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研究和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蔷,郭恩铭,何晖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气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2952914
  • 页数:398 页
图书介绍:第一部分主要是北京地区云、雾降水宏微观物理结构的分析,不同天气系统云系分布,云雾降水自然发展的实例,人工影响云雾降水的作业效果评估和数值模拟。第二部分是北京地区,部分省、市、区及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缓解农业生产出现的旱情和水库蓄水。人工消减雨技术应用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和国庆60周年庆典气象保障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部分 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研究 3

第1章 我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3

1.1 地理位置 3

1.2 气候特点 3

第2章 云 5

2.1 云的形成 5

2.2 云的分类 5

2.3 积状云和层状云的形成 6

2.4 云量 11

第3章 云的宏微观物理结构 13

3.1 各属云的云底高度 13

3.2 积状云的云顶高度 13

3.3 积状云的云顶温度 14

3.4 积状云的含水量 14

3.5 积状云中的垂直气流 14

3.6 积雨云(雷雨云)雷达回波特征 15

3.7 积状云的微物理结构 17

3.8 层状云宏微观物理结构 20

3.9 机载PMS粒子测量系统探测云微物理结构 25

第4章 降水微物理 37

4.1 雨滴谱 37

4.2 冻滴(冰粒) 38

4.3 霰 39

4.4 冰雪晶 39

4.5 冰雹微物理结构 40

4.6 西藏高原冰雹微物理结构 46

第5章 自然发展的积状云、层状云探测 50

5.1 一次积雨云发生的过程 50

5.2 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 53

5.3 北京一次春季层状云降水的微物理探测 54

5.4 河南省层状云系结构及其降水特征 58

第6章 冰雹云降雹过程的探测 62

6.1 北京1964年6月24日降雹过程 62

6.2 北京一次冷涡天气降雹的雷达观测 66

6.3 冰雹云降雹和多心冰雹结构的观测 69

6.4 北京1998年6月18日冰雹云降雹的观测 75

6.5 雷达探测超级单体冰雹云降雹 77

6.6 2000年5月17日北京一次冰雹云降雹过程 79

6.7 一次飑线天气过程降雹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83

6.8 辽宁省绥中县一次降雹过程的分析 87

第7章 雷达探测冰雹云回波参量 92

7.1 冰雹云回波参量 92

7.2 冰雹云回波形态 93

7.3 华北地区冰雹云PPI回波特征 96

第8章 冰雹云分类与识别 98

8.1 冰雹云分类 98

8.2 冰雹云识别 100

第9章 强对流云中垂直气流、含水量和降雹典型模式 108

9.1 雷雨云中垂直气流 108

9.2 冰雹云中含水量 108

9.3 单体冰雹云中冰雹生成、增长和融化的典型模式 110

9.4 两个对流云单体回波合并发展成冰雹云降雹模式 111

9.5 众多粒子回波输送发展成冰雹云降雹模式 112

第10章 人工影响降水(雨、雪、冰雹)基本原理 113

10.1 人工影响暖云降水 113

10.2 人工影响冷性积云降水 113

10.3 人工影响层状冷云降水 113

10.4 人工影响冰雹云 114

第11章 人工影响降水催化物质的性能 116

11.1 盐粉(NaCl)的特性 116

11.2 干冰(CO2)的性能和生成冰晶的数量 117

11.3 碘化银(AgI)的性能和成冰核率 117

11.4 液氮(LN)的性能和成冰核的测定 121

第12章 人工影响对流云试验 123

12.1 人工降水试验天气条件选择 123

12.2 人工降水试验选云问题 124

12.3 应用吸湿性物质影响对流云试验 125

第13章 人工影响层状云降水 131

13.1 应用飞机播撒干冰人工影响层状冷云降雪 131

13.2 应用飞机播撒碘化银人工影响层状云降雨 134

13.3 应用飞机播撒液氮人工影响层状云降水 143

13.4 应用液氮人工影响层积云和雨层云降水 146

13.5 人工影响雨层云降雨 150

第14章 地基人工增雨 156

14.1 BR-1焰剂型AgI发生器 156

14.2 地基碘化银发生器 158

14.3 地基人工增雨试验 158

14.4 碘化银扩散浓度的测量 160

14.5 人工增雨火箭与增雨作业 160

第15章 人工增雨效果的评估 163

15.1 不同方法评估人工增雨效果 163

15.2 密云水库区人工增雨效果 167

第16章 人工增雨数值模拟 174

16.1 液氮催化层状云增雨的数值模拟试验 174

16.2 华北春季一次降水过程的物理分析和人工降水数值模拟试验 181

第17章 消云、消雨试验 192

17.1 人工消云试验 192

17.2 人工消雨试验 196

17.3 人工减少降雨试验 199

第18章 人工影响冰雹云 202

18.1 人工防雹作业效果 202

18.2 1992年6月30日—7月1日辽宁人工防雹作业效果 203

18.3 1992年7月13日辽宁人工防雹作业 204

18.4 1993年6月18日辽宁人工防雹作业效果 206

18.5 对辽宁超级单体冰雹云作业的效果分析 206

18.6 1999年9月8日辽宁人工防雹作业 207

18.7 北京人工影响冰雹云效果 209

18.8 人工影响冰雹云与自然冰雹云降雹的对比 212

18.9 人工影响冰雹云效果的统计检验 213

18.10 冰雹云数值模拟及催化试验 213

18.11 冰雹云及其催化的三维数值模拟 219

第19章 雾 228

19.1 北京地区的雾 230

19.2 成都地区的雾 251

19.3 长江的雾和上海黄浦江的雾 260

19.4 西双版纳地区的雾 265

19.5 乌鲁木齐的阴雾 267

19.6 沿海的雾 270

第20章 云雾环境实验室 274

20.1 中型云雾实验室 274

20.2 2m3等温云雾实验室 280

第21章 人工影响云雾的催化物质性能 283

21.1 人工影响过冷雾的催化物质 283

21.2 人工影响暖雾的催化物质 288

第22章 人工消雾 290

22.1 人工消过冷雾 290

22.2 人工消暖雾 295

第23章 辐射雾的辐射特征和人工消雾数值模拟 305

23.1 辐射雾的辐射特征 305

23.2 盐粉人工消暖雾的数值试验 308

23.3 热力影响雾滴蒸发的数值模拟 315

第24章 雾的监测与预报 319

24.1 目测能见度 319

24.2 仪器测量能见度 319

24.3 WT-1型测雾器 320

24.4 雾的预报 321

第二部分 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 327

第25章 人工消减雨 327

25.1 前期研究工作 327

25.2 奥运会开幕式保障情况 332

25.3 国庆60周年北京天气实况与人工消减雨作业分析 337

25.4 俄罗斯人工消雨 345

25.5 前苏联人工消减雨 345

第26章 人工增雨 347

26.1 北京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效果 347

26.2 雨滴谱的演变与火箭增雨效果 349

26.3 北京地区5—10月空中水汽含量和人工增雨潜力 354

26.4 1989—1999年古田人工增雨效果 357

26.5 2004年古田水库“蓄水型”人工增雨效果评估 358

26.6 湖南省四大水库夏季人工增雨与效益评估 362

26.7 大亚湾核电站水库人工增雨 365

第27章 “87.5”森林火灾人工增雨 366

27.1 背景条件及设计 366

27.2 四次作业实例 367

27.3 天气时机选择 370

27.4 效果分析 371

27.5 小结 372

第28章 人工防雹 374

28.1 鞍山人工防雹效果评估 374

28.2 呼和浩特地区降雹特征和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盟多年防雹作业效果 376

28.3 1986—1995年平凉市防雹减灾的评估 380

第29章 机场人工消雾 382

29.1 国庆三十五周年机场人工消雾 382

29.2 应用液氮地面发生器消过冷雾 383

参考文献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