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政权建设和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第二十八章 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的组织 3
第一节 早期中共组织的建立 3
一、中共早期组织的建立 3
二、“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组织的演变 5
第二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组织的发展 6
一、普遍建立中共各级地方组织 6
二、在土地改革和城市民主改革中发展党员 8
三、公开建党,继续壮大党员队伍 9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组织的建设与挫折 11
一、党员标准八项条件的教育,整党和党员登记 11
二、一九五七年整风整党 13
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整党 13
四、从“文化大革命”中共组织全部砸乱到恢复组织生活 14
第四节 新时期中共的建设和整党 15
一、以整党为核心的全面整顿 16
二、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进行整党 17
第二十九章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0
第一节 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建立和演变 20
第二节 新的历史时期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设 22
第三节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主要工作 25
一、抓大事议大事,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重大问题 25
二、积极慎重地开展地方立法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6
三、依法开展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工作 27
四、按照法律程序决定人事任免 27
第三十章 地方人民政府 29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地方民主政府的建设 29
一、省级民主政府的建立及沿革 29
二、县民主政权的建立及机构设置 34
三、在广大农村实行民主建政 3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地方政府建设 35
一、五十年代初期的省人民政府 36
二、合省后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36
三、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 37
四、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 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地方政府建设 42
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42
二、市、县、乡人民政府 42
三、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施政情况 44
第三十一章 司法、公安和民政、外事工作 47
第一节 人民法院 47
第二节 人民检察院 49
第三节 司法行政和公安工作 52
一、司法行政工作 52
二、公安工作 54
第四节 民政和外事工作 59
一、民政工作 59
二、外事工作 64
第三十二章 地方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 70
第一节 地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建立和发展 70
一、新中国成立后到经济调整时期 70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 71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71
第二节 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73
一、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 73
二、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 73
三、为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献计出力 74
四、与“三胞”和海外友人的联络工作加强 74
第三节 民主党派 75
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黑龙江省委员会 75
二、中国民主同盟黑龙江省委员会 76
三、中国民主建国会黑龙江省委员会 77
四、中国民主促进会黑龙江省委员会 77
五、中国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 78
六、中国农工民主党黑龙江省委员会筹备组 78
第三十三章 人民团体 80
第一节 工会 80
一、解放后工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80
二、工会组织的作用 83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85
一、解放后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历程 85
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 87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89
一、妇女组织的发展历程 89
二、妇联组织的作用 91
第四节 其他社会团体 94
第五编 地区建设 103
第三十四章 黑龙江省首府——哈尔滨市 103
第一节 天鹅项下的珍珠 103
第二节 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105
一、五十年代建立的雄厚基础 105
二、动力之乡、工具之城 106
三、独具风格的轻纺工业 109
四、发展中的化工、医药工业 110
第三节 东北地区北部的交通枢纽和流通中心 111
一、四通八达的水陆空交通体系 111
二、日趋繁荣的商品流通中心 112
三、阔步迈入国际市场 114
第四节 日益兴旺的郊县农村 115
一、城市副食品基地的建立 115
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115
三、农机、水利和科研成果应用取得了新的进展 116
第五节 正在发展的市政建设和科教文事业 116
一、市政旧貌换新颜 116
二、科技教育发达,人才荟萃 117
三、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118
四、北方著名的游览胜地 119
第三十五章 西部中心城市——齐齐哈尔市 120
第一节 卜奎的新兴 120
第二节 以重型为特色的工业 123
一、机械、冶金工业 124
二、电力工业 125
三、化工工业 126
四、食品工业 126
五、纺织工业 126
第三节 种植和养殖业 127
第四节 科技、文教、体育、卫生事业 129
第五节 新兴的旅游业 131
第六节 中心城市作用 132
一、四通八达的交通 132
二、繁荣的城乡市场 133
三、日新月异的城市新貌 134
四、对外开放和横向经济联合 134
第三十六章 东南部中心城市——牡丹江市 136
第一节 牡丹江畔的新城市 136
第二节 新兴的工业 139
一、蓬勃发展的化学和石油工业 140
二、门类齐全的机械冶金工业 140
三、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工业 141
四、日益发展的纺织工业 141
五、潜力巨大的电力工业 142
六、振兴中的森林工业 142
第三节 发达的农业 143
一、取粮于川,致富于山 143
二、农业“四化”和农业科技硕果累累 144
三、农村开始走上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 145
第四节 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的经济贸易中心 146
一、东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 146
二、重要的贸易中心 146
三、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147
第五节 城市建设 148
一、美丽多姿的新城 148
二、日益兴旺的旅游业 149
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150
第三十七章 三江平原中心城市——佳木斯市 152
第一节 崛起的工业经济 153
一、造纸工业 154
二、防爆电机、电器工业 154
三、农业机械工业 155
四、矿山机械和锻压机械 155
五、食品工业 156
六、纺织工业 156
七、医药工业 157
第二节 开发中的农业基地 157
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157
二、优良的天然牧场 158
三、鲑、鲟、鳇鱼的主要产区 159
四、综合性的林业经济 160
第三节 交通枢纽及区域性商业中心 160
一、三江通衢 160
二、三江平原经济区的中心 162
三、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 164
第四节 蓬勃发展的边陲文化 164
一、悠久的文化历史 164
二、壮丽奇特的山川风物 165
三、迅速发展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 167
第三十八章 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大庆市 168
第一节 新兴的石油城 168
第二节 大庆油田和石油工业的建设 170
一、中国最大的油田 170
二、欣欣向荣的石油化工 172
三、成果累累的科技事业 173
四、工农结合的新型矿区 175
第三节 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178
第三十九章 四大煤城 181
第一节 高产矿区鹤岗市 181
一、基本情况 181
二、经济优势和特点 183
第二节 以煤为主综合发展的鸡西市 185
一、自然概况及历史沿革 185
二、煤炭工业的现状 187
三、发展迅速的地方工业 189
四、煤城中兴 190
第三节 发展中的双鸭山市 191
一、基本情况 191
二、经济优势 194
第四节 新兴煤城七台河市 194
一、概况 194
二、新崛起的煤炭工业 195
三、发展较快的其他工业 197
四、城市建设 197
五、迅速发展的农村经济 198
第四十章 伊春市和大兴安岭地区 199
第一节 “红松的故乡”伊春市 199
一、历史沿革和自然概况 199
二、经济优势和特点 200
三、经济和社会的新发展 202
第二节 “绿色宝库”大兴安岭地区 204
一、林海明珠 204
二、经济优势和特点 205
三、林区开发的巨大成就 207
第四十一章 边境和口岸城市 210
第一节 北疆重镇黑河市和黑河地区 210
一、北疆门户 210
二、界河商港 212
三、塞上宝地 214
第二节 陆路口岸绥芬河市 217
第三节 两江汇合的同江市 220
第四十二章 绥化地区 223
第一节 历史发展简况 223
第二节 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 225
一、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225
二、农机事业逐步发展 226
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227
四、农村经济日益繁荣 228
第三节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地方工业 229
一、具有资源优势的食品工业 229
二、蓬勃发展的纺织工业 230
三、新兴的化工和塑料工业 231
四、为支农、支轻服务的机械工业 231
第四节 外贸产品生产综合基地初具规模 232
第四十三章 松花江地区 234
第一节 历史发展概况 234
第二节 重要的粮食产区 236
第三节 欣欣向荣的农村经济 237
第四节 发展中的地方工业 238
一、食品工业 239
二、建筑材料工业 240
三、纺织工业 240
四、医药工业 240
五、木制品加工业 241
第五节 北方特色的旅游事业 241
结束语 243
附录一 黑龙江省大事记 250
附录二 黑龙江省历届领导人名录 338
附录三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统计表 359
彩色插图目录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