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致辞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原副部长赵维绥先生致辞 3
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先生致辞 4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主旨演讲 6
国际儒联副理事长、韩国成均馆大学理事长徐正燉先生致辞 8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闭幕式致辞 9
主题演讲 15
Confucius and Death, or How to Interpret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德国]顾彬 15
论儒学价值世界三层次:文化、伦理与管理&[美国]成中英 23
“君子谋道不谋食”与寻找人生快乐&葛荣晋 34
走向普世主义&[巴西]凯文·德拉图尔 西蒙娜·德拉图尔 44
礼与中国人文精神&彭林 53
山东地区的儒学复兴运动及其展望&[韩国]梁承武 65
孔子的力量——诸子还原的一条被遮蔽的思路&杨义 73
儒家“无言天”与基督教“言道的上帝”——文本、理解与信仰&[澳大利亚]吕武吉 86
《论语》“君子有三畏”章新释&廖名春 98
儒家人文信仰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朱汉民 邓林华 105
学术论文 117
国内部分 117
“心之全德”:朱子对“仁”范畴的价值提升&白奚 117
儒学应该向实用化方向发展&蔡德贵 123
“只是要正人心”:孟子“性善说”献疑&曾振宇 128
“家天下”与三代政教的双向向度&陈赟 136
从文化心理学看《周易》宇宙观&方朝晖 144
仁者爱人——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世价值&韩星 152
人心与生态&胡治洪 160
孔子形貌考&黄怀信 169
仁爱以制礼,正义以变法——从《商君书》看法家的儒家思想渊源及其变异&黄玉顺 176
儒家伦理的形而上基础探讨&景海峰 185
“孔子行教像”的图像来源与样式&孔德平 190
儒家思想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以十六国和北魏为例&孔祥林 200
“德”“位”分合——孔孟复礼与华夏德性政制之奠定&李若晖 208
关于汉代经学的若干思考&李宗桂 215
追求仁道的正义——古典儒家的正义论探析&林存光 221
清代基层社会对礼的诉求及践履&林存阳 230
颠倒大同与小康——康有为《礼运注》解&刘涛 238
美国华裔史家儒学文化研究述论&路则权 245
读《论语》,学做人——关于儒学教育的思考&钱逊 253
从儒学看工具理性培育&宋志明 263
儒学与“普遍价值”问题&汤一介 270
儒家孝悌伦理的理性审视&涂可国 278
儒家的伦理道德建构与耻辱感人格形塑&王巨川 287
试论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吴光 295
周文王遗训与儒家“中庸”思想&杨朝明 307
批判性关怀:孟子论孔子与《春秋》&杨海文 316
明代的以礼化俗及礼向基层的渗透——明洪武朝乡饮酒礼考察&杨艳秋 327
孔子:中华民族伦理精神的代表——12280份关于“中华民族崇拜问题”问卷的统计分析&俞荣根 335
百余年来的祀孔及祀孔礼仪的变化&张颂之 347
董仲舒与儒家政治理论的建构&郑治文 傅永聚 357
儒家文化在英国&朱仁夫 365
海外部分 374
气与儒家伦理&[爱尔兰]Dr.Hans-Georg Moeller 374
电影《孔子》的故事叙述特征及其文化产业的意义&[韩国]蔡夏妍 382
儒家以创新精神建设现代文明&[印度尼西亚]陈克兴 390
儒家文化理念的返本开新&[新加坡]陈荣照 400
见于21世纪韩国现存之儒教祭礼文化——社稷祭及其祭馔&[韩国]金天浩 406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 亚洲的儒家智慧——视角、机遇与挑战&[澳大利亚]李瑞智 414
既老且新的四神问题&[日本]平势隆郎 王诗伦译 435
儒教与越南文化性格&[越南]阮玉诗 440
简述宋明理学家对风水的关心&[日本]水口拓寿 449
《诗经》所见的祖灵崇拜——以《周颂·清庙之什》的祖灵崇拜为中心&[日本]薮敏裕 刘湾宇译 458
道德情感与孔子的仁&[韩国]郑炳硕 464
港澳台部分 473
孔门弟子轶事传说分析——以子路、子贡、颜渊为核心的考察&[中国台湾]陈逢源 473
阴阳思想传承与孔子&[中国台湾]丁原植 484
传统礼俗在法治社会中的作用&[中国台湾]董金裕 492
对王阳明批评朱熹的理论反省&[中国台湾]杜保瑞 500
谈《论语》中的“礼”&[中国台湾]高秉涵 508
全球化下儒家学说与世界文化&[中国香港]何沛雄 516
儒家仁道思想的普世价值&[中国台湾]孔令宜 523
一灯照隅 万灯照世——儒学的振兴与创新是两岸共同的时代使命&[中国台湾]孔祥祺 533
孔子以礼乐为主的人文教化传统——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历史观察&[中国台湾]林素英 541
孔子“五十以学《易》”申义&[中国台湾]林天人 552
国学教育须成为我国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香港]汤恩佳 564
儒家王道思想探析&[中国台湾]吴进安 570
学术综述 583
儒学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文化发展——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综述&陈?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