询的原则 733

第三节 艾滋病咨询的技巧 737

第四节 艾滋病毒抗体检测前后咨询 743

第五节 艾滋病咨询工作的评价 748

第十七章 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 749

第一节 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 749

第二节 目前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工作重点 751

第三节 国际上艾滋病预防干预的成功经验 755

第五篇 尖锐湿疣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新技术 763

第一章 尖锐湿疣概述 765

第二章 尖锐湿疣流行病学 769

第一节 尖锐湿疣发病特点 769

第二节 人类乳头瘤病毒传播方式 770

第三节 儿童尖锐湿疣的流行病学 772

第四节 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母婴传播的途径 773

第五节 免疫功能异常的尖锐湿疣流行病学 774

第三章 尖锐湿疣发病机理 775

第一节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过程 775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存在状态与增殖 776

第三节 尖锐湿疣发病过程 776

第四章 尖锐湿疣免疫学 779

第一节 尖锐湿疣局部免疫 779

第二节 尖锐湿疣全身免疫 783

第五章 尖锐湿疣临床表现 790

第一节 尖锐湿疣潜伏期 790

第二节 尖锐湿疣发病部位 791

第三节 尖锐湿疣损害类型与特征 796

第四节 尖锐湿疣自觉症状及相关症状 798

第五节 儿童尖锐湿疣临床特点 799

第六节 孕妇尖锐湿疣临床特点 801

第七节 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 802

第八节 人乳头瘤病毒潜伏感染 803

第九节 尖锐湿疣合并疾病临床表现 803

第十节 尖锐湿疣发展结果 804

第六章 尖锐湿疣诊断与鉴别诊断 807

第一节 诊断 807

第二节 鉴别诊断 808

第七章 尖锐湿疣的实验室检查 821

第一节 细胞学检查 822

第二节 组织病理学检查 824

第三节 免疫学试验 826

第四节 组织原位杂交法 827

第五节 聚合酶链反应 829

第八章 尖锐湿疣治疗 832

第一节 尖锐湿疣治疗一般注意事项 832

第二节 尖锐湿疣治疗原则 834

第三节 外用药物疗法 835

第四节 物理与手术疗法 851

第五节 内用药物疗法 859

第九章 尖锐湿疣中医辨证疗法 877

第一节 中医辨证论治 877

第二节 特色治疗 880

第十章 尖锐湿疣复发 882

第一节 某些人群对HPV有遗传易感性 882

第二节 男性阴囊处的亚临床感染 883

第三节 C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异常 883

第四节 患者雌激素水平较高 885

第五节 部分CA患者的真皮内含有人类乳头瘤病毒 885

第六节 CA治疗的不彻底 886

第十一章 尖锐湿疣预防 887

第一节 开展宣传教育避免高危险的性行为 887

第二节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感染机会 887

第三节 尖锐湿疣患者要尊重他(她)人的健康权力 888

第六篇 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新技术 889

第一章 非淋菌性尿道炎与沙眼衣原体、支原体 891

第一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概述 891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 893

第三节 支原体 898

第二章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传染途径 911

第一节 性接触传染途径 911

第二节 非性接触传染途径 912

第三节 母婴传染途径 912

第四节 医源性传染途径 913

第五节 自体接种传染途径 914

第三章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机 915

第一节 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发病 915

第二节 支原体感染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发病机制 918

第四章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表现 920

第一节 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920

第二节 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921

第三节 儿童非淋菌性尿道炎与外阴炎 923

第四节 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并发症 923

第五节 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并发症 934

第六节 沙眼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与妊娠 940

第七节 新生儿沙眼衣原体与支原体感染 946

第五章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实验室检查 952

第一节 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952

第二节 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963

第六章 非淋菌性尿道炎诊断与鉴别诊断 972

第一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诊断 972

第二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鉴别诊断 975

第七章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治疗 976

第一节 支原体感染治疗 976

第二节 衣原体感染治疗 977

第八章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982

第一节 中医辨证论治 982

第二节 特色治疗 986

第九章 非淋菌性尿道炎预防 988

第一节 切断传染源与传染途径 988

第二节 安全性预防措施 989

第三节 预防疫苗 993

第七篇 软下疳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新技术 995

第一章 软下疳概述 997

第二章 软下疳流行病学 998

第一节 国内外流行概况 998

第二节 流行特点 998

第三节 传播方式 999

第四节 软下疳与HIV感染 1000

第三章 软下疳病原体 1001

第一节 杜克雷嗜血杆菌的生化特性 1001

第二节 杜克雷噬血杆菌的生长特征 1002

第三节 杜克雷噬血杆菌的分型 1002

第四章 软下疳临床表现 1004

第一节 潜伏期与皮损特征 1004

第二节 淋巴结肿大 1004

第三节 变型软下疳 1005

第四节 合并症 1005

第五章 软下疳的实验室检查 1007

第一节 直接涂片检查 1007

第二节 培养 1008

第三节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1010

第四节 组织病理PAS染色检查 1011

第五节 杜克雷嗜血杆菌的鉴定试验 1013

第六章 软下疳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1017

第一节 临床诊断 1017

第二节 鉴别诊断 1018

第七章 软下疳的治疗 1020

第一节 治疗方案 1020

第二节 局部处理 1021

第三节 治愈标准 1021

第四节 随访 1021

第五节 性伴处理 1022

第八章 软下疳的中医辨证治疗 1023

第一节 中医辨证论治 1023

第二节 特色治疗 1028

第九章 软下疳的预防 1029

第八篇 性病淋巴肉芽肿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新技术 1031

第一章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概述 1033

第一节 概述 1033

第二节 病原体和发病机制 1033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034

第二章 性病淋巴肉芽肿临床表现 1036

第一节 潜伏期 1036

第二节 临床症状 1036

第三章 性病淋巴肉芽肿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1038

第一节 血清学试验 1038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细胞培养 1039

第三节 其它方法 1040

第四章 性病淋巴肉芽肿治疗及预防 1041

第一节 治疗 1041

第二节 预防 1042

第九篇 生殖器疱疹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新技术 1043

第一章 生殖器疱疹概述 1045

第二章 生殖器疱疹流行病学 1047

第一节 流行状况 1047

第二节 传染源 1049

第三节 传播途径 1049

第四节 传播和流行的危险因素 1049

第三章 生殖器疱疹病原体 1051

第一节 病原学 1051

第二节 免疫学 1053

第三节 致病机制 1055

第四章 生殖器疱疹临床表现 1056

第一节 初发生殖器疱疹 1056

第二节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1060

第三节 生殖器外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1063

第四节 单纯疱疹病毒潜伏感染与亚临床病毒排放 1067

第五节 孕妇生殖器疱疹 1069

第六节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1071

第七节 免疫机能异常患者生殖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1073

第八节 与生殖器疱疹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的病征 1074

第五章 生殖器疱疹的实验室检查 1078

第一节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1079

第二节 细胞学检查 1082

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083

第四节 免疫荧光试验(IF) 1085

第五节 DNA杂交法 1087

第六节 聚合酶链反应 1088

第七节 血清学试验 1091

第六章 生殖器疱疹诊断与鉴别诊断 1096

第一节 生殖器疱疹诊断 1096

第二节 生殖器疱疹鉴别诊断 1098

第七章 生殖器疱疹治疗 1106

第一节 治疗原则 1106

第二节 治疗药物及其抗HSV机制 1107

第三节 治疗方案 1108

第四节 HSV耐药株及耐药机制 1110

第八章 生殖器疱疹中医辨证疗法 1111

第一节 中医辨证论治 1111

第二节 特色治疗 1114

第九章 生殖器疱疹预防 1115

第一节 咨询和性行为教育 1115

第二节 新生儿疱疹的预防 1116

第三节 HSV疫苗 1116

第十篇 其他与性传播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新技术 1119

第一章 细菌性阴道病 1121

第一节 概述 1121

第二节 病原学 1121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123

第四节 发病机制 1123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124

第六节 细菌性阴道病与妊娠 1124

第七节 诊断 1127

第八节 鉴别诊断 1129

第九节 治疗 1129

第二章 阴道毛滴虫病 1131

第一节 病原学 1131

第二节 流行病学 1132

第三节 发病机制 1133

第四节 临床表现 1133

第五节 诊断 1135

第六节 鉴别诊断 1136

第七节 治疗 1136

第八节 预防 1138

第三章 生殖器念珠菌病 1139

第一节 病原学 1139

第二节 流行病学 1140

第三节 发病机制 1142

第四节 临床表现 1143

第五节 诊断 1144

第六节 鉴别诊断 1145

第七节 治疗 1146

第八节 预防 1148

第四章 腹股沟肉芽肿 1149

第一节 概况 1149

第二节 流行病学 1149

第三节 病原体 1150

第四节 临床表现 1150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 1151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52

第七节 治疗 1154

第八节 预防 1154

第五章 阴虱病 1155

第一节 概述 1155

第二节 病原体 1155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156

第四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1157

第五节 治疗 1158

第六节 预防 1160

第六章 疥疮、股癣 1162

第一节 疥疮 1162

第二节 股癣 1167

第七章 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肝炎病毒 1172

第一节 巨细胞病毒感染 1172

第二节 EB病毒感染 1181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1187

第八章 与性传播相关的肠道细菌感染 1199

第一节 志贺菌感染 1199

第二节 沙门菌感染 1203

第三节 弯曲菌感染 1209

第四节 肠道细菌感染的预防 1212

第九章 原虫感染:贾第虫、溶组织内阿米巴、隐孢子虫 1213

第一节 贾第虫病 1213

第二节 阿米巴病 1217

第三节 隐孢子虫病 1221

第十章 传染性软疣 1225

第一节 病因 1225

第二节 病理学 1226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226

第四节 临床特点 1227

第五节 诊断 1228

第六节 鉴别诊断 1228

第七节 并发症 1229

第八节 治疗方法 1229

第十一章 性病相关疾并合并症、后遗症 1230

第一节 男性尿道炎 1230

第二节 女性下生殖道感染 1233

第三节 前列腺炎 1239

第四节 急性附睾炎 1244

第五节 盆腔炎 1247

第六节 Reiter综合征 1253

第七节 生殖器溃疡腺病综合征 1256

第八节 性病恐怖症 1259

第九节 性强暴与性病 1261

第十节 性病后遗症 1264

第十二章 女性外阴常见病 1270

第一节 外阴瘙痒 1270

第二节 外阴皮肤病 1272

第三节 外阴炎症 1287

第四节 外阴肿瘤 1289

第五节 外阴阴道非分娩性损伤 1296

第十三章 性病传染性眼病 1298

第一节 梅毒性眼病 1298

第二节 淋菌性眼病 1301

第三节 包涵体性结膜炎 1304

第四节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性结膜炎 1306

第五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307

第十四章 与性病相关的关节炎 1311

第一节 播散性淋球菌感染 1312

第二节 Reiter综合征 1314

第三节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1321

第四节 梅毒 1321

第五节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1322

第六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1322

第七节 其他与关节病相关联的性传播疾病 1323

第八节 鉴别诊断 1324

第九节 处理 1327

第十五章 生殖器部位的非性病损害 1328

第一节 以糜烂-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1328

第二节 以非糜烂-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1333

第十一篇 性病药物学及其用药指南 1341

第一章 概论 1343

第一节 影响抗微生物药物作用的因素 1343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1346

第三节 药物的相互作用 1353

第四节 药物经济学 1355

第五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1355

第二章 性病相关药物及其临床应用 1359

第一节 抗菌药 1359

第二节 抗病毒药 1392

第三节 抗寄生虫药 1396

第四节 其他 1401

第三章 性病治疗传统中药 1404

第四章 性病治疗传统方剂 1426

第十二篇 性病的社会预防与控制机制 1441

第一章 性病预防和控制对策 1443

第一节 概述 1443

第二节 性病防治的主要措施 1451

第三节 性病防治的支持成分 1457

第四节 性病防治的计划、实施和评价 1466

第五节 展望 1473

第二章 性健康教育与咨询 1474

第一节 健康教育 1474

第二节 性病艾滋病咨询 1479

第三章 安全套促进 1484

第一节 鼓励使用安全套 1484

第二节 安全套的使用方法 1485

第三节 安全套使用注意事项 1487

第四节 怎样在门诊开展安全套促进工作 1488

第四章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1489

第一节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概念与作用 1489

第二节 门诊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主要内容 1491

第三节 如何在性病门诊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1494

第五章 性病监测 1496

第一节 性病监测的目的 1496

第二节 监测的类型 1497

第三节 监测方法的选择 1499

第四节 性病监测规划的组成部分 1500

第五节 监测工作的原则 1505

第六节 国内外性病监测的开展情况 1507

第七节 监测系统的评估 1512

第六章 性病流行病学现状评估 1515

第一节 概述 1515

第二节 指标(1)和(2) 1515

第三节 指标(3) 1517

第四节 指标(4) 1520

第五节 指标(5) 1523

第六节 指标(6) 1524

第七章 性伴通知 1526

第一节 重要性 1526

第二节 原则 1526

第三节 如何作性伴通知 1527

第四节 性伴的治疗 1529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性病 1530

第一节 性病对避孕的影响 1531

第二节 避孕措施的应用对性病的影响 1532

第三节 计划生育服务与性病服务相结合 1536

第九章 妇女与婴儿、儿童性病 1540

第一节 性病与妊娠 1540

第二节 妊娠梅毒 1546

第三节 先天性梅毒 1549

第四节 婴儿、儿童STDs及HIV感染 1553

第五节 儿童性虐待和性病 1558

第六节 特殊人群的防护 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