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序论 5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 5
二 中国哲学之区分 7
三 中国哲学之特色 8
四 中国哲学之发展 12
五 哲人生卒简表 28
第一篇 宇宙论 35
引端 中国宇宙论之发生 35
第一章 本根论 41
第一节 中国本根论之基本倾向 41
第二节 道论 51
第三节 太极阴阳论(附五行说) 59
第四节 气论一 68
第五节理气论 78
第六节 唯心论 91
第七节 气论二 99
第八节 多元论 110
本根论综论 112
第二章 大化论 115
第一节 变易与常则 116
第二节 大化性质 123
第三节 终始 133
大化论综论 136
第三章 法象论 139
第一节 指物 140
第二节 同异 146
第三节 有无 152
第四节 象数 158
法象论综论 163
第二篇 人生论 165
引端 人生论在中国哲学中之位置 165
第一章 天人关系论 167
第一节 人在宇宙中之位人置 167
第二节 天人合一论 173
天人关系论综论 177
第二章 人性论 179
第一节 性善与性恶 179
第二节 性无善恶与性超善恶 188
第三节 性有善有恶与性三品 198
第四节 性两元论与性一元论 208
第五节 心之诸说 228
人性论综论 243
第三章 人生至道论 247
简引 人生至道与人生理想 247
第一节仁 249
第二节 兼爱 265
第三节 无为 277
第四节 有为 302
第五节 诚及内外合一 321
第六节 与理为一 338
第七节 明心 346
第八节 践形 359
人生至道论综论 372
第四章 人生问题论 375
简引 人生问题论 376
第一节 义与利 376
第二节 命与非命 389
第三节 兼与独 403
第四节 自然与人为 407
第五节 损与益 418
第六节 动与静 425
第七节 欲与理 432
第八节 情与无情 453
第九节 人死与不朽 465
人生问题论综论 473
第三篇 致知论 475
引端 中国哲学之致知论 475
第一章 知论 477
第一节 知之性质与来原 477
第二节 知之可能与限度 494
第三节 真知 498
知论综论 503
第二章 方法论 507
第一节 一般方法论 507
第二节 名与辩 536
方法论综论 559
论结 中国哲学中之活的与死的 561
补遗 567
一宇宙论之区分 567
二 墨子学说之系统及其根本观点 568
三 环渊新考 570
四 郭林宗与魏晋名理学派 570
五 儒家的天道论 570
六 墨子天志论新诠 571
七 体用与本用 571
八 释朴 572
九 元亨利贞解 572
十 司马谈的雄心论 573
一一宋钘与尹文 574
一二 健顺解 575
一三 释诚 576
一四 格物新释 576
一五 儒墨之品位学说 577
一六 功利辨 581
一七 三命说之起源 581
一八 孔子方法论阐微 582
一九 魏晋时关于言不尽意问题之辩论 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