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界面与界面膜 1
一、表面与表面张力 1
(一)表面与界面 1
(二)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 2
(三)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 4
二、界面膜 10
(一)膜的定义 10
(二)界面膜的重要应用 10
参考文献 11
第二章 气液界面上的单分子膜 12
一、不溶物的单分子膜 12
(一)不溶物单分子膜的形成 12
(二)表面压及其测定 14
二、单分子膜的π-A等温线 17
(一)单分子膜的类型 18
(二)影响单分子膜类型的一些因素 26
三、混合单分子膜 29
四、单分子膜的研究方法 31
(一)表面电势 32
(二)表面黏度 34
(三)光学方法 37
五、不溶物单分子膜的应用 41
(一)单分子膜的化学反应 41
(二)复杂分子结构的推测 46
(三)抑制底液蒸发 47
六、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单层 51
(一)表面活性剂 51
(二)表面超量 52
(三)Gibbs吸附公式 53
(四)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量 55
(五)表面活性剂溶液表面的吸附层 58
七、气液界面膜的应用——泡沫 60
(一)泡沫的结构 61
(二)泡沫液体的流失与泡沫液膜的破裂 63
(三)泡沫稳定性的度量 64
(四)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65
(五)起泡剂和泡沫稳定剂 70
(六)消泡和消泡剂 72
(七)泡沫在矿物浮选中的作用 73
(八)泡沫的其他应用 74
参考文献 76
第三章 液液界面膜 78
一、液液界面及界面张力 78
(一)液液界面 78
(二)液液界面张力 78
二、乳状液的定义、类型和鉴别 81
(一)乳状液的定义 81
(二)乳状液的类型与鉴别 82
三、乳状液的稳定性 82
(一)乳状液的不稳定性 83
(二)乳状液的稳定性理论 85
四、乳化剂及其选择 88
(一)乳化剂分类 88
(二)乳化剂的选择 88
五、常用乳化剂 95
六、乳状液的一些应用 96
(一)化妆品乳状液 96
(二)食品乳状液 98
(三)药用乳状液 100
(四)沥青乳状液 101
七、多重乳状液与液膜分离 101
(一)多重乳状液 101
(二)液膜分离 105
八、微乳状液及其应用 110
(一)微乳状液的形成 110
(二)微乳状液形成和稳定性理论 112
(三)微乳状液的一般应用 116
(四)微乳催化的基本依据 117
(五)微乳状液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120
参考文献 122
第四章 双层脂膜(BLM)、脂质体及囊泡 124
一、双层脂膜的制备 124
二、双层脂膜的一些性质 126
(一)双层脂膜的厚度 126
(二)双层脂膜的通透性 127
(三)双层脂膜的电性质 128
(四)双层脂膜的界面张力 130
三、脂质体与囊泡 131
(一)脂质体(囊泡)的分类 131
(二)脂质体的制备 132
(三)脂质体的性质 133
(四)表面活性剂囊泡 137
四、BLM、脂质体及囊泡的应用 138
五、生物膜与生物膜模拟 142
(一)生物膜的组成、性质和功能 142
(二)生物膜的流体镶嵌模型 143
(三)BLM与生物膜物理性质比较 144
(四)BLM与生物膜模拟 145
参考文献 146
第五章 LB膜 148
一、LB膜的制备 148
(一)制备装置 148
(二)制备LB膜的准备工作 148
(三)LB膜的制备方法 150
二、LB膜的类型 153
三、LB膜的性质与应用 154
(一)LB膜的光电转换性质与应用 154
(二)LB膜的光学性质及应用 157
(三)生物膜模拟和应用 159
(四)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 160
(五)特殊功能性应用 161
(六)膜分离 166
参考文献 170
第六章 固液界面膜 172
一、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172
(一)自稀溶液中吸附的吸附等温线 172
(二)自稀溶液中吸附的等温式 174
二、固液界面吸附膜 175
(一)固液界面吸附膜的表面压及其计算 176
(二)固液界面吸附膜的扩张性 180
三、固体表面的润湿作用 181
(一)润湿作用 181
(二)接触角与Young方程 182
(三)决定和影响接触角大小的一些因素 183
(四)常用的接触角测量方法 185
(五)表面活性剂对润湿作用的影响 186
(六)润湿与泡沫浮选 187
四、固体表面的水化膜 190
五、表面活性剂溶液及增溶作用 193
(一)表面活性剂溶液 193
(二)胶束化作用 195
(三)胶束溶液的增溶作用 196
(四)增溶作用应用举例 197
六、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吸附胶束及吸附胶束催化 205
(一)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 205
(二)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膜的状态 210
(三)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膜的结构 210
(四)吸附胶束与吸附(胶束)增溶 217
(五)吸附胶束催化 222
七、洗涤作用与洗涤剂 225
(一)洗涤作用 225
(二)污垢的类型 226
(三)固体污垢的去除 227
(四)液态油污的去除 229
(五)洗涤剂与助洗剂 230
(六)干洗 232
八、固液界面膜的其他应用 233
(一)缓蚀剂吸附膜的作用机理 233
(二)不润湿的应用——防水 234
(三)摩擦与润滑 236
(四)粘接作用 238
九、渗透,渗透压与反渗透 243
(一)渗透与反渗透 243
(二)渗透压与Donnan平衡 244
(三)渗透压现象的一些应用 245
(四)海水与苦咸水淡化 247
参考文献 252
第七章 固气界面的吸附膜 255
一、固体表面的特点 255
(一)固体表面原子的活动性 255
(二)固体的表面能 256
(三)固体表面势能的不均匀性 258
(四)表面的粗糙性和分形性质 258
二、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 259
(一)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259
(二)吸附等温线 260
(三)吸附模型与气体吸附等温式 262
(四)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及等温式 262
(五)BET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及吸附等温式 263
(六)吸附势能理论模型和D-R公式 265
(七)孔性固体的毛细凝结现象 269
三、二维吸附膜模型及吸附膜状态 270
(一)在固体表面上的二维气体吸附膜 270
(二)不同条件下的二维气体吸附等温式 270
(三)二维气体吸附膜的状态 273
四、气体物理吸附膜的应用 276
(一)固体比表面的测定 276
(二)孔径和孔径分布的测定 285
(三)孔体积的测定 287
五、化学吸附与多相催化 289
(一)化学吸附与吸附势能曲线 289
(二)化学吸附在多相催化中的作用 291
(三)多相催化的机理简介 293
六、化学吸附与固体表面改性 295
参考文献 296
第八章 自组装膜 298
一、单层自组装膜(SAM)的制备 298
(一)有机硫化物在金属表面上的SAM制备 300
(二)脂肪酸类化合物在金属氧化物表面上的SAM制备 300
(三)有机硅类化合物的SAM制备 301
(四)氢化硅表面上的烷烃SAM制备 301
二、多层自组装膜的制备 302
(一)双磷酸盐沉淀法组装多层膜 302
(二)表面聚合组装多层膜 302
(三)依靠静电作用组装多层膜 304
三、自组装膜的性质及应用 305
(一)纳米级薄膜材料 305
(二)表面改性与表面修饰 305
(三)金属表面的保护与缓蚀 306
(四)传感器 309
(五)SAM与LB膜的比较 310
参考文献 311
第九章 LB膜和自组装膜的一些研究方法 312
一、光谱法 312
(一)紫外可见光谱 312
(二)红外光谱 316
(三)拉曼光谱 325
二、显微镜法 327
(一)光学显微镜 327
(二)电子显微镜 328
三、X射线法 337
(一)X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XRD) 337
(二)X射线反射法(X-ray reflectivity,XRR) 337
四、电子能谱 339
(一)光电子能谱 339
(二)紫外光电子能谱 340
参考文献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