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建立暨季羡林教授执教六十周年志庆(代序) 1
第一部分 5
季羡林与东方学&陈嘉厚 5
季羡林东西文化观与东南亚文学研究&梁立基 36
拿来·送去与季羡林先生的“送去主义”&叶渭渠 47
季羡林先生的治学精神&黄宝生 52
我们的系主任季羡林教授&贺剑城 56
点点滴滴的永恒记忆&汪大年 60
季老心中的“春天”&孔远志 64
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的创建&李谋 69
季羡林的“和谐”观&张光璘 79
季羡林先生的留学经历与他的学术成就&王邦维 89
穷搜百代 以竟厥功&葛维钧 96
继往开来 华梵共尊&郁龙余 110
季羡林先生与印度文学&薛克翘 133
季羡林与中印文化交流&王树英 138
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孟昭毅 149
季老对敦煌文化研究的—大理论贡献&颜廷亮 160
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看东西文化交流&赵国忠 170
季羡林先生创造了多少财富&刘烜 178
季老给西方送“大礼”&詹得雄 186
季先生鼓励、提携和指导我从事尼泊尔研究&王宏纬 190
我与母校北大&唐月梅 195
季羡林教授与主题学研究方法&王立 199
第二部分 211
《封神演义》中几个与印度有关的人物&金鼎汉 211
《摩诃婆罗多》的正法观&刘安武 221
穆罕默德·伊克巴尔&李宗华 234
字里行间&段晴 252
苏菲诗人法利德丁·甘吉·谢格尔&唐孟生 269
美国外语非通用语种的教学与研究&刘曙雄 279
早期佛经中的偈颂翻译&陈明 289
菲尔多西和《列王纪》&张鸿年 301
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创作道路&仲跻昆 315
阿拉伯音韵图谱&张甲民 328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其特点&孙承熙 343
纳吉布·马哈福兹“三部曲”中的女性人物&倪颖 359
中国小说对越南文学的影响&颜保 370
从越南喃字诗歌的语言表达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傅成劼 379
儒释道在越南传播的特点&王彦 391
缅甸的两次文学改革运动&姚秉彦 401
从《琉璃宫史》看东吁王朝的皇族婚姻&杨国影 409
感受与体验:宗教和道德的关系&张玉安 422
汉文学的介入与泰国古小说的生成&裴晓睿 432
泰、缅、柬三国政治文化中的佛教因素&罗杰 442
作为地方性神圣历史的神话:菲律宾阿拉安—芒扬民族的神话观&史阳 454
对人认知与日、汉语授受动词对比&徐昌华 467
简析“终止形与连体形同化”对动词活用变迁所施的重要影响&潘金生 475
浅论日语文字系统之特殊性&潘钧 49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浩 504
韩国汉文文学史叙述方法刍议&韦旭昇 513
对一部分高句丽地名的分析&安炳浩 530
方位词“上”字的韩国语释义&韩振乾 538
韩国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王丹 549
数字与原始楔文的起源&拱玉书 567
浅析赫梯神灵赞美诗中的修辞手法&李政 586
从东方国别文学、地域文学到比较文学&魏丽明 607
编后语 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