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改革 何去何从》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亚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9622025
  • 页数:2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十个章节系统介绍了“十一五”时期以来,按照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的原则和总体要求,中央政府围绕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强化政府投资管理、改进投资项目融资管理、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投资领域诚信建设等方面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已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同时提出后期相应的改进和改革具体方案及措施。

第一章 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1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3

一、起步阶段(1978~1987年) 3

二、探索阶段(1988~1992年) 4

三、转轨阶段(1993~2003年) 5

四、深化阶段(2004年至今) 6

第二节“十一五”时期以来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评价 7

一、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 7

二、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8

三、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 11

四、加强和改进投资项目的融资管理 12

五、推进投资建设领域的诚信建设和法治建设 13

第三节 进一步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15

一、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事权分工 15

二、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 16

三、加快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听证制度 20

四、努力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 23

五、大力推行政府投资项目担保制度 26

六、着力推进政府投资方式多样化 29

七、继续加强投资建设领域的法治建设 31

第二章 以金融改革创新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33

第一节 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5

一、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3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37

第二节 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业 39

一、大力吸引境外股权投资管理公司 40

二、积极利用境外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本投资 42

第三节 大力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 44

一、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5

二、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和做法 46

三、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47

第四节 探索组建“科技银行” 49

一、组建科技银行的意义 49

二、科技银行的发展定位 50

三、科技银行的业务范围 52

第五节 着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体系 5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的主要瓶颈制约 53

二、构建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体系 53

第三章 改革完善投资宏观调控机制 55

第一节 近年来我国投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简要回顾 57

一、逐步强化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57

二、土地供应政策逐步成为宏观调控政策工具 60

三、逐步打出了投资调控政策“组合拳” 63

第二节 加强和改善投资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64

一、投资调控政策应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物价稳定等宏观目标 64

二、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政策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65

三、严格区分投资管理与投资调控 65

四、注重发挥各类投资调控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应 66

第三节 加强和改善投资宏观调控的建议 67

一、进一步发挥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67

二、加强对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信息引导 68

三、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中的中央和地方分工关系 69

四、适当减少结构性的投资调控政策 72

五、进一步减少行政性的调控措施 73

六、审慎使用土地供应政策 74

第四章 提高投资结构调整政策有效性 79

第一节 近年来我国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政策回顾 81

一、2003~2007年主要政策导向 81

二、2008年以来主要政策导向 83

三、近年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政策措施 86

第二节 投资结构调整政策有效性评价 90

一、投资结构调整政策有效性评价的框架思路 90

二、投资结构调整政策总体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91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93

第三节 提高投资结构调整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95

一、投资结构调整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95

二、投资结构调整要从规范各类投资主体行为着手 97

三、投资结构调整政策要统筹考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97

四、坚决制止行政力量推动的重复建设 98

第五章 加强和改进政府投资监管 101

第一节 政府投资监督概况 103

一、重大项目稽察 103

二、投资项目审计 104

三、财政投资评审 106

第二节 当前投资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 108

一、多头监管和重复监管共存 108

二、监管机构缺乏约束机制 109

三、监管机构自身能力不足 109

四、社会监督严重缺失 110

五、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监管不力 110

六、监督检查结果难以得到有效运用 110

七、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严重滞后 111

第三节 完善投资监管机制的总体思路 112

一、建立集中统一的投资监管部门 112

二、加强投资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112

三、将项目内外部监管有机结合起来 113

四、切实加强政府投资监管领域的法治化建设 114

第四节 加强投资监管的建议 114

一、强化人大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 114

二、完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举报制度 115

三、强化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 116

四、努力强化项目的外部性监管 116

五、完善对代建制项目的监管机制 117

六、强化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监管 118

七、高度重视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结果的运用 119

第六章 明确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发展方向 121

第一节 企业代建制更适合企业投资项目的需要 123

一、发达国家政府投资项目不实行企业代建制 123

二、项目管理公司更适合企业投资项目的需要 124

三、常设建设管理机构更适合政府投资项目的需要 125

四、企业代建模式难以用于中小政府投资项目 125

五、代建企业不适合代理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 126

第二节 事业性代建机构能全面承担项目业主的职责 128

一、事业性代建单位的职责定位就是项目业主 128

二、代建企业只是代行项目业主的部分职责 129

三、代建企业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 129

四、企业代建制没有真正解决外行业主的问题 130

五、企业代建制不能有效解决建设单位分散的问题 131

第三节 企业代建制蕴藏潜在的风险 132

一、企业代建制可能使政府部门面临民事纠纷 132

二、企业代建制存在对项目“寻租”的潜在风险 133

三、代建企业存在片面降低建设成本的管理倾向 135

四、企业代建制难以有效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 136

五、事业单位代建模式有利于政府集中监管 136

第四节 事业单位代建模式能产生规模化管理效益 137

一、政府投资项目集中统一管理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137

二、企业代建模式所需的代建管理费将大大增加 139

第五节 事业单位代建模式的责任约束不足 141

一、事业性代建单位的投资责任约束相对不足 141

二、企业代建制易于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 143

第六节 代建制的发展方向是集中统建制 144

第七章 推进非经营性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147

第一节 非经营性项目管理模式概况 149

一、建设管理模式分类 149

二、代建模式的实施概况 151

第二节 非经营性项目组织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3

一、建设单位比较分散 153

二、建设单位自身行为不规范 154

三、有关政府部门缺乏沟通协调 155

四、传统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的弊端 155

第三节 完善非经营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156

一、统筹考虑项目全过程的组织实施方式 156

二、大力集中统建模式 157

三、尽快取消“建设指挥部”模式 160

四、尽量减少使用单位自建模式 161

五、培育发展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 161

第四节 完善企业代建模式的建议 162

一、正确区分企业代建制与项目管理和总承包制的关系 163

二、合理界定代建市场的准入条件 166

三、妥善处理企业代建制的相关法律问题 166

四、明确企业代建制只适用于项目建设实施阶段 167

五、合理确定企业代建管理费的标准 169

六、允许代建企业承担建设监理工作 170

第八章 加强政府工程投资控制和管理 171

第一节 政府工程投资控制的特点 173

一、项目投资的差异性 173

二、项目投资的动态性 174

三、项目投资的层次性 174

四、项目的投资主体与使用者分离 174

五、项目以发挥公益性效益为第一位目标 174

六、项目投资控制绩效难以通过运营来检验 175

第二节 对政府工程投资控制难的理论解释 175

一、项目产权软约束 175

二、政府投资主体缺位 176

第三节 政府工程投资控制和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77

一、投资控制目标本身设置不科学合理 177

二、设计责任约束机制不健全 177

三、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水平差 178

四、建设单位自身也寻租 179

五、建设市场诚信缺失 180

六、建设资金出现“跑、冒、滴、漏”问题 180

七、项目投资控制中忽视运营成本投入 181

第四节 强化政府工程投资控制和管理 181

一、深入贯彻“以效益为中心”的投资控制理念 181

二、严格执行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制度 183

三、进一步加强人大的投资决策职能 185

四、进一步强化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186

五、大力推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模式 189

六、大力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制 191

七、着力强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192

八、加快实行政府投资资金直接支付制度 195

第九章 规范发展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一) 197

第一节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产生的必然性 199

一、萌芽发展期(1988~1997年) 199

二、稳步发展期(1998~2008上半年) 201

三、急剧扩张期(2008下半年~2009年) 203

四、转型发展期(2010年至今) 205

第二节 对融资平台公司作用的评价 206

一、搭建了地方政府与金融市场的桥梁 206

二、有效抑制了地方政府其他变相负债融资渠道 207

三、有力推动了准公益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 207

四、有力推进了政府投资领域的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 208

五、夯实了地方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基础 208

第三节 未来融资平台公司发展的必要性 210

一、政府职能决定了地方政府仍然存在巨大投融资需求 210

二、拓宽政府融资渠道仍然是投融资体制改革重要任务 211

三、创新政府投融资方式仍需要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运作 211

四、融资平台公司仍然是准公益性项目的最佳投资主体 212

五、地方债券融资仍然不能完全代替融资平台公司作用 214

第十章 规范发展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二) 217

第一节 客观认识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风险 219

一、不宜任意扩大融资平台公司的范畴 219

二、准确认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与政府债务的关系 221

三、不宜过分夸大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 223

第二节 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发展相关政策评述 226

一、现行政策措施概述 226

二、现行政策措施评述 229

第三节 融资平台公司发展模式顶层设计 232

一、规范发展融资平台公司的基本原则 233

二、融资平台公司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 233

第四节 近期推进融资平台公司规范发展的建议 243

一、大力减轻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公司的依赖 243

二、着力建立和完善融资平台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244

三、坚持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借、用、管、还一体化 245

四、银行要加强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管理 246

五、通过立法建立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247

主要参考文献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