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2
第一章 京师大学堂与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1898—1916) 2
一 维新变法运动中诞生 11
二 初具近代大学之规模 17
三 生存抗争与初步发展 29
第二章 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1916—1927) 36
一 卓有成效的改革 48
二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71
三 五四运动的发祥地 74
四 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北方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最初基地 80
第三章 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学(1927—1937) 88
一 复校斗争的胜利 95
二 大学规范体系的构建 97
三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先锋 109
第二编 116
第四章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北京大学(1937—1946) 116
一 暂驻衡湘又离别 125
二 笳吹弦诵在春城 132
第五章 复员后的北京大学(1946—1949) 168
一 复员北平艰难办学 175
二 冲破黑暗迎接黎明 189
第三编 198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北京大学(1949—1966) 198
一 欢庆解放与机构重建 206
二 院系调整与校址西迁 217
三 新时代的探索与师生面貌 222
四 新学科的建设与向科学进军 231
五 曲折前进与贯彻“高校60条” 241
六 校园生活与燕园建设 247
七 殷殷关怀与寄予厚望 259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北京大学(1966—1976) 266
一 “文化大革命”中的重灾区 272
二 逆境中的教学与科研 275
第四编 282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北京大学(1976—1999) 282
一 拨乱反正 改革发展 292
二 教学改革 不断深入 304
三 科学研究 成果丰硕 318
四 基础设施 日益改善 329
五 对外开放 面向世界 337
六 校园文化 丰富多彩 342
七 加强领导 民主管理 351
八 百年华诞 世纪庆典 354
第九章 步入21世纪的北京大学(2000—2008) 364
一 新的世纪 新的起点 371
二 改革机制 汇聚人才 379
三 学科发展 科研创新 387
四 健全设施 改善条件 395
五 扩大交流 服务社会 401
六 缤纷校园 共创和谐 410
附录 424
一 北京大学教师和校友中的烈士名录 424
二 北京大学教师和校友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名录 425
三 北京大学教师和校友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录 432
四 北京大学院系学科设置一览表 435
后记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