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学科介绍 1
引言 1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 5
三、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 8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 14
引言 14
一、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初期形成的两条途径 15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化及其发展阶段 18
三、“新兴”教育社会学的确立与多元化取向 21
四、教育危机时代的教育社会学 24
五、社会学微观革命与新教育社会学的崛起 27
六、当代社会学趋势与教育社会学的综合 31
第三章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取向 36
引言 36
一、教育社会学的功能取向 38
二、教育社会学的冲突取向 44
三、教育社会学的解释学取向 48
四、对教育社会学三种理论取向的判读 53
五、结语: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最近趋势 58
第四章 教育社会学理论与现代性 62
引言 62
一、现代性: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 63
二、后现代性: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延伸与反思 66
三、全球性: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扩展与强化 70
四、结语:寻找全球性话语 76
第五章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78
引言 78
一、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 79
二、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与功能问题 82
三、中层理论对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的分析框架 86
四、结语:教育的作用是有条件的 89
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93
引言 93
一、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 93
二、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100
三、教育中的社会选择与分层 103
四、结语:谁在教育中获益? 107
第七章 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继续分析 109
引言 109
一、从社会分层的观点看中国的社会现实 110
二、“文化屏障”的形成与教育的作用 114
三、教育有助于谁向上社会流动 117
四、结语:学校是一种再生产性机构吗? 120
第八章 学校教育制度的社会学分析——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学的取向 123
引言 123
一、学校教育制度:民主神话的背后 125
二、学校教育功能:文化和社会再生产 128
三、反学校文化现象:冲突中的平衡 131
四、仪式与神话的双向建构:平衡中的冲突 133
五、结语:殊途同归——制度分析 136
第九章 多元文化与现代性教育之关系 139
引言 139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 141
二、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实践的局限与困境 145
三、多元文化与教育公平的关系 149
四、结语:教育的多元一体化趋势 154
第十章 高等教育系统的社会学研究 156
引言 156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和人的现代性之关系 158
二、高等教育系统的社会学分析 161
三、接受高等教育对社会个体的意义 166
四、结语:寻找示范模式的思考 169
第十一章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变革动因分析 172
引言 172
一、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动因分析的理论建构 173
二、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内在动因的分析层次 177
三、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外在动因的分析层次 181
四、结语:多元化的人文取向 184
第十二章 教育阐释学之一:教师与教育变革 185
引言 185
一、教师如何看待教育变革 186
二、变革推行者怎样获得对教师的理解 188
三、如何指导教师参与变革 190
四、结语:处在十字路口中的教师 192
第十三章 教育阐释学之二:校长与教育变革 195
引言 195
一、校长如何看待变革与稳定的关系 196
二、校长处理变革的领导风格 198
三、校长参与变革的职能 199
四、结语:学会应对与处理 201
第十四章 教育阐释学之三:学生与教育革新 203
引言 203
一、学生如何面对革新 203
二、“增进兴趣和参与”的策略 205
三、学生在革新中的意识与实践 207
四、结语:学生也是革新的行动者 208
第十五章 教育知识社会学:本土化的思考与建构 210
引言 210
一、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教育现代化运动 211
二、黄炎培与职业教育思潮 219
三、晏阳初与乡村教育运动 224
四、梁漱溟与乡村教育运动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