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道德教育改革的背景呈现 1
一、问题意识 2
二、学术资源 9
三、研究方法 15
四、内容框架 19
第一章 道德教育改革的历史演进: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1
第一节 去政治化:道德教育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纠结 22
一、泛政治化道德教育及其表现形态 22
二、道德教育、意识形态与权力政治 25
第二节 从政治化到生活化:社会控制的系谱 27
一、从泛政治化到去政治化:生活与政治的关系嬗变 28
二、国家政治的制度框架:从《中小学德育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迁 30
三、从知识价值到生活意义: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34
第三节 榜样教育:政治对生活的僭越 39
一、榜样教育:作为一种治理模式 39
二、榜样教育:政治对生活的僭越 41
三、透视“感动中国”现象 43
四、去政治化的教育何以可能 47
第二章 道德教育改革的历史演进: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49
第一节 回归生活道德教育理论的诞生 49
一、酝酿过程:政治精英与文化精英的台前幕后 51
二、学科命名:政治逻辑与学术逻辑的博弈 52
三、理想设计:学术自觉与实践关怀 54
第二节 从普遍主义到个体价值 58
一、理想类型:从规范道德到伦理道德 58
二、回归生活:价值预设与生活事实 59
第三章 在生活化的旗帜下:道德教育改革的话语政治 64
第一节 生活化的话语逻辑 65
一、生活化的自我论证 66
二、作为旗帜的生活化 68
三、作为理想型的改革共识 71
第二节 生活化的实践场域 74
一、制度环境:资本运作 76
二、实践样态:各自为政 78
三、课程实践:专家引领 79
四、知识系谱:差序格局 83
第四章 地方性知识:道德教育改革的学校经验 88
第一节 理论先行:解放教育力的体制改革 90
一、改革的发生:教育实践初现端倪 90
二、理论的作用:从自发到自觉 91
第二节 制度创新:新型教育关系的建立 96
一、制度建设:整合教育内部关系 96
二、制度导向:改变教师工作方式 97
三、制度价值:营造教师合作文化 98
第三节 意外后果:惯习的力量 100
一、教育民主:从观念到行动 100
二、人人有责:教师的角色转变 104
第四节 改革启示录:一项教育改革的诞生 105
一、社会责任:教育改革的动力来源 105
二、自上而下:改革路径的实践探索 108
三、实事求是:实践进程的自我修正 110
四、践行民主: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诠释 113
第五章 从压迫到解放:道德教育改革的动力学 116
第一节 道德课堂:由教向学的转变 117
一、引领生活:后生活化时代的品德课堂实践 117
二、对话生成:道德学习的课堂建构策略 120
三、意义建构:道德课堂的价值取向 125
第二节 教室革命:转化型知识分子及其可能 126
一、角色担当:转化型知识分子 126
二、敏于观察:发现教学魅力 129
三、鼓励质疑:打破文本权威 131
四、对话文本:发掘地方性知识 133
五、制度批判:质疑体制化生存 135
第三节 解放学生:主体地位与权利表达 142
一、以学生的名义:作为借口的教育改革 142
二、隐匿与彰显:学生权利及其表达 143
三、主体的缺位:改革进程中的学生 149
四、学校印刻:惯习的力量 153
第六章 实践逻辑:后生活化时代的学校德育 158
第一节 学校德育:能指与所指 158
一、既有观念:教师的道德认知 160
二、跨越边界:后生活化时代的德育困境 163
第二节 德育实践:维稳与求变 167
一、路径依赖:学校德育的策略选择 167
二、维稳:学校德育的底线生存 169
三、求变:对于社会资源的谋取 170
四、考试化生存:学校德育的“名与实” 172
第三节 德育教师:顺应与抗拒 174
一、学科地位与生存境遇 175
二、被期待的教师角色:人生导师 178
三、专业自主与利益诉求 182
第七章 道德教育改革中的社会力量 185
第一节 利益表达:社会力量的动员 186
一、知识与权力:专家的作用 186
二、权利与利益:作为单位的学校 188
三、搭便车现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191
四、台前与幕后:不可或缺的行政力量 192
五、偶然与必然:改革进程中的个人因素 194
第二节 时空与资本运作 195
一、时间与空间:场域的作用 197
二、道德教育与文化资本的遭遇 199
三、道德教育改革的实践感 203
结语 道德教育改革的人性维度 206
一、改革呼唤道德之师 207
二、教育即对生活的改造 209
三、道德教育改革的人性维度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