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凡例 3
综述 4
大事记 9
第一篇 地理 30
第一章 自然地理 30
第一节 地理位置 30
第二节 水文气温 30
第三节 自然灾害 31
第四节 无锡陨冰 33
第二章 设置沿革 34
第一节 解放前的归属和区划 34
第二节 解放后的归属和区划 40
第三节 建区经过 42
第四节 区政府驻地 42
第三章 人口 44
第一节 人口普查 44
第二节 历年人口变化 45
第三节 人口职业情况 49
第四节 民族、宗教信仰 50
第五节 人寿情况 51
第六节 文化程度 54
第七节 人民生活 55
第二篇 政治 57
第四章 中共崇安区委员会 5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7
第二节 党代大会 58
第三节 区委领导人更迭 60
第四节 组织建设 64
第五节 思想建设 68
第六节 干部管理 72
第七节 “审干”“肃反” 75
第八节 纪律检查 76
第九节 落实政策 78
第十节 统一战线 79
第五章 区人民代表大会 82
第一节 人民代表 82
第二节 第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83
第三节 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84
第四节 区人大领导人更迭 92
第五节 区人大常委会 93
第六章 区人民政府 94
第一节 职能部门及人员编制 94
第二节 区政府领导人更迭 97
第三节 街道办事处 103
第四节 居民委员会 116
第五节 人民公社 117
第七章 人民政协崇安区委员会 119
第八章 军事 121
第一节 人民武装 121
第二节 人民防空 123
第九章 政法 125
第一节 公安 125
第二节 检察 131
第三节 法院 132
第四节 司法 135
第十章 民政 137
第一节 贯彻《婚姻法》 137
第二节 拥军优属 139
第三节 社会福利 140
第十一章 民主党派·群众团体 142
第一节 民主党派 142
第二节 工会 143
第三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45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148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 150
第六节 手工业劳动者协会 154
第七节 摊贩联合会 154
第八节 盲聋哑人协会 155
第九节 中苏友好协会 156
第三篇 经济 157
第十二章 工业 15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61
第二节 解放初期工业 161
第三节 “大跃进”时期工业 171
第四节 1961年以后工业 186
第五节 1979年以后工业 192
第六节 农工商联合企业 214
第七节 街道企业 215
第八节 居委工副业 217
第九节 校办工业 218
第十节 获奖产品 220
第十一节 辖区内省、市工厂简况 221
第十三章 商业 224
第一节 商政管理 224
第二节 区管商业 226
第三节 街道商业 228
第四节 个体商贩 229
第五节 集市贸易 231
第六节 市场管理 232
第七节 闹市口 235
第八节 老、名、大店 239
第十四章 交通运输 246
第一节 交通 246
第二节 运输 248
第十五章 农业 250
第一节 蔬菜 250
第二节 农业分社 251
第三节 社员收益 252
第十六章 财政·税务·金融 253
第一节 财政 253
第二节 税务 256
第三节 金融 257
第四节 公债、国库券 257
第十七章 劳动工资 259
第一节 解放前劳动制度 259
第二节 解放后劳动管理 260
第三节 招工 263
第四节 上山下乡 264
第五节 工资 266
第六节 退休管理 270
第四篇 城市建设 272
第十八章 城区建设 27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72
第二节 城区改造 274
第三节 改造工程 275
第十九章 市政建设 27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77
第二节 市政工程 277
第三节 工具改革 282
第四节 防汛防涝 282
第二十章 环境卫生 286
第一节 解放前环境卫生 286
第二节 管理机构 286
第三节 清洁管理 287
第四节 抢粪风潮 288
第二十一章 绿化 29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91
第二节 绿化工程 292
第三节 苗圃 293
第四节 古树名木 294
第五节 设备、经费 297
第二十二章 房地产管理 298
第一节 房产 298
第二节 私房管理 299
第三节 公房管理 301
第四节 拆除旧房 308
第五节 土地管理 310
第二十三章 城市整顿管理 311
第一节 整顿管理 311
第二节 违章处理 312
第五篇 教育 313
第二十四章 管理机构和体制 31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13
第二节 机构体制 315
第二十五章 幼儿教育 318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18
第二节 公、民办幼儿园 319
第三节 教学改革 320
第二十六章 初等教育 326
第一节 普及教育 326
第二节 私塾、私立小学 330
第三节 民办小学 331
第四节 停办小学 332
第五节 品德教育 333
第六节 少年先锋队 335
第七节 学制课程 336
第八节 教学方法 337
第九节 教师 338
第十节 财务基建 341
第十一节 小学简介 343
第二十七章 中等教育 359
第一节 民办初中 359
第二节 补习学校 360
第三节 技校 361
第二十八章 成人教育 362
第一节 扫除文盲 362
第二节 职工教育 363
第三节 职工培训 366
第四节 市民教育 366
第五节 职业教育 367
第六篇 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第二十九章 科技 368
第一节 科技人员 368
第二节 科技成果 368
第三十章 文化 371
第一节 市图书馆 371
第二节 剧场 373
第三节 文化馆 375
第四节 工人俱乐部 377
第三十一章 卫生 37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80
第二节 社会医生 381
第三节 崇安医院 384
第四节 卫生防疫 388
第五节 爱国卫生 393
第六节 饮食卫生 396
第七节 学校卫生 398
第八节 妇幼保健 402
第九节 红十字会 404
第三十二章 计划生育 405
第三十三章 体育 409
第一节 学校体育 409
第二节 群众体育 414
第七篇 社会第三十四章 社会新风 421
第一节 治理脏、乱、差 421
第二节 “三优一学” 422
第三节 学雷锋活动 423
第四节 创建文明单位 424
第五节 共建文明活动 426
第六节 五好家庭 426
第三十五章 文物古迹 429
第一节 普查保护 429
第二节 文物简介 429
第三十六章 风俗 450
第一节 婚、丧、喜、庆、离婚 450
第二节 时节习俗 453
第三十七章 方言、谚语、民谣 462
第一节 方言 462
第二节 民间谚语 464
第三节 地方俗语 467
第四节 民间歌谣 468
第三十八章 重大事故 472
第一节 工伤 472
第二节 火警 476
第三节 中毒 477
第四节 车祸 479
第八篇 人物 480
第三十九章 历史名人、革命烈士 480
第一节 历史名人 480
第二节 革命烈士 492
第四十章 劳动模范与先进集体、个人第一节 劳动模范 495
第二节 先进集体、个人 496
附录 507
地名录 507
河流桥梁 507
路、街、巷、里 511
地名录一览表 514
拾遗 585
北伐军进驻无锡 585
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585
工运桥桥史 586
崇安之“最” 587
编后记 592
修志机构和编审名单 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