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1
第一节 何谓佛 1
第二节 释迦牟尼佛 2
第三节 何谓法 7
第四节 何谓僧 9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11
第一节 印度佛学略史 11
一 结集三藏 11
二 巴利语及梵语佛典 12
三 南方与北方佛教 13
四 三藏十二部 14
五 部派佛教 16
六 佛教在印度之兴衰 16
第二节 中国之佛学 17
一 经律论之翻译 17
二 宗派之成立 18
三 唐末以来之变迁 19
第三章 五乘教法 20
第一节 人天行果 20
一 皈依三宝 20
1 皈依三宝的意义 20
2 如何皈依 21
3 皈依后之行业 22
二 五戒 23
1 总说五戒 23
2 别说戒相 24
3 五戒受持 28
三 五戒与十善 30
1 五戒与十善的关系 30
2 十业之果报 31
第二节 声闻行果 33
一 四谛法轮 33
1 苦谛 34
2 集谛 35
3 灭谛 36
4 道谛 36
(一)略说三十七道品 39
(二)八正道与三学 41
5 四谛的因果次第 42
二 果位差别 43
1 七贤位 43
2 四圣位 45
第三节 缘觉行果 50
一 名义 50
二 十二因缘 50
1 略释十二因缘 50
2 以时观十二因缘 52
3 按性质观十二因缘 52
4 顺逆观十二因缘 53
第四节 菩萨行果 54
一 大乘与小乘 54
二 所修胜行 54
三 行位 56
第五节 三乘共学 60
一 三法印 60
二 一实相印 63
1 离言方便施设 63
2 真空 64
3 妙有 64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66
第一节 三界六道及九地 66
一 欲界 67
二 色界 70
三 无色界 71
四 九地 72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 73
第三节 四劫 74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75
第一节 百法分位 75
第二节 心法 76
第三节 心所法 78
第四节 色、不相应行及无为法 81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82
第一节 五蕴 82
一 色蕴 82
二 受想行识 84
第二节 处与界 84
第三节 佛说三科的意趣 85
第四节 有情的延续 85
第五节 有情的出生 87
第七章 业感缘起 87
第一节 缘起论 87
第二节 业感缘起论 88
一 业的种类 89
二 业的体性及性质 90
三 业力感果的时期 91
四 引业满业 92
五 业果 92
1 正报 92
2 依报 93
第八章 各宗要略 94
第一节 三论宗 95
一 史略 95
二 判教 95
三 教义 96
第二节 唯识宗 97
一 学统 97
二 典籍 97
三 判教 98
四 教义 98
第三节 华严宗 99
一 宗义及学统 99
二 判教 100
三 教义 101
1 十玄门 101
2 六相 102
3 法界观 102
第四节 天台宗 104
一 学统 104
二 判教 104
三 教义 104
1 一念三千 105
2 三谛圆融 105
第五节 禅宗 106
一 源流 106
二 宗义 107
三 二入四行 108
第六节 净土宗 109
一 史略 109
二 修法 109
1 信愿行 110
2 正助杂三行 111
3 三辈九品 111
第七节 律宗 112
一 传流 112
二 判教 113
三 宗义 114
第八节 密宗 115
一 史略 115
二 宗义 116
1 两部曼荼罗 116
2 四种曼荼罗 117
3 六大五智五佛 117
4 三密加持 118
5 三种成佛 119
第九节 小乘二宗之略要 119
一 俱舍宗 119
二 成实宗 121
隽语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