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 供基础临床预防护理药学口腔检验等专业使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蔚,吴健桦主编;郭晓奎主审;王兆军,冯艳,肖家祁等编委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17156868
  • 页数:165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主要有以下特色:1.医学微生物学及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的融合。在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中,并未人为将微生物学实验及寄生虫学实验割裂,而是需要学生将所有病原体统一考虑,更符合临床实际。2. 内容全面,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课堂上能进行的实验内容也是有限的,本书基本上包括了常用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方法,既可作为医学生的实验教材,又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3.与时俱进,增加了关于微生物自动化检测内容。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与规则 1

第一篇 基础验证篇 5

第一部分 医学微生物学 5

第一章 细菌形态学 5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形态学检查 5

实验1-1 悬滴法和压滴法 5

实验1-2 单染色法 6

实验1-3 革兰染色法 7

实验1-4 抗酸染色法 7

实验1-5 Fontana镀银染色法 8

实验1-6 姬姆萨染色法 8

实验1-7 负染色法 9

实验1-8 鞭毛染色法(魏曦染色法) 9

实验1-9 芽孢染色法 10

实验1-10 英膜染色法(黑斯染色) 10

实验1-11 Albert染色法与Neisser染色法对异染颗粒的观察 10

第二节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重要的致病菌形态观察 11

实验1-12 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 15

实验1-13 重要致病菌的形态 16

附录1:染色液的配制 17

附录2:擦镜油配制 18

第二章 病毒与真菌形态学 19

第一节 病毒形态学 19

实验2-1 病毒的形态类型 19

实验2-2 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的观察 19

实验2-3 轮状病毒的分离及电镜观察 20

实验2-4 病毒包涵体的观察 20

实验2-5 病毒感染的细胞病变观察 20

第二节 真菌形态学 21

实验2-6 真菌的基本形态 21

实验2-7 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直接镜检 21

实验2-8 深部真菌病临床标本直接镜检 22

第三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 23

第一节 细菌培养技术 23

实验3-1 基础培养基制备 23

实验3-2 细菌接种技术与培养方法 24

实验3-3 主要致病菌的培养及菌落特点 28

实验3-4 卫星现象试验 31

实验3-5 细菌色素检测法 31

第二节 病毒培养技术 32

实验3-6 动物接种法 32

实验3-7 鸡胚培养法 33

实验3-8 细胞培养法 36

第三节 真菌培养技术 38

实验3-9 真菌培养基制备 38

实验3-10 真菌的培养法 38

附录3:常用细菌培养基的制备 39

第四章 消毒灭菌及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44

第一节 消毒灭菌 44

实验4-1 细菌对湿热的抵抗力 46

实验4-2 紫外线对细菌的作用 47

实验4-3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力 47

第二节 噬菌体对细菌的作用 47

实验4-4 噬菌体对细菌特异性裂解试验 48

第三节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48

实验4-5 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 48

实验4-6 试管稀释法药敏试验 49

实验4-7 E试验法药敏试验 49

附录4: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纸片含药量和结果解释 50

第五章 细菌常见生化反应 51

实验5-1 单糖发酵试验 51

实验5-2 VP试验 51

实验5-3 甲基红试验 52

实验5-4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53

实验5-5 吲哚试验 53

实验5-6 尿素分解试验 53

实验5-7 硫化氢试验 54

实验5-8 胆汁溶菌试验 54

实验5-9 氧化酶试验 54

实验5-10 过氧化氢酶(触酶)试验 55

实验5-11 耐热核酸酶试验 55

实验5-12 汹涌发酵试验 55

实验5-13 肠道致病菌初步生化试验鉴定法 56

附录5:用于细菌生化反应的培养基制备及试剂配制 56

附录6: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57

第六章 细菌的变异性 58

实验6-1 形态的变异 58

实验6-2 鞭毛的变异 58

实验6-3 菌落的变异 58

实验6-4 耐药性的变异 59

实验6-5 半乳糖发酵基因的转导 59

附录7:含镁离子的缓冲液配制 60

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61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61

实验7-1 荚膜的致病作用 61

实验7-2 血浆凝固酶试验 62

实验7-3 透明质酸酶试验 62

实验7-4 鲎试验 63

实验7-5 内毒素的致病作用 63

实验7-6 Elek平板毒力试验 63

实验7-7 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性试验 64

实验7-8 Nagler反应 64

实验7-9 结核分枝杆菌毒力试验 65

实验7-10 结核分枝杆菌的索状生长现象 65

第二节 宿主的免疫性 66

实验7-11 溶菌酶测定 66

实验7-12 吞噬试验 66

附录8:溶菌酶测定等试验相关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67

第八章 免疫学检测 69

实验8-1 玻片凝集试验 69

实验8-2 肥达试验 69

实验8-3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70

实验8-4 外斐反应 70

实验8-5 钩端螺旋体显微凝集试验 71

实验8-6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71

实验8-7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72

实验8-8 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72

实验8-9 血凝抑制试验 73

实验8-10 病毒中和试验 75

实验8-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76

第九章 病原分子生物学技术 79

实验9-1 质粒DNA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79

实验9-2 DNA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和连接试验 80

实验9-3 耐药质粒DNA转化试验 81

实验9-4 PCR方法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82

第十章 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的自动化 84

实验10-1 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检测 85

第二部分 寄生虫学 87

第十一章 寄生虫形态学 87

第一节 线虫 87

实验11-1 似蚓蛔线虫 88

实验11-2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89

实验11-3 蠕形住肠线虫 90

实验11-4 毛首鞭形线虫 91

实验11-5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91

实验11-6 旋毛形线虫 93

实验11-7 粪类圆线虫 93

第二节 吸虫 93

实验11-8 华支睾吸虫 94

实验11-9 布氏姜片吸虫 95

实验11-10 卫氏并殖吸虫 96

实验11-11 日本裂体吸虫及其他裂体吸虫 97

第三节 绦虫 99

实验11-12 链状带绦虫和肥胖带绦虫 99

实验11-13 细粒棘球绦虫 101

实验11-14 多房棘球绦虫 102

实验11-15 微小膜壳绦虫 102

实验11-16 曼氏迭宫绦虫 103

第四节 原虫 103

实验11-17 溶组织内阿米巴和结肠内阿米巴 104

实验11-18 蓝氏贾第鞭毛虫 105

实验11-19 阴道毛滴虫 106

实验11-20 杜氏利什曼原虫 106

实验11-21 疟原虫 107

实验11-22 刚地弓形虫 108

实验11-23 微小隐孢子虫 109

第五节 节肢动物 110

实验11-24 昆虫纲形态 110

实验11-25 蛛形纲形态 111

附录9:人体常见寄生虫虫卵的鉴别 113

第十二章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技术 114

第一节 病原学诊断方法 114

实验12-1 粪便检查 114

实验12-2 血液检查 117

实验12-3 肛周检查 119

实验12-4 其他组织器官检查 119

实验12-5 阴道分泌物检查 121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方法 121

实验12-6 皮内试验 121

实验12-7 环卵沉淀试验 122

实验12-8 尾蚴膜反应 122

第十三章 寄生虫培养技术及动物模型 124

第一节 寄生虫的体外培养 124

实验13-1 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培养 124

实验13-2 阴道毛滴虫培养 125

实验13-3 溶组织内阿米巴培养 126

实验13-4 利什曼原虫培养 128

第二节 寄生虫的动物模型 128

实验13-5 旋毛虫动物模型 128

实验13-6 日本血吸虫动物模型 129

实验13-7 华支睾吸虫动物模型 129

实验13-8 鼠疟原虫动物模型 129

实验13-9 刚地弓形虫动物模型 129

实验13-10 杜氏利什曼原虫动物模型 130

第二篇 综合设计篇 133

第十四章 细菌鉴定的基本程序 133

第十五章 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135

实验15-1 呼吸道标本的病原体检查 135

第十六章 胃肠道感染病原体 139

实验16-1 胃肠道标本的病原体检查 139

第十七章 血液及骨髓感染病原体 142

实验17-1 血液或骨髓标本的病原体检查 142

第十八章 创伤感染病原体 147

实验18-1 脓汁、创伤分泌物的病原体检查 147

第十九章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病原体 150

实验19-1 泌尿生殖道标本的病原体检查 150

第三篇 自主探究篇 155

第二十章 自主探究 155

实验20-1 自主探究实验 155

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58

第二十二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61

参考文献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