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皮肤作用于脏腑的通经活络疗法——按摩 9
按摩的发展历程 10
追寻按摩的发展轨迹 10
自古就有的小儿按摩 10
按摩在现代的发展 10
简单取穴法——快速找到按摩位置 11
依据体表标志取穴 11
依据人体骨节定位取穴 11
依据手指尺寸定位取穴 11
借助小工具,让按摩更容易 12
按摩常用工具 12
按摩常用介质 13
提升按摩舒适度的锦囊妙计 14
准备两块浴巾 14
涂抹按摩介质 14
采取恰当的按摩姿势 14
按摩的神奇功效 16
调节自律神经 16
改善肠胃的功能 16
增加血流量,调节血压 16
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16
排毒 16
注意细节,发挥按摩的最大效力 17
给他人按摩的注意事项 17
自我按摩的注意事项 17
按摩前须知的适应症、禁忌症 18
按摩适应症 18
按摩禁忌症 18
第二章 清除人体代谢废物的防病祛病疗法——刮痧 19
刮痧的发展历程 20
刮痧的起源 20
刮痧在古代的发展 20
刮痧在近现代的发展 21
中西医的刮痧论 22
中医认识刮痧 22
西医认识刮痧 22
了解刮痧过程中的出痧和退痧 23
出痧 23
退痧 23
科学选穴,合理配穴 24
选穴原则 24
配穴原则 24
刮痧必用的9大穴位 25
五腧穴 25
募穴及俞穴 25
原穴 25
络穴 25
八脉交会穴 25
八会穴 25
郄穴 25
下合穴 25
交会穴 25
刮痧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26
刮痧的适应症 26
刮痧疗法禁忌症 26
刮痧的注意事项 27
刮痧的工具及介质 28
刮痧工具 28
刮痧介质 28
第三章 深入腠理引导气血运行的扶正祛邪疗法——拔罐 29
拔罐的发展历程 30
先秦时期 30
隋唐时期 30
宋金元时期 30
明代 30
清代 30
拔罐能保健治病的原理 31
单纯拔罐法的治病原理 31
综合拔罐法的治病原理 31
拔罐祛病的神奇功效 32
活血化淤,舒筋活络 32
行气活血 32
温经、散寒、通络 32
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32
增强皮肤渗透性 32
调节体温 32
防止肌肉萎缩 32
增强消化功能 32
拔罐常用工具 33
常用罐的种类 33
辅助用品 33
学会选穴、配穴,轻松疗疾 34
就近选穴 34
远端选穴 34
特殊部位选穴 34
病理反射点选穴 34
拔罐的注意事项 35
拔罐前的注意事项 35
拔罐时的注意事项 35
拔罐后的注意事项 35
认识拔罐的正常及异常反应 36
拔罐后的正常反应 36
拔罐后的异常反应 37
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37
拔罐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38
拔罐的适应症 38
拔罐的禁忌症 38
第四章 循经按摩、刮痧、拔罐治病强身的常用经穴 39
了解人体经络,让治病有“法”可依 40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40
良性刺激经络可祛病养生 40
手太阴肺经 41
手厥阴心包经 42
手少阴心经 43
手阳明大肠经 44
手少阳三焦经 45
手太阳小肠经 46
足太阴脾经 47
足厥阴肝经 48
足少阴肾经 49
足阳明胃经 50
足少阳胆经 51
足太阳膀胱经 52
督脉 53
任脉 54
冲脉 55
带脉 56
阴维脉 57
阳维脉 58
阴?脉 59
阳?脉 60
第五章 了解按摩、刮痧、拔罐的正确手法 61
正确的按摩手法 62
按压类手法 62
叩击类手法 66
摩擦类手法 67
震动类手法 69
摆动类手法 70
正确的刮痧手法 72
国医推荐的刮痧方法 72
常用的刮痧手法 72
刮痧时必须注意的补泻手法 74
身体部位不同,刮痧方法各异 74
正确的拔罐手法 76
拔罐的常规手法 76
拔罐的特殊操作方法 78
第六章 手到病除的按摩、刮痧、拔罐疗法 81
内科疾病 82
腹胀 82
腹痛 84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86
慢性胃炎 88
胆石症 90
慢性胆囊炎 92
咳嗽 94
冠心病 96
高血压 98
低血压 100
糖尿病 102
肥胖症 104
外科疾病 106
颈椎病 106
肩周炎 108
腰肌劳损 110
肋间神经痛 112
坐骨神经痛 114
腰椎间盘突出症 116
膝关节痛 118
踝关节扭伤 120
痔疮 122
皮肤科疾病 124
皮肤瘙痒症 124
痤疮 126
玫瑰糠疹 128
黄褐斑 130
两性疾病 132
急性乳腺炎 132
月经不调 134
更年期综合征 136
子宫脱垂 138
不孕症 140
阳痿 142
遗精 144
早泄 146
不育 148
儿科疾病 150
小儿高热 150
小儿厌食 152
小儿遗尿 154
五官科疾病 156
青光眼 156
结膜炎 158
白内障 160
慢性鼻炎 162
耳鸣耳聋 164
溢泪症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