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明朝开国南京 5
第一节 定都南京 5
一 称帝应天 5
二 定都南京 6
三 营建都城 8
第二节 靖难之役 13
一 建文宽政 13
二 靖难之役 15
三 建文遗踪 18
四 屠杀遗臣 18
第三节 迁都北京 20
一 迁都北京 20
二 陪都南京 22
第四节 行政区划 23
第二章 郑和七下西洋 25
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 26
一 明初对外政策 26
二 郑和七下西洋 29
三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57
第二节 江苏对郑和下西洋的贡献 64
一 物质支持 64
二 航船支持 66
三 下西洋的江苏人 69
第三章 明代江苏区域社会经济 72
第一节 农业 72
一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72
二 农业生产力 74
三 兴修水利 79
四 户口、田赋、赋役 96
五 人户迁移 119
第二节 手工业 124
一 丝织业 125
二 棉纺织业 131
三 制盐业 133
四 印刷业 137
五 造船业 140
六 制扇业 145
七 宜兴制陶业 147
八 铸钱业 149
第三节 商业 150
一 交通 150
二 城镇商业 154
第四章 晚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174
第一节 武宗南巡 174
一 宁王之乱 174
二 武宗南巡 175
三 禁猪令 177
四 驻跸南京 178
第二节 嘉靖御倭战争 180
一 嘉靖倭患 180
二 军民御倭 186
三 嘉靖倭乱的性质 195
第三节 社会危机与冲突 198
一 晚明政治的腐败 198
二 东林党、复社文人的反阉党斗争 199
三 晚明民变、兵变 203
第四节 西学东渐及中西文化冲突 214
一 晚明西方传教士来华 214
二 利玛窦三进南京 215
三 南京教案 218
第五章 明代江苏文化 224
第一节 学校教育 224
一 南京国子监 224
二 府州县学 225
三 书院 228
四 社学 230
第二节 科举考试 231
一 童试 231
二 乡试、会试 231
三 南北榜事件 233
第三节 自然科技成就 234
一 天文学 234
二 地理学 236
三 农学 239
四 中医药 243
五 建筑艺术 246
第四节 哲学与宗教 257
一 泰州学派 257
二 宗教 260
第五节 史学 265
一 官修史籍 265
二 地方史志 268
第六节 文学艺术 272
一 诗文小说 272
二 戏曲音乐 282
三 绘画 291
四 吴门书派 295
第六章 清初江苏军民的抗清斗争 297
第一节 南明弘光政权 297
一 福王南京即位 297
二 “相公止爱钱,皇帝但吃酒” 300
三 北使团和南渡三案 304
第二节 史可法扬州殉国 306
一 调停四镇 306
二 扬州殉节 310
第三节 弘光政权的覆亡 313
第四节 长江南北军民的抗清活动 317
一 江南地区的抗清活动 318
二 江淮地区的抗清活动 323
第五节 郑成功北伐南京 324
一 谋举北伐 325
二 镇江之战 326
三 南京之战 327
第七章 清朝在江苏统治的确立 331
第一节 江苏建省 331
一 江南分省 331
二 行政区划 336
第二节 康熙南巡 338
一 整治河运 339
二 体恤民情 344
三 整饬吏治 346
第三节 乾隆南巡 348
一 巡查河工 349
二 蠲免税赋 351
三 奖励盐商 352
四 笼络士绅 353
五 仿建园林 354
六 铺张奢华 354
第四节 清前期社会矛盾与冲突 356
一 官场贪腐 356
二 土地兼并 362
三 抗租和罢工 365
四 文字狱案 373
第八章 清前期的江苏经济 379
第一节 农业 379
一 恢复农业 379
二 兴修水利 385
三 田地、人口和赋税 390
第一节 手工业 397
一 丝织业 397
二 棉纺织业 402
三 两淮盐业 405
四 造船业 408
五 刻书印刷业 411
六 宜兴陶瓷业 414
七 其他 415
第三节 商业贸易 418
一 交通 418
二 城市商业 420
三 农村市镇 435
四 商税 452
第四节 明清时期江苏的雇佣劳动 463
一 明清手工业中的雇佣劳动 465
二 明清农业中的雇佣劳动 470
第九章 清前期江苏文化 477
第一节 教育机构 477
一 官学与书院 477
二 民间学校 479
三 科举之盛 480
第二节 科学技术 481
一 天文历法 481
二 数学 物理 483
三 中医 485
四 地理学 488
第三节 思想和宗教 490
一 顾炎武的哲学思想 490
二 洪亮吉的无神论和人口论 491
三 宗教 492
第四节 史学和经学 499
一 史学 499
二 经学 503
第五节 文学和艺术 510
一 文学 510
二 艺术 524
附录 545
一 1368—1840年大事记 545
明 545
清 549
二 主要参考文献 556
后记 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