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编者附言 1
名号·籍贯·年龄·眷属 1
一 名号 1
二 籍贯 7
三 年龄 8
四 眷属 9
年谱 13
清光绪十五年 13
光绪十六年 13
光绪十七年 13
光绪十八年 13
光绪十九年 13
光绪二十年 14
光绪二十一年 14
光绪二十二年 14
光绪二十三年 14
光绪二十四年 15
光绪二十五年 15
光绪二十六年 15
光绪二十七年 15
光绪二十八年 16
光绪二十九年 16
光绪三十年 16
光绪三十一年 18
光绪三十二年 18
光绪三十三年 20
光绪三十四年 21
宣统元年 24
宣统二年 25
宣统三年 28
中华民国元年 32
民国二年 36
民国三年 45
民国四年 48
民国五年 53
民国六年 56
民国七年 61
民国八年 66
民国九年 70
民国十年 78
民国十一年 86
民国十二年 97
民国十三年 108
民国十四年 126
民国十五年 140
民国十六年 150
民国十七年 161
民国十八年 180
民国十九年 195
民国二十年 206
民国二十一年 220
民国二十二年 229
民国二十三年 236
民国二十四年 244
民国二十五年 261
民国二十六年 269
民国二十七年 276
民国二十八年 282
民国二十九年 295
民国三十年 313
民国三十一年 317
民国三十二年 322
民国三十三年 331
民国三十四年 334
民国三十五年 337
民国三十六年 345
民国三十七年 352
民国三十八年 352
一九五○年 352
一 佛在人间 1
一 释尊小史 1
二 佛陀的身命 3
三 释尊的故国之思 5
四 出家更接近了人间 7
五 佛从人间被升到天上 9
二 人间佛教绪言 12
一 人间佛教的展开 12
二 人间佛教的三宝观 16
三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 21
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 21
二 诸乘应机的分析 31
四 人性 51
一 人与众生性 51
二 人性与佛性 58
五 人间佛教要略 67
一 论题核心 67
二 理论原则 70
三 时代倾向 76
四 修持心要 82
六 从人到成佛之路 86
一 学佛即向佛学习 86
二 唯人为能学佛 89
三 学佛所不可少的信解 91
四 从十善菩萨学起 93
七 佛法与人类和平 96
一 和平的意义 96
二 不和(不平)的心因 98
三 (不和)不平的事缘 101
四 外缘为重的世间和平 103
五 着重内因的心地和平 106
六 内因外缘并重的究竟和平 108
八 佛法是救世之仁 111
一 人间相互引起的忧苦的救济 112
二 身心充满忧苦的解脱 137
九 佛教的财富观 163
一 叙起 163
二 财富由布施福业而来 165
三 如法求财不以非法 168
四 财富的处理 173
五 财富究属于谁 174
十 佛教的知识观 179
一 一般文化界的看法 179
二 佛教的知识观 185
三 现代知识应有之反省 194
十一 佛教的战斗观 199
十二 一般道德与佛化道德 204
一 道德与不道德 205
二 最一般的道德与道德律 206
三 道德的变与不变 209
四 道德的三增上 211
五 佛化的道德在般若 212
六 学佛即是道德的实践 215
十三 佛教与教育 216
十四 发扬佛法以鼓铸世界性之新文化 223
一 佛法与世界性 223
二 佛教的世界性原理 225
三 佛教的世界性事例 230
四 结论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