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志 卷一至卷十三(上) 1912年-1988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枣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338 页
图书介绍:

概述 1

大事记 9

卷一 建置沿革 55

一 位置面积 55

二 沿革 56

附:(一)建置沿革表 60

(二)故城址 61

三 行政区划 62

卷二 自然环境 81

一 地质 81

(一)地质构造 81

(二)地层岩分布 82

(三)城区工程地质 82

二 地貌 83

(一)山脉 83

(二)低岗 85

(三)平原 87

三 水系 87

(一)河流 87

(二)地下水 90

四 土壤 植被 92

(一)土壤 92

(二)植被 94

五 气候 物候 94

(一)气候 94

(二)物候 99

六 自然资源 101

(一)生物 101

(二)矿藏 104

(三)旅游资源 107

七 自然灾害 108

(一)旱灾 108

(二)水灾 111

(三)风雹灾 113

(四)虫灾 116

(五)地震 117

附:枣阳县1163年至1911年间的自然灾害 118

卷三 人口 125

一 人口变化 125

(一)发展 125

(二)迁徙 126

(三)分布 127

二 人口结构 129

(一)民族 129

(二)性别 129

(三)年龄 130

(四)文化程度 130

(五)职业 131

三 计划生育 132

(一)晚婚 晚育 133

(二)节育 绝育 134

(三)政策措施 135

卷四 城镇 139

一 县城 139

二 集镇 140

(一)县辖镇 140

(二)区辖镇 145

(三)小集镇 150

卷五 农业 158

一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158

(一)民国时期土地占有情况 158

(二)个体农民所有制 160

(三)过渡时期的土地制度 161

(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62

(五)国家所有制 166

二 耕地和作物 167

(一)耕地面积 167

(二)作物 168

三 农技农艺 172

(一)耕作制度 172

(二)良种繁育与推广 174

(三)作物保护 175

四 农具农机 177

(一)农具 177

(二)农机 178

卷六 林业 183

一 森林概况 183

(一)林种分布 184

(二)面积 蓄积 185

二 植树造林 186

(一)采种 186

(二)育苗 186

(三)造林 186

三 森林保护 187

(一)封山育林 187

(二)护林防火 188

(三)病虫防治 188

卷七 畜牧 193

一 草场 饲料 193

二 畜禽种类 194

(一)家畜 194

(二)家禽 196

三 畜牧生产 197

(一)饲养 197

(二)良种培育 199

四 疫病防治 200

(一)疫病 200

(二)防治 200

卷八 土特产 205

一 水果 205

(一)苹果 206

(二)梨 207

(三)桃 208

(四)枣 208

(五)柑桔 209

二 烟麻茶 209

(一)烟叶 209

(二)麻类 210

(三)茶叶 211

三 药材 212

附:1986年载入《湖北土特产》一书的枣阳特产品有 212

卷九 水利 水产一 水利工程 216

(一)堰塘 垱坝 216

(二)水库 219

(三)泵站 237

(四)机井 滴灌 240

(五)堤防与水土保持 241

二 水利管理 242

(一)管理机构 242

(二)工程管理 242

(三)灌溉管理 244

(四)综合经营 245

三 水产 246

(一)鱼种 鱼苗 249

(二)放养 250

(三)捕捞 254

附:治岗工程 255

(一)姚岗工程 255

(二)六三工程 255

(三)“沙石黄”灌区工程 256

卷十 工业 261

一 经营体制 261

(一)国营工业 261

(二)集体工业 262

(三)个体工业 264

二 工业门类 265

(一)卷烟 265

(二)食品工业 265

(三)机械工业 267

(四)纺织工业 268

(五)建材工业 269

(六)化学工业 270

(七)电力工业 270

(八)服装鞋革工业 277

(九)采掘工业 278

(十)造纸、印刷工业 279

三 主要工厂简介 280

四 在枣阳的省、襄樊市属工厂 285

卷十一 乡镇企业一 发展概况 289

二 行业类型 291

(一)种植、养殖企业 291

(二)工业企业 291

(三)运输业 296

(四)建筑业 296

(五)饮食服务业 297

三 企业管理 297

(一)管理机构 297

(二)经营管理 298

卷十二 交通 303

一 陆运 303

(一)公路运输 303

(二)铁路运输 313

二 水运 313

三 搬运 314

四 交通管理 315

(一)路政管理 315

(二)运输管理 316

(三)安全监理 318

卷十三 邮电 324

一 邮政 324

(一)邮路 324

(二)邮政业务 326

(三)邮政设备 330

二 电信 330

(一)电报 330

(二)电话 332

卷十四 城乡建设一 县城建设 342

(一)街道 344

(二)房屋 351

(三)公用建筑 352

(四)供水 排水 356

(五)绿化 358

(六)管理 358

二 乡镇建设 359

(一)乡村建设 359

(二)集镇建设 361

三 房地产 364

(一)房产 365

(二)地产 365

四 建筑 367

(一)队伍 367

(二)管理 368

(三)设备 369

(四)工程 371

五 环境保护 373

(一)污染 374

(二)治理 375

卷十五 商业 382

一 市场 382

(一)集市 382

(二)商户 384

(三)商品供求 385

二 商业体制 388

(一)个体商业 388

(二)集体商业 390

(三)供销合作社商业 390

(四)国营商业 394

(五)集市贸易 396

三 行业贸易 398

(一)粮、油、棉购销 398

(二)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供应 409

(三)土特产品收购 413

(四)金属、水泥、石油、煤炭供应 417

(五)百货 419

(六)针纺织品 420

(七)副食品采购供应 421

(八)五金交电 424

(九)医药 425

(十)食品 426

(十一)日用杂品 428

(十二)饮食服务业 429

四 对外贸易 431

(一)出口商品 431

(二)经营方式 433

卷十六 财政 437

一 民国时期的县财政 437

(一)岁入岁出 437

(二)管理 439

(三)赋税 440

二 建国后的县财政 442

(一)体制 442

(二)收入支出 444

(三)财政管理 449

附:公债、国库券、能源交通基金 453

(四)税收 454

卷十七 金融 461

一 民国时期的金融 461

(一)机构 461

(二)货币 462

(三)储蓄 464

二 解放后的金融 464

(一)机构 464

(二)货币 466

(三)信贷 467

(四)信用合作社 475

(五)保险 477

(六)结算 478

卷十八 工商管理一 工商行政管理 483

(一)市场管理 483

(二)工商企业登记 487

(三)合同、商标和广告管理 488

二 物价 490

(一)物价管理 490

(二)物价调整 492

(三)物价指数 496

三 计量 498

(一)度量衡演变 498

(二)计量管理 499

(三)质量管理 499

(四)量质传递 500

卷十九 政党社团一 中国共产党 504

(一)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504

(二)党员状况 516

(三)代表大会 518

(四)党员教育 525

(五)纪律检查 527

(六)统战工作 532

二 中国国民党 536

(一)县党部 536

(二)区党部 540

三 社会团体 541

(一)商民组织 541

(二)农民组织 543

(三)工人组织 546

(四)青少年组织 549

(五)妇女组织 554

(六)文学艺术联合会 558

卷二十 政权机关一 民国时期 562

(一)县政府 562

(二)县参议会 567

附:国大代表的选举 567

(三)司法机关 568

(四)县苏维埃 568

(五)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 570

(六)爱国民主政府 572

二 新中国建立以后 573

(一)选举 573

(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75

(三)人民代表大会 577

(四)人民政府 587

(五)人民检察院 596

(六)人民法院 596

卷二十一 政协 601

一 历届政协县(市)委员会工作简况 601

(一)政协枣阳县第一届委员会 601

(二)政协枣阳县第二届委员会 603

(三)政协枣阳市第一届委员会 606

二 历届政协主席、副主席、常委名单 607

(一)县一届政协 607

(二)县二届政协 607

(三)市一届政协 608

卷二十二 司法 612

一 公安 612

(一)民国时期公安工作 612

(二)新中国建立后公安工作 615

二 检察 620

(一)刑事检察 620

(二)经济检察 622

(三)法纪检察 622

(四)监所检察 623

三 审判 624

(一)民国时期审判工作 624

(二)新中国建立后审判工作 625

四 司法行政 628

(一)法制教育 628

(二)律师 公证 630

(三)民事调解 631

附:案例 631

卷二十三 民政 637

一 优抚 637

(一)民国时期的优抚 637

(二)建国后的优抚 639

二 救济 福利 643

(一)民国时期的救济福利 643

(二)建国后的救济福利 644

三 安置 649

(一)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安置 649

(二)下放城镇居民安置 649

(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650

(四)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 651

四 支前 支边 援外 652

(一)支前 652

(二)支边 652

(三)援外 653

五 土地征用管理 653

(一)民国时期土地征用管理 653

(二)建国后土地征用管理 654

六 信访 655

七 劳保 就业 656

(一)待业 就业 656

(二)劳动保护 656

卷二十四 军事 663

一 民国时期 663

(一)地方武装 663

(二)驻军 665

(三)征兵 666

(四)人民武装 667

(五)战事 670

附:(一)日本侵略军在枣阳的罪行事例 679

(二)枣阳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事例 681

(三)国民党烧杀事例 682

二 新中国建立以后 683

(一)建制 683

(二)驻枣部队 684

(三)兵役 685

(四)民兵 686

卷二十五 教育 697

一 私塾 697

(一)设置类型 697

(二)教学简况 698

(三)改良简况 698

二 普通教育 698

(一)幼儿教育 698

附:县直机关幼儿园简介 699

(二)小学教育 700

附:实验小学简介 708

(三)中学教育 711

附:枣阳一中简介 717

三 专业学校 721

(一)蚕业学校 721

(二)师范学校 722

(三)农(职)业学校 725

(四)卫生学校 727

(五)商业学校 728

(六)粮食学校 729

(七)工(职)业学校 729

(八)农机学校 730

(九)供销学校 731

四 成人教育 731

(一)扫盲 731

(二)文化补习 735

(三)函授 737

(四)电视大学 739

五 革命根据地教育 740

(一)列宁小学 740

(二)农民教育 740

(三)干部训练班 741

六 教师 教学 741

(一)教师队伍 741

(二)教学管理 747

(三)教学设备 749

七 经费 750

(一)地方田粮 750

(二)国家拨款 751

(三)民办公助 752

(四)集资办学 753

(五)勤工俭学 753

附:(一)清末、民国留学生名录 754

(二)大专、中专毕业学生人数 757

(三)建国后留学生名录 757

卷二十六 文化 761

一 文化艺术 761

(一)文化事业单位 761

(二)民间艺术 762

(三)文学创作 769

(四)戏剧 曲艺 770

(五)电影放映 777

(六)图书 778

二 新闻 广播 电视 779

(一)新闻 779

(二)广播 781

(三)电视 783

三 文物胜迹 783

(一)文物 784

(二)古迹 785

(三)名胜 787

(四)革命故址 788

卷二十七 科学技术一 科技组织与管理 793

(一)学会 协会 793

(二)科研单位 795

(三)科技管理 796

二 科技队伍 797

三 科技成果 798

(一)获奖成果 798

(二)主要科技论著 799

四 科技普及 800

(一)科技教育 800

(二)技术推广 801

卷二十八 卫生 806

一 卫生保健 806

(一)防疫 806

(二)公共卫生 811

(三)妇幼保健 814

二 医疗 816

(一)医疗单位 816

(二)医疗技术 819

(三)医疗制度 822

三 药品生产与管理 824

(一)药品生产 824

(二)药品检验 824

(三)药政管理 825

卷二十九 体育 829

一 群众体育 829

(一)职工体育 829

(二)农民体育 830

(三)学校体育 831

二 体育比赛 833

(一)县级比赛 833

(二)参加市(地区)以上的比赛成绩 836

三 体育设施 837

(一)场地 837

(二)器材 837

卷三十 生活 风俗一 人民生活 841

(一)农民生活 841

(二)职工生活 846

二 习俗 848

(一)生活习俗 848

(二)岁时习俗 850

(三)礼仪习俗 852

(四)生活习俗 854

三 方言 856

(一)语音 856

(二)语汇 860

卷三十一 宗教 873

一 伊斯兰教 873

二 基督教 874

三 天主教 874

四 佛教 875

五 道教 876

卷三十二 人物 879

一 人物传 879

二 烈士英名录 973

编后记 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