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一、中国思想史的学科涵义和研究范围 1
二、中国思想史的结构、分期和特征 3
三、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方法和意义 7
上篇 古代部分 11
第一章 中国思想史的起源 11
一、原始宗教和商周的宗教思想 11
二、《易经》和《洪范》的哲学思想 13
三、周公的政治思想 17
四、《诗经》反映的社会思潮 20
第二章 先秦道家和儒家思想 24
一、老子与道家学说的创立 24
二、庄子之“道”与相对主义 32
三、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创立 39
四、孟子的仁政思想与性善论 46
五、荀子的自然观与性恶论 51
第三章 先秦的墨家、法家和兵家 55
一、墨子与墨家思想 55
二、早期法家的思想 63
三、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66
四、孙子与《孙子兵法》 70
第四章 两汉:从思想的融合到统一 73
一、秦汉之际思想的融合 73
二、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78
三、董仲舒的学术思想 81
四、两汉经学——学术统一的结果 87
五、谶纬神学与无神论之争 89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思想的多元化 93
一、思想潮流转换的背景 93
二、魏晋时期的玄学 95
三、竹林七贤及魏晋人的生活风尚 102
四、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105
五、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109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儒学与佛学 116
一、隋唐儒学的统一 116
二、隋唐的佛学流派 119
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 126
四、唐后期的反佛斗争 129
第七章 宋代的理学 133
一、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 133
二、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 135
三、张载的学术思想 137
四、二程的理学思想 141
五、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144
第八章 宋明心学及明代对唯心哲学的批判 151
一、陆九渊的心学及朱陆之争 151
二、和会朱陆和陈献章的思想 156
三、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159
四、明代对唯心哲学的批判 164
五、李贽及东林党人的思想 167
第九章 清代的实学 170
一、黄宗羲的实学 170
二、顾炎武的实学 173
三、王夫之的实学 175
四、颜元和戴震的思想 180
下篇 近现代部分 187
第一章 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变革思想 187
一、龚自珍、林则徐等的爱国保民意识 187
二、魏源、包世臣寻找救国济世方案 192
三、地主阶级革新派的共同特点 198
第二章 太平天国农民领袖的施政纲领 202
一、洪秀全与《天朝田亩制度》 202
二、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208
三、旧式农民战争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213
第三章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思想 217
一、顽固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政治见解 217
二、曾国藩与洋务思潮的兴起 221
三、李鸿章、左宗棠的洋务实践 225
四、张之洞、盛宣怀的洋务思想 230
五、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34
第四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理论 238
一、严复对西方思想的传播 238
二、康有为与《大同书》 241
三、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 246
四、谭嗣同与《仁学》 250
五、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54
第五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259
一、辛亥革命前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259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 264
三、黄兴、宋教仁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269
四、章太炎、蔡锷等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73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280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潮 284
一、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84
二、李大钊等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89
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 295
第七章 中西碰撞下知识分子的文化和学术思想 300
一、蔡元培、陶行知等的教育思想 300
二、鲁迅、郭沫若等的文化思想 306
三、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研究的论战 316
四、张謇、卢作孚等的经济思想 323
五、辜鸿铭、熊十力等的学术思想 331
第八章 国民党和中间党派、右翼势力的政治思想 338
一、国民党推行的法西斯主义 338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343
三、中国无政府主义和国家主义思潮 352
四、中国托派和人权派的政治主张 359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65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基本内容 365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371
三、刘少奇、周恩来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 378
四、朱德、任弼时等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 383
主要参考文献 389
后记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