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 第6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释印顺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222
  • ISBN:9787101062519
  • 页数:587 页
图书介绍: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佛学泰斗、著名高僧,一生讲学不缀,著述等身,《全集》收入其全部佛学著作,计42册,800余万言,内容涵盖极广:1、从佛教形态上看,涉及(以中国佛教为主的)东亚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主要佛教形态。2、从时间跨度上看,印度佛教部分涵盖从佛教产生前印度的思想、社会与文化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的整个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部分涵盖从中国佛教传入伊始到南北朝的发展时期、隋唐佛教兴盛时期、宋元佛教转型时期、明清佛教衰落时期直到近代以来佛教复兴时期各个阶段。3、从涉猎内容上看,包含佛教文献学、佛教史学、 佛教地理学、佛教哲学、 佛教教理学、佛教艺术、佛教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4、从著述形式看,既有探幽索微的关于佛教哲学和佛教史地考证的精深专著、恢宏广博的通史类著作,也有深入浅出的佛教思想导论和雅俗共赏的佛教文化介绍性著作。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佛学研究,对佛教的历史和思想做全面而客观的厘清、阐释与批评,建立起自己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对佛教大乘三系的判释、对传统佛教的批判无不体现出其思想的独创性和深刻性,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学

序 1

编者附言 1

名号·籍贯·年龄·眷属 1

一 名号 1

二 籍贯 7

三 年龄 8

四 眷属 9

年谱 13

清光绪十五年 13

光绪十六年 13

光绪十七年 13

光绪十八年 13

光绪十九年 13

光绪二十年 14

光绪二十一年 14

光绪二十二年 14

光绪二十三年 14

光绪二十四年 15

光绪二十五年 15

光绪二十六年 15

光绪二十七年 15

光绪二十八年 16

光绪二十九年 16

光绪三十年 16

光绪三十一年 18

光绪三十二年 18

光绪三十三年 20

光绪三十四年 21

宣统元年 24

宣统二年 25

宣统三年 28

中华民国元年 32

民国二年 36

民国三年 45

民国四年 48

民国五年 53

民国六年 56

民国七年 61

民国八年 66

民国九年 70

民国十年 78

民国十一年 86

民国十二年 97

民国十三年 108

民国十四年 126

民国十五年 140

民国十六年 150

民国十七年 161

民国十八年 180

民国十九年 195

民国二十年 206

民国二十一年 220

民国二十二年 229

民国二十三年 236

民国二十四年 244

民国二十五年 261

民国二十六年 269

民国二十七年 276

民国二十八年 282

民国二十九年 295

民国三十年 313

民国三十一年 317

民国三十二年 322

民国三十三年 331

民国三十四年 334

民国三十五年 337

民国三十六年 345

民国三十七年 352

民国三十八年 352

一九五○年 352

一 佛在人间 1

一 释尊小史 1

二 佛陀的身命 3

三 释尊的故国之思 5

四 出家更接近了人间 7

五 佛从人间被升到天上 9

二 人间佛教绪言 12

一 人间佛教的展开 12

二 人间佛教的三宝观 16

三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 21

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 21

二 诸乘应机的分析 31

四 人性 51

一 人与众生性 51

二 人性与佛性 58

五 人间佛教要略 67

一 论题核心 67

二 理论原则 70

三 时代倾向 76

四 修持心要 82

六 从人到成佛之路 86

一 学佛即向佛学习 86

二 唯人为能学佛 89

三 学佛所不可少的信解 91

四 从十善菩萨学起 93

七 佛法与人类和平 96

一 和平的意义 96

二 不和(不平)的心因 98

三 (不和)不平的事缘 101

四 外缘为重的世间和平 103

五 着重内因的心地和平 106

六 内因外缘并重的究竟和平 108

八 佛法是救世之仁 111

一 人间相互引起的忧苦的救济 112

二 身心充满忧苦的解脱 137

九 佛教的财富观 163

一 叙起 163

二 财富由布施福业而来 165

三 如法求财不以非法 168

四 财富的处理 173

五 财富究属于谁 174

十 佛教的知识观 179

一 一般文化界的看法 179

二 佛教的知识观 185

三 现代知识应有之反省 194

十一 佛教的战斗观 199

十二 一般道德与佛化道德 204

一 道德与不道德 205

二 最一般的道德与道德律 206

三 道德的变与不变 209

四 道德的三增上 211

五 佛化的道德在般若 212

六 学佛即是道德的实践 215

十三 佛教与教育 216

十四 发扬佛法以鼓铸世界性之新文化 223

一 佛法与世界性 223

二 佛教的世界性原理 225

三 佛教的世界性事例 230

四 结论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