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人类学的内涵与边界 1
第一节 “文学人类学”的歧义 5
一、文艺本体论讨论中的“人类学转向” 7
二、文艺本体论讨论中的“文学人类学”分歧 11
三、文艺本体论讨论中的神话—原型批评 15
第二节 “文学”与“人类学”的结合 21
一、本体论中的“文学”与“人类学”结合 21
二、学科交叉中的“文学”与“人类学”结合 27
三、跨学科多元互动中的“文学人类学” 32
第三节 现代学科分类中的“文学人类学” 34
一、“文学人类学”与“文艺学” 35
二、“文学人类学”与“人类学” 38
三、“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 41
四、小结:还没有结尾的结尾 46
第二章 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的分与合 52
第一节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起点 54
一、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中的认识分歧 54
二、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中的理论问题 59
第二节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分期 70
一、百年文学人类学历史分期的论述 70
二、新时期文学人类学历史分期的论述 73
三、文学人类学历史中的认识问题 77
第三节 海峡两岸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共性与异相 87
一、大陆与台湾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共性 89
二、大陆与台湾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异相 94
第三章 文学人类学的写作与理论 106
第一节 中国语境中的“人类学写作” 106
一、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类学写作” 106
二、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类学写作” 112
三、“人类学写作”的理论探讨 118
第二节 西方语境中的“人类学写作”概述 125
一、西方语境中的“人类学写作” 125
二、人类“表述”问题与“人类学写作” 130
三、“语言学转向”与“人类学写作” 136
第三节 人类“表述”问题与文学人类学理论 138
一、文艺学视野中的文学人类学理论 140
二、弗莱理论与口头诗学理论的关联性 153
三、民族志批评与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互补性 162
第四章 文学人类学的证据与方法 168
第一节 文学人类学多重证据法的提出与内涵 169
一、文学人类学多重证据法的提出 169
二、文学人类学多重证据法的内涵 173
第二节 “多重证据法”的历史渊源与现代变革 176
一、“多重证据法”的历史渊源 176
二、“多重证据法”的现代变革 187
第三节 “多重证据法”的意义与不足 191
一、符号学、证据法学视阈中的多重证据法 192
二、媒介学视阈中的多重证据法 209
第五章 文学人类学的功能与价值观 220
第一节 文学的心理治疗与生态伦理功能研究 220
一、当代中国“文学治疗”研究的基本状况及价值指向 221
二、文学治疗原理的阐释 227
三、文学治疗的生态伦理及文学人类学意义 233
第二节 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文化之争 237
一、田野与文本之争 238
二、口语文化与书写文化之争 244
三、文学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文学史观” 252
第三节 重建文学人类学的价值观 263
一、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 263
二、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观 264
三、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环境伦理批评观 281
第六章 结语 288
参考文献 292
后记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