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的综述 4
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10
第一章 学术社会的构建和知识—权力网络的形成 20
一、“我们应该努力做学阀” 20
二、建设学术社会的行动 23
三、教授谈政治的发端 27
四、知识—权力网络的编织 33
五、教授政治角色定位的困顿 41
第二章 抗战爆发前后教授群体的政治活动 46
一、大学教授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反应 46
二、大学教授支持抗战的实际行动 50
三、战时高校的内迁 53
四、教授们的流亡生活 57
第三章 教授参政的舞台——国民参政会 63
一、国民参政会产生的历史情境 63
二、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遴选及职权 65
三、国民参政会:战时政治制度的创新 70
四、国民参政会中教授派的由来及构成分析 74
五、教授派中的代表人物及基本的政治光谱 80
六、教授派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场域和惯习 82
第四章 教授派和第一次宪政运动 86
一、第一次宪政运动的触发机制 86
二、昆明九教授宪政草案中的政治制度设计 89
三、对教授派宪政改革方案的审视与反思 93
第五章 徘徊于国共两党之间的教授派 98
一、一届五次国民参政会上梁漱溟的提案:调解国共之争 98
二、国民党对大学教授的控制 102
三、共产党与大学教授的关系 113
第六章 教授派和第二次宪政运动 121
一、第二次宪政运动的缘起 121
二、宪政理念的广泛传播 126
三、第二次宪政运动的成果 130
第七章 抗战后期教授群体政治态度的转变 139
一、国民党政府专制统治的日益腐朽 139
二、教授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143
三、教授群体政治态度的改变 152
四、对中共联合政府建议的积极响应 160
第八章 对抗战时期教授政治参与的总体评价 168
一、教授政治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 168
二、教授政治参与的形式选择 171
三、抗战时期教授政治参与的特点 174
四、抗战时期教授政治参与的作用 176
五、抗战时期教授政治参与效能低下的原因探析 179
结语 181
参考文献 183
后记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