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章 经络总论 5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5
一、针感及其传导现象的观察与总结 5
二、腧穴主治功能的总结 5
三、体表反应现象的推理 6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6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6
一、十二经脉 6
二、奇经八脉 9
三、十五络 9
四、十二经别 10
五、十二经筋 11
六、十二皮部 11
第三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与四海 12
一、标本与根结 12
二、气街与四海 13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5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5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5
第五节 经络及针刺效应的现代研究概况 16
一、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16
二、针刺效应的现代研究概况 23
第二章 腧穴总论 28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 28
一、腧穴的发展与分类 28
二、腧穴的命名 29
第二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 30
一、近治作用 30
二、远治作用 30
三、特殊作用 31
第三节 特定穴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31
一、五输穴 31
二、原穴、络穴 32
三、募穴、俞穴 32
四、下合穴 33
五、郄穴 33
六、八会穴 33
七、交会穴 33
八、八脉交会穴 34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34
一、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34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34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36
四、简便取穴法 37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38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38
一、经脉循行 38
二、主要病候 39
三、主治概要 39
四、本经腧穴 39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41
一、经脉循行 41
二、主要病候 42
三、主治概要 42
四、本经腧穴 42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45
一、经脉循行 45
二、主要病候 46
三、主治概要 47
四、本经腧穴 47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54
一、经脉循行 54
二、主要病候 55
三、主治概要 55
四、本经腧穴 55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58
一、经脉循行 58
二、主要病候 59
三、主治概要 59
四、本经腧穴 59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61
一、经脉循行 61
二、主要病候 62
三、主治概要 62
四、本经腧穴 62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65
一、经脉循行 65
二、主要病候 66
三、主治概要 67
四、本经腧穴 67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77
一、经脉循行 77
二、主要病候 78
三、主治概要 79
四、本经腧穴 79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 83
一、经脉循行 83
二、主要病候 84
三、主治概要 84
四、本经腧穴 84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85
一、经脉循行 85
二、主要病候 86
三、主治概要 86
四、本经腧穴 86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90
一、经脉循行 90
二、主要病候 91
三、主治概要 91
四、本经腧穴 92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99
一、经脉循行 99
二、主要病候 100
三、主治概要 100
四、本经腧穴 100
第十三节 督脉 102
一、经脉循行 102
二、主要病候 103
三、主治概要 103
四、本经腧穴 103
第十四节 任脉 108
一、经脉循行 108
二、主要病候 109
三、主治概要 109
四、本经腧穴 109
第十五节 常用经外奇穴 114
一、头颈部穴 114
二、胸腹部穴 116
三、背部穴 116
四、上肢穴 118
五、下肢穴 120
第四章 毫针刺法 123
第一节 针具及练针法 123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保存 123
二、针刺手法的练习 124
第二节 针刺前的准备 124
一、针具的选择 124
二、体位的选择 125
三、消毒 125
第三节 针刺方法 126
一、进针法 126
二、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127
三、行针与得气 127
四、针刺补泻 129
五、留针与出针 130
第四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预防和注意事项 130
一、晕针 131
二、滞针 131
三、弯针 131
四、断针 132
五、血肿 132
六、针刺注意事项 132
第五章 灸法、拔罐法 134
第一节 灸法 134
一、灸法的作用 134
二、灸法的种类 136
三、注意事项 143
第二节 拔罐法 144
一、拔罐的作用 144
二、拔罐的种类 145
三、注意事项 148
第六章 其他针法 150
第一节 电针疗法 150
一、操作方法 150
二、不同波形的作用及适应范围 151
三、注意事项 152
第二节 皮肤针 152
一、操作方法 153
二、适应范围 155
三、注意事项 155
第三节 三棱针 155
一、操作方法 156
二、适应范围 157
三、注意事项 157
第四节 小针刀 158
一、操作方法 158
二、适应范围 160
三、注意事项 160
第五节 水针疗法 161
一、常用药物 161
二、操作方法 161
三、适应范围 162
四、注意事项 162
第七章 针灸治疗概述 164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164
一、疏通经络 164
二、调和阴阳 164
三、扶正祛邪 165
第二节 针灸治疗的原则 165
一、治本与治标 165
二、补虚泻实 166
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67
第三节 针灸处方的选穴与配穴 168
一、针灸处方的选穴 168
二、配穴方法 169
三、特定穴的应用 170
四、针灸处方的变化规律 173
第八章 常见伤科病症的治疗 174
第一节 落枕 174
第二节 颈椎病 175
第三节 肩袖损伤 177
第四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178
第五节 肩峰下滑囊炎 179
第六节 肩关节周围炎 180
第七节 肱骨外上髁炎 181
第八节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182
第九节 腱鞘囊肿 183
第十节 腕关节扭伤和腕关节周围韧带损伤 184
第十一节 腕管综合征 186
第十二节 急性腰扭伤 186
第十三节 慢性腰部劳损 188
第十四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190
第十五节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193
第十六节 梨状肌综合征 194
第十七节 股四头肌损伤 195
第十八节 股内收肌拉伤 196
第十九节 股后肌群损伤 197
第二十节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198
第二十一节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200
第二十二节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201
第二十三节 退行性膝关节炎 202
第二十四节 髌下脂肪垫劳损 203
第二十五节 髌骨劳损 204
第二十六节 小腿三头肌拉伤 205
第二十七节 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206
第二十八节 踝关节扭伤 207
第二十九节 跟腱周围炎 207
第三十节 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209
第九章 常见运动性疾病与部分内科病症 210
第一节 运动焦虑 210
第二节 运动性月经失调 211
第三节 运动性失眠 212
第四节 运动性腹痛 213
第五节 运动员心率异常 214
第六节 运动员高血压 215
第七节 运动性尿异常 216
第八节 运动性贫血 217
第九节 运动员低热 217
第十节 运动员低血糖症 218
第十一节 中暑、冻伤和高原适应不全症 219
第十二节 头痛 221
第十三节 中风 222
第十四节 面瘫 225
第十五节 高血压 226
第十六节 中暑 226
第十七节 腹泻 227
第十八节 感冒 228
第十九节 痹证 229
第二十节 牙痛 231
第十章 针灸保健 232
第一节 减肥 232
第二节 美容 234
第三节 抗衰老 236
第四节 戒断综合征 238
第五节 提高运动能力 241
第六节 消除疲劳 242
第七节 提高运动员免疫力 245
参考文献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