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岳霖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00084758
  • 页数:490 页
图书介绍:作者未像康德那样把知识论看作是形而上学的基础,反而把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看作知识论的基础,在“假设”知识关系是外在关系之后,以“正觉”说为基础,运用严格的逻辑分析这一现代哲学的方法,创建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庞大的知识论体系。

上册 1

导言 1

Ⅰ.知识论是甚么 1

A.知识论底对象 1

B.知识底可能问题 3

C.知识底限制问题 4

Ⅱ.知识论与别的学问底分别 6

A.各种不同的学问 6

B.知识论与记载学底分别 8

C.知识论与科学底分别 10

D.知识论与心理学 14

Ⅲ.本书所要陈述的知识论 17

A.态度上的种种 17

第一章 知识论底出发方式 21

Ⅰ.从甚么地方论起 21

A.材料问题 21

B.能 23

C.所 25

D.内容的所 27

Ⅱ.直接或间接地由官觉出发 29

A.直接间接问题 29

B.所谓觉底问题 31

C.暂从不同的觉说起 33

D.在不同的觉中去找官觉 36

Ⅲ.从甚么原则出发 39

A.思想上的攻守问题 39

B.无可怀疑原则底引用 42

C.以前类似的出发方式 44

D.现代类似的出发方式 47

Ⅳ.此出发方式缺点之一,不能得非唯主的共同 51

A.唯主学说底共同 51

B.唯主学说底真假 55

C.唯主与非唯主的共同底分别 58

D.何以要非唯主的共同呢? 61

Ⅴ.此出发方式缺点之二,对外物底看法 64

A.所谓外物 64

B.对于外物之有的安排 67

C.推论底困难 70

D.建立外物底困难 73

第二章 本书出发方式底理由 76

Ⅰ.对上章出发方式底批评 76

A.接受命题底态度 76

B.无可怀疑 81

C.无可怀疑原则与自我中心观 84

D.人类中心观和自我中心观底不妥处 88

Ⅱ.知识论者底要求 91

A.理解底要求 91

B.所要理解的对象 94

C.知者与被知底实在感 97

D.实在感不能抹杀 100

Ⅲ.被知的底实在感底分析及满足此感底理论上的条件 103

A.被知的底独立存在感 103

B.性质底独立感 106

C.被知中的彼此各有其自身的绵延的同一性 109

D.理论底真正感底分析 113

Ⅳ.本书底出发方式 117

A.有效原则 117

B.实在主义 120

C.如何的命题有效 124

D.本书底出发方式 126

第三章 所与或知识底材料 131

Ⅰ.正觉底分析 131

A.正觉底定义 131

B.正常的官能者 133

C.客观底呈现 136

D.正觉关系 140

E.肯定正觉之有 143

Ⅱ.客观底解释 146

A.本观或自观 146

B.无对或绝对中的本来 149

C.有对或相对的本来 151

D.客观的呈现底说法 154

Ⅲ.内在外在关系(关系总论在后) 155

A.内在关系论 155

B.全体与部分 157

C.关系与性质 160

D.改变关系底推论 162

E.官能种与外物类二者底内在关联 164

F.官能者与外物底关系 166

G.外物 168

Ⅳ.官觉 170

A.所谓官觉 170

B.官觉关系 173

C.官觉呈现 176

Ⅴ.校对 181

A.校对底宗旨 181

B.能随时校对的官能活动 183

C.不能随时校对的官能活动 189

D.知识底基本材料是所与 192

第四章 收容与应付底工具 195

Ⅰ.所与底收容或应付 195

A.收容与应付 195

B.收容与应付底趋势与工具 197

Ⅱ.习惯 199

A.所谓习惯 199

B.习惯不限于官觉者也不限于官觉 202

C.习惯与官觉 203

D.官觉中的习惯 204

Ⅲ.记忆 206

A.记忆是否习惯底继续 206

B.记忆底成份(以最后一例的记忆为主体) 208

C.记忆与收容所与 210

D.记忆与其它的趋势 212

Ⅳ.想象 214

A.想象底成份 214

B.想象底用处 216

C.想象与官觉 217

Ⅴ.意志与注意 219

A.所谓意志 219

B.所谓注意 221

C.意志底影响 222

D.意志与官觉 224

Ⅵ.相信与归纳 226

A.所谓相信 226

B.相信底普有 227

C.避害反应 229

Ⅶ.语言 230

A.所谓语言 230

B.语言底交通性 232

C.语言与所与 233

D.社会的收容与应付工具 235

Ⅷ.抽象 237

A.所谓抽象的 237

B.所谓抽象 240

C.抽象的底用处 243

D.抽象底重要 245

第五章 认识 249

Ⅰ.官能与认识 249

A.官能底特点 249

B.认识 251

C.认识中的经验成份 254

D.工具底引用 256

Ⅱ.所与底分别 257

A.现实底分别 257

B.官觉者底区别 260

C.所与底分别 262

D.所得与所与底符合问题 264

Ⅲ.关系 266

A.何以提到关系 266

B.所谓关系 268

C.所与中的关系 270

D.关系底重要 272

Ⅳ.性质 273

A.何以提出性质 273

B.所谓性质 275

C.所与中的性质 277

D.关系与性质 278

Ⅴ.个体底绵延 281

A.所谓个体 281

B.性质底相似 283

C.关系底一致 285

D.推论问题 288

Ⅵ.官觉与认识底社会性 290

A.所谓社会性 290

B.趋势中的社会性 292

C.官觉与认识对象底社会性 294

D.官觉与认识底社会性和知识底客观性 296

第六章 思想 298

Ⅰ.心 298

A.心字底各种用法 298

B.在哲学上的心 300

C.思想之官的心 302

D.心与思想 304

Ⅱ.思想 307

A.思想能力底活动 307

B.思与想 309

C.动与静 314

D.思想动静底混合 316

Ⅲ.想象 320

A.想象中的关系与想象底时间关系 320

B.想象与记忆底分别及想象底原料 323

C.想象底内容 326

D.想象底对象 329

Ⅳ.思想底相联 332

A.所谓思想底相联 332

B.联想联思底原则 334

C.联想联思底符号化 337

D.联想或联思力 339

E.联想联思底重要 341

Ⅴ.思议 343

A.思议历程底关系与意念底关联 343

B.思议底原料 346

C.思议底内容 349

D.思议底对象 352

Ⅵ.思议底结构 355

A.意念与概念 355

B.意念底意义 358

C.意念底图案与历程中的内容 361

D.概念底结构 365

第七章 摹状与规律 368

Ⅰ.摹状成份 368

A.意念底摹状与规律 368

B.所谓摹状 370

C.抽象的摹状与特殊的形容 373

D.摹状方式 376

Ⅱ.规律成份 378

A.所谓规律 378

B.规律与时间 381

C.接受方式底引用 383

D.意念无真假 386

Ⅲ.规律与摹状不能分离 389

A.先后问题 389

B.无规律不能摹状 392

C.无摹状不能规律 395

D.二者底综合 398

Ⅳ.治变 400

A.意念底取舍 400

B.个体底变更 403

C.意念底取舍不随个体底变更 405

D.以不变治变 408

Ⅴ.先天先验 411

A.所谓先天先验 411

B.无先天的形成经验的接受方式 413

C.意念底先验性 417

D.完全变更与先验底意念 419

Ⅵ.逻辑 422

A.先天的命题 422

B.关于逻辑命题底种种 425

C.逻辑命题中的思想律 428

D.思议原则 431

第八章 接受总则 434

Ⅰ.休谟底问题与归纳原则 434

A.休谟底问题 434

B.归纳原则 437

C.二者底问题 439

Ⅱ.归纳原则与秩序 442

A.归纳原则底解释 442

B.“A—B”与历史总结 444

C.“A—B”与自然律 447

D.所谓秩序 450

Ⅲ.归纳原则与时间 453

A.归纳原则底分析 453

B.现在与tn 456

C.前件底内容 458

D.后件底真假值 460

Ⅳ.归纳原则底永真 463

A.归纳原则底真假值 463

B.“时间打住”这一假设 465

C.时间不会打住 468

D.归纳原则为先验原则 471

Ⅴ.归纳原则是接受总则 473

A.接受方式与归纳原则 473

B.量底增加与质底改进 476

C.所与底自由或自然 478

D.化所与为事实 480

Ⅵ.秩序问题 483

A.休谟问题中的秩序 483

B.所与底秩序 485

C.意念底结构与事实底秩序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