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法总则 修订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洪逊欣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58
  • ISBN:
  • 页数:708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章 民法之基本观念 1

第一节 民法之意义 1

〔一〕 第一 序说 1

〔二〕 第二 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 1

附录一 解释例索引 1

附录二 判例索引 3

附录五 关於民法总则修正草案参考意见 5

附录六 民法总则暨民法总则施行法修正条文与原条文对照表暨说明 6

附录三 条文索引 7

〔三〕 第三 私法之范域 8

〔四〕 第四 民法之范围 11

第二节 现代民法之指导原理 14

〔五〕 第一 近世私法原理之确立 14

〔六〕 第二 自由平等法律原理之醇化 14

〔七〕 第三 权利本位思想及其进化 18

〔九〕 第二 民法典 22

第二章 民法之法源 22

〔八〕 第一 序说 22

〔一○〕 第三 特别民事法规 26

〔一一〕 第四 习惯民法 26

〔一二〕 第五 判例民法 30

〔一三〕 第六 法理 31

第三章 民法之适用及其解释 32

〔一四〕 第一 民法之适用及其界限 32

〔一五〕 第二 民法之解释 35

附录四 解释例判例 37

〔一六〕 第三 民法之类推适用 41

第四章 民法之效力 44

〔一七〕 第一 关於时之效力 44

〔一八〕 第二 关於人与地之效力 45

〔一九〕 第一 民法总则编规定之内容 46

第一章 序说 46

本论 46

〔二○〕 第二 民法总则编之适用范围及适用顺序 47

〔二一〕 第三 观察民法上权利义务之必要性 48

第二章 民法上之权利与义务 49

第一节 民法上之权利 49

第一款 权利之意义 49

〔二二〕 第一 权利之本质 49

〔二三〕 第二 法律承认权利之趣旨 51

〔二四〕 第三 公权与私权 51

第二款 私权之种类 52

〔二五〕 第一 财产权与非财产权 52

〔二六〕 第二 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54

〔二七〕 第三 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58

〔二八〕 第四 主权利与从权利 59

〔二九〕 第五 原权与救济权 60

〔三○〕 第六 绝对权与相对权之观念 61

〔三一〕 第一 义务之意义 62

第一款 义务之意义 62

第二节 民法上之义务 62

〔三二〕 第二 义务与权利 63

〔三三〕 第三 义务与责任 64

〔三四〕 第四 公义务与私义务 64

第二款 私?务之种类 65

〔三五〕 第一 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 65

〔三六〕 第二 主义务与从义务 65

〔三七〕 第三 第一次的义务与第二次的义务 65

〔三八〕 第一 权利能力与权利主体 66

第三章 权利主体 66

第一节 总说 66

〔三九〕 第二 权利能力制度之社会的作用 67

〔四○〕 第三 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69

〔四一〕 第四 有关规定之强行性 69

〔四二〕 第五 人 70

第二节 自然人 70

第一款 权利能力 70

第一项 权利能力之发生 70

〔四三〕 第一 权利能力之始期 70

〔四四〕 第二 胎儿 72

〔四五〕 第三 孪生子及性别 74

第二项 权利能力之消灭 75

〔四六〕 第一 权利能力之终期 75

〔四七〕 第二 死亡为权利能力之唯一消灭原因 77

第三项 外国人之权利能力 78

〔四八〕 第一 外国人 78

〔四九〕 第二 关於外国人权利能力之我国现行法制 79

第二款 行为能力 81

第一项 总说 81

〔五○〕 第一 行为能力与意思能力 81

〔五一〕 第二 无行为能力制度 82

第二项 未成年人 85

〔五二〕 第三 无行为能力制度与身分上之行为 85

〔五三〕 第一 成年期 86

〔五四〕 第二 未成年制度之缓和 87

第三项 禁治产人 89

〔五五〕 第一 禁治产之意义及其立法例 89

〔五六〕 第二 禁治产宣告之要件 93

〔五七〕 第三 禁治产宣告之程序 95

〔五八〕 第四 禁治产宣告之效力 97

〔五九〕 第五 禁治产之撤销 99

第三款 人格权之保护 99

〔六○〕 第一 序说 99

〔六一〕 第二 人格权之消极的保护方法 100

〔六二〕 第三 人格权之积极的保护方法 102

第四款 住所 105

〔六三〕 第一 序说 105

〔六四〕 第二 住所之意义及效果 106

〔六五〕 第三 居所及选定居所 108

〔六六〕 第四 住所之废止 110

第五款 失踪人 110

〔六七〕 第一项 概说 110

〔六八〕 第二项 失踪人财产之管理 111

〔六九〕 第一 死亡宣告之要件 112

第三项 死亡宣告 112

〔七一〕 第三 死亡宣告之效果 115

〔七○〕 第二 死亡宣告之程序 115

〔七二〕 第四 死亡宣告之撤销 120

第三节 法人 122

第一款 总说 122

〔七三〕 第一 法人之意义及其社会的作用 122

〔七四〕 第二 法人之本质 125

〔七五〕 第三 法人之种类 128

〔七六〕 第四 与法人类似之团体与财团 137

第二款 法人之设立 142

〔七七〕 第一 概说 142

〔七八〕 第二 社团之设立 146

〔七九〕 第三 财团之设立 150

〔八○〕 第一 序说 153

第三款 法人之能力 153

〔八一〕 第二 法人之权利能力 154

〔八二〕 第三 法人之行为能力 157

〔八三〕 第四 法人之侵权行为能力(责任能力) 160

第四款 法人之组织 166

〔八四〕 第一 概说 166

〔八五〕 第二 董事 167

〔八五之一〕 第三 监察人 171

〔八六〕 第四 社员总会 172

〔八七〕 第五 社员之地位 181

〔八八〕 第六 组织之变更 184

〔八九〕 第七 组织之公示 185

〔九○〕 第五款 法人之住所 186

〔九一〕 第一 序说 187

〔九二〕 第二 解散 187

第六款 法人之消灭(解散与清算) 187

〔九三〕 第三 清算 190

第七款 法人之监督与罚则 194

〔九四〕 第一 对於社团与财团共同之监督 194

〔九五〕 第二 对於财团之监督 196

第八款 外国法人 200

〔九六〕 第一 外国法人之意义 200

〔九七〕 第二 外国法人之我国法律上地位 201

第四章 权利客体 205

第一节 总说 205

〔九八〕 第一 权利之客体 205

〔九九〕 第二 物之意义 206

〔一○○〕 第三 物之种类 209

第二节 动产与不动产 217

〔一○一〕 第一 序说 217

〔一○二〕 第二 不动产 217

〔一○三〕 第三 动产 222

〔一○四〕 第四 动产与不动产区别之实益 223

〔一○六〕 第二 从物之意义 224

第三节 主物与从物 224

〔一○五〕 第一 序说 224

〔一○七〕 第三 权利间之主从关系及企业之从物 227

〔一○八〕 第四 主物与从物区别之实益 229

第四节 原物与孳息 230

〔一○九〕 第一 序说 230

〔一一○〕 第二 天然孳息 230

〔一一一〕 第三 法定孳息 234

第五章 权利之得丧变更 235

〔一一三〕 第二 法律要件与法律事实 235

〔一一二〕 第一 法律关系 235

第一节 总说 235

〔一一四〕 第三 法律效果与权利之得丧变更 243

〔一一五〕 第一 法律行为之意义 245

第一款 法律行为之本质 245

第二节 法律行为 245

〔一一六〕 第二 法律行为自由之原则 248

〔一一七〕 第三 法律行为之成立要件与有效要件 263

〔一一八〕 第一 单独行为、契约、合同行为 264

第二款 法律行为之种类 264

〔一一九〕 第二 要式行为、不要式行为 266

〔一二○〕 第三 要物行为(践成行为)、诺成行为 269

〔一二一〕 第四 债权行为、物权行为、准物权行为、亲属行为、继承行为 269

〔一二二〕 第五 有因行为、无因行为 271

〔一二三〕 第六 有偿行为、无偿行为 272

〔一二四〕 第七 生前行为、死後行为 273

〔一二七〕 第十 完全行为、不完全行为 273

〔一二六〕 第九 独立行为、补助行为 273

〔一二五〕 第八 主行为、从行为 273

〔一二八〕 第一项 序说 274

第三款 行为能力 274

第二项 无行为能力 276

〔一二九〕 第一 无行为能力人 276

第三项 限制行为能力 278

〔一三○〕 第二 自然的无行为能力人 278

〔一三二〕 第二 限制行为能力人之行为能力 278

〔一三一〕 第一 限制行为能力人 278

〔一三三〕 第三 相对人之保护 286

〔一三四〕 第一 处分能力 291

第四款 处分能力(处分权) 291

〔一三五〕 第二 无权处分行为 298

〔一三六〕 第一项 序说 303

第五款 法律行为之标的 303

第二项 标的之确定 310

〔一三七〕 第一 标的之确定 310

〔一三八〕 第二 意思表示(法律行为)解释之标准 312

〔一四○〕 第二 标的实现客观的不能之情形 325

〔一三九〕 第一 标的实现之可能 325

第三项 标的之可能 325

第四项 标的之适法 326

〔一四一〕 第一 法律行为标的之适法 326

〔一四二〕 第二 违反强行法规法律行为之效力 330

〔一四三〕 第三 脱法行为 337

第五项 标的之正当(社会的妥当性) 340

〔一四四〕 第一 标的之正当(社会的妥当性) 340

〔一四五〕 第二 公序良俗之意义及其具体的内容 341

〔一四六〕 第三 暴利行为 355

第六款 意思表示 358

〔一四七〕 第一 意思表示之意义 359

第一项 总说 359

〔一四八〕 第二 意思表示之效力发生时期 364

〔一四九〕 第三 意思主义与表示主义 370

〔一五一〕 第二 单独虚伪表示(心中保留) 372

〔一五○〕 第一 序说 372

第二项 意思之欠缺 372

〔一五二〕 第三 通谋虚伪表示(虚伪表示) 377

〔一五三〕 第四 错误 384

第三项 意思表示之瑕疵 401

〔一五四〕 第一 序说 401

〔一五五〕 第二 因被诈欺而为之意思表示 404

〔一五六〕 第三 因被胁迫而为之意思表示 409

第七款 法律行为之附款 413

〔一五七〕 第一 法律行为附款之意义 413

第一项 总说 413

〔一五八〕 第二 法律行为附款之种类 414

第二项 条件 415

〔一五九〕 第一 意义及性质 415

〔一六○〕 第二 种类 418

〔一六一〕 第三 不许附条件之法律行为 422

〔一六二〕 第四 条件之成就与不成就 425

〔一六三〕 第五 附条件法律行为之效力 429

第三项 期限 435

〔一六四〕 第一 意义及种类 435

〔一六五〕 第二 不许附期限之法律行为 437

〔一六六〕 第三 附期限法律行为之效力 438

〔一六七〕 第一 代理之意义、性质及其种类 439

第八款 代理 439

第一项 总说 439

〔一六八〕 第二 代理行为效力发生之根据 444

〔一六九〕 第三 代理制度之社会的意义 446

〔一七○〕 第四 民法关於代理之规定体例 454

第二项 本人与代理人间之关系(代理权之存在) 454

〔一七一〕 第一 代理权之意义 454

〔一七二〕 第二 代理权之发生原因 455

〔一七三〕 第三 代理权之范围 459

〔一七四〕 第四 代理权之消灭 469

〔一七五〕 第一 代理意思之表示(显名主义) 475

第三项 代理人与相对人间之关系(代理行为之当事人) 475

〔一七六〕 第二 代理行为之瑕疵 478

〔一七七〕 第三 代理人之能力 480

第四项 本人与相对人间之关系(法律效果之归属) 481

〔一七八〕 第一 代理行为之效果直接归属於本人 482

〔一七九〕 第二 本人之能力 482

第五项 表见代理 483

〔一八○〕 第一 序说 483

〔一八一〕 第二 由本人表示授权之事实所成立之表见代理 485

〔一八二〕 第三 由代理权之限制所成立之表见代理 490

〔一八三〕 第四 由意定代理权之消灭—尤其撤回所成立之表见代理 501

〔一八四〕 第一 意义 503

第六项 狭义之无权代理 503

〔一八五〕 第二 本人与相对人间之关系 503

〔一八六〕 第三 无权代理人与相对人间之关系 508

〔一八七〕 第四 本人与无权代理人间之关系 512

〔一八八〕 第一项 有效之法律行为 512

第九款 法律行为之效力 512

〔一八九〕 第一 无效之意义 518

第二项 无效之法律行为 518

〔一九○〕 第二 无效之种类 521

〔一九一〕 第三 无效行为之转换 524

〔一九二〕 第四 无效行为之效果 527

〔一九三〕 第一 撤销之意义 529

第三项 得撤销之法律行为 529

〔一九四〕 第二 撤销权人 531

〔一九五〕 第三 撤销之方法 532

〔一九六〕 第四 得撤销法律行为之效力 537

〔一九七〕 第一 效力未定行为之意义 542

第四项 效力未定之法律行为 542

〔一九八〕 第二 须得第三人同意之法律行为 544

〔一九九〕 第一 期日及期间之意义 545

第三节 期日及期间 545

〔二○○〕 第二 期日之决定及期间之计算 546

〔二○一〕 第三 年龄之计算法 553

第一款 总说 554

〔二○二〕 第一 时效之意义 554

第四节 消灭时效 554

〔二○三〕 第二 时效之种类 555

〔二○四〕 第三 时效制度之社会的意义 556

第二款 消灭时效之概念 560

〔二○五〕 第一 消灭时效之意义 560

〔二○六〕 第二 消灭时效与除斥期间之区别 561

〔二○七〕 第一 消灭时效之客体限於请求权 563

第三款 消灭时效之客体 563

〔二○八〕 第二 物的请求权 567

〔二○九〕 第三 人的请求权 573

第四款 消灭时效之期间 575

〔二一○〕 第一 时效时间 575

〔二一一〕 第二 时效期间之加减 585

〔二一二〕 第三 时效期间之起算点 585

〔二一三〕 第一 意义 591

第五款 消灭时效之中断 591

〔二一四〕 第二 消灭时效中断之事由 591

〔二一五〕 第三 消灭时效中断之效力 612

第六款 消灭时效之停止(不完成) 618

〔二一六〕 第一 意义 618

〔二一七〕 第二 消灭时效停止之事由 619

〔二一八〕 第三 消灭时效停止之效力 630

第七款 消灭时效之效力 630

〔二一九〕 第一 效力之内容 630

〔二二○〕 第二 效力之范围 639

〔二二一〕 第三 时效利益之抛弃 642

第六章 权利之行使 648

第一节 总说 648

〔二二二〕 第一 权利行使之意义 648

〔二二三〕 第二 权利行使之自由与其限制 649

第二节 权利滥用之禁止 652

〔二二四〕 第一 权利滥用之意义 652

〔二二五〕 第二 决定权利滥用之标准与态容 654

〔二二六〕 第三 权利滥用之效果 666

第三节 私力救济 667

〔二二七〕 第一款 概说 667

第二款 自卫行为 668

〔二二八〕 第一项 自卫行为之意义、种类及性质 668

〔二二九〕 第一 意义及要件 672

第二项 正当防卫 672

〔二三○〕 第二 正当防卫之效果 682

〔二三一〕 第一 意义及要件 683

第三项 紧急避难 683

〔二三二〕 第二 紧急避难之效果 692

第三款 自助行为 693

〔二三三〕 第一 意义及要件 693

〔二三四〕 第二 自助行为之效果 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