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角》PDF下载

  • 购买积分:2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加真,杨荣秋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07041802
  • 页数:118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 苏醒 1

引子 北大荒——“地球人”胸前的一枚黑宝石 3

第一章 炮火震醒了黑土地 7

一 血与火的洗礼 7

二 办农场也是打“老蒋” 11

三 老红军场长 17

四 荒原上的“星星之火” 22

第二章 “公营农场”的诞生 25

五 早年的大学生“场长” 27

六 “抗联”干部走的弯路 31

七 荒地浪漫曲 34

八 谱写“新传”的“老兵” 37

九 马拉“火犁” 41

十 “给我送一批大姑娘来吧” 44

十一 机械农场的魅力 47

第三章 中国第一代拖拉机手 51

十二 “耿德中队” 52

十三 梁军和“女子拖拉机队” 57

十四 松嫩平原上的两面红旗 63

十五 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 67

第四章 荣军农场之歌 73

十六 一个独眼军人的情怀 74

十七 从“东屏”到“伊拉哈” 82

十八 战斗英雄的“农场梦” 86

十九 千名荣誉军人云集鹤立镇 93

二十 朱德总司令的题词 97

第五章 在爱国主义旗帜下 99

二十一 “解放军官教导团”应运而生 99

二十二 一种服装,两种标志 101

二十三 虎将王世英 103

二十四 “余生竭尽平生志” 110

二十五 回到人民的行列 115

二十六 解放三团的“九一七”场歌 117

第六章 北京关注北大荒 125

二十七 第一个国营农场管理机构 126

二十八 国家农业部成立垦务局 130

二十九 美苏专家 133

三十 朱德、贺龙视察北大荒 138

三十一 毛泽东对黑土地的思考 141

第七章 农建二师挥师北上 147

三十二 邓子恢指示开垦东北 148

三十三 二十三烈士墓 152

三十四 脱下军装集体转业 156

三十五 解甲归田的老团长 160

三十六 铁山包“县太爷” 164

第八章 天下第一场——友谊农场 171

三十七 中苏两国领导人互致电文 172

三十八 农业的“鞍钢”在召唤 174

三十九 场长“胸有成竹” 178

四十 农业机械化带路人 183

四十一 留苏归来的女技术员 187

四十二 全国机务标兵——郝焕文包车组 191

四十三 “北大荒的女儿” 195

第九章 青年垦荒队的旗帜 201

四十四 从首都到边疆 203

四十五 萝北荒原“八大庄” 210

四十六 胡耀邦探望垦荒队员 216

四十七 从青年集体农庄到国营农场 221

第十章 铁兵,向“东北角”挺进 227

四十八 王震下令进军北大荒 228

四十九 “铁兵”的开路先锋 233

五十 彭德怀指示:先小搞试验 238

五十一 开赴南横林子 241

五十二 初战雁窝岛 246

五十三 创建七场,成立农垦局 252

第十一章 一支特殊的垦荒队伍 257

五十四 梧桐星火 258

五十五 一个新农场群的崛起 262

五十六 公安战线的老兵 267

五十七 一位老清洁工的“秘密” 272

五十八 驾机起义者的新生 277

第十二章 早年来的大学生 285

五十九 从书本走向荒原 286

六十 迟到的爱情 295

六十一 南京农学院来的“六君子” 299

六十二 百名学子云集裴德镇 304

六十三 黑土地的梦 311

第十三章 十年成就,一道阴影 318

六十四 从反“反冒进”到“反右”扩大化 319

六十五 农垦系统最大的“右派” 325

六十六 一位优秀的经营管理者的消失 331

六十七 “右派”夫妻 336

六十八 一道阴影带来二十年曲折 342

第二部 磨炼 345

引子 20年磨炼——黑土地接纳六路垦荒大军 347

第一章 十万官兵奔赴北大荒 351

一 成都会议决议 352

二 郭沫若赋诗壮行 353

三 月球的背面 358

四 七个预备师 363

五 “百川归大海” 366

第二章 垦殖史上的“淮海战役” 377

六 密山县——全国注目的热点 377

七 王震下令徒步进军 381

八 赤手空拳抢盖“马架子” 389

九 全面出击 399

十 北大荒“人工湖”大会战 403

十一 “火龙”开进北大荒 405

第三章 当代“流人”组成的垦荒队伍 409

十二 “右派队”和“向左村” 410

十三 当代“女流人”丁玲 414

十四 艾青在八五二 419

十五 “纵火犯”聂绀弩 421

十六 丁聪的北大荒笔名 424

十七 吴祖光与话剧《北大荒人》 428

十八 一群“女流人” 432

十九 “毛猴”的故事 434

二十 “右派”大学生 436

第四章 六万山东青年来北疆 443

二十一 齐鲁大地掀起支援北大荒热潮 444

二十二 严峻的考验 447

二十三 北大荒职工队伍的基石 450

二十四 荒原结良缘 458

第五章 “大跃进”带来高温 465

二十五 农垦局首届党代会 466

二十六 “共产”和“跃进”两股孪生气浪 469

二十七 放“卫星”的少尉 473

二十八 “皇帝新衣半件多” 477

二十九 云山水库工地出现的悲风事件 480

三十 第二次反右斗争 493

三十一 少尉领航员的遭遇 497

第六章 三年特大自然灾害 503

三十二 天灾加人祸 503

三十三 疾病与死亡 509

三十四 八五三精神 511

三十五 从“代食品”起家的教授 517

第七章 中央联合调查组 523

三十六 匿名信飞向北京 523

三十七 “王团”的堕落 528

三十八 “达摩克利斯”之剑 531

三十九 毛泽东问候北大荒人 536

四十 邓子恢视察垦区和农垦“宪法” 541

四十一 邓小平主持讨论农场工作 544

第八章 东北农垦总局成立 547

四十二 “八字方针”和中央重大举措 547

四十三 王震因病休养 550

四十四 朱德、董必武视察北大荒 553

四十五 谭震林给垦区的一封信 556

四十六 周总理接见王正林 560

四十七 一切面向生产队 565

四十八 黑土地的五好标兵们 573

第九章 沈阳军区万名复转军人组建“兵团” 583

四十九 从“背靠沙发”到“面对刺刀” 584

五十 党中央批准组建兵团 586

五十一 万名复转军人和三个90% 588

五十二 一份来自慰问团的报告 595

五十三 “六六三”造反团和“漏网走资派” 600

第十章 “红色风暴”席卷黑土地 609

五十四 “失态”和“失控”的年代 610

五十五 昔日拓荒人,今日进“牛棚” 613

五十六 “群众专政”备忘录 625

五十七 东北农垦总局从“炮打”到“砸烂” 632

五十八 昙花一现的“红色造反者接管委员会” 641

第十一章 沈阳军区三千现役军人重新组建兵团 645

五十九 毛泽东主席“六一八”批示 647

六十 兵团成立大会与批斗张林池、王操犁 649

六十一 “新兵团改造旧农场” 652

六十二 新建六师——开发抚远荒原 659

六十三 多灾多难的1973年 663

六十四 李先念批评兵团“王小二过年” 666

六十五 兵团在经济复苏中宣告撤销 671

第十二章 知青大潮 677

六十六 “一片红”和掩盖的矛盾 679

六十七 《兵团战士胸有朝阳》 683

六十八 武斗和事故伤亡 687

六十九 “黑土炼红心” 691

七十 知青常委 700

七十一 矗立在黑土地上的知青烈士碑林 711

七十二 知青大返城 718

第三部 崛起 733

引子 改革开放20年——黑土地初步崛起 735

第一章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 737

一 全省农垦系统的大统一 737

二 总局、兵团、省农场局的交接会议 738

三 王震与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 743

四 国务院工作组全面考察垦区 748

五 美国友人韩丁重访北大荒 751

六 李先念视察友谊农场 758

第二章 平反昭雪 763

七 总局机关为王正林等同志平反 764

八 叶剑英、胡耀邦关心垦区落实干部政策 767

九 “八五○精神万岁” 771

十 王震为黄振荣墓题写碑名 775

十一 军队给改正“右派”送来绿军装 779

十二 特等功臣·农工·教授 785

十三 落实干部政策的思考 794

第三章 知青大返城的冲击波 799

十四 五万“杂牌军”填补空白 799

十五 重上机车的老队长 803

十六 老师“一个都不能少” 807

十七 返城风中留下来的知青 814

十八 关于劳动力大流动的断想 825

第四章 现代化农业“三级跳” 829

十九 3万亩——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试点 831

二十 赵清景晋见王震副总理 840

二十一 30万亩——现代化洪河农场诞生 844

二十二 300万亩——世界银行贷款的开发项目 849

二十三 “小平同志,您好!” 859

二十四 黑土地的小太阳——粮食处理中心 863

二十五 “空中农夫”——农垦航空站诞生 868

第五章 大农场套小农场 875

二十六 黑土地第一个家庭农场破土而出 877

二十七 家庭农场一波三折 882

二十八 胡耀邦视察垦区时指出:一统天下,自负盈亏 888

二十九 家庭农场女场长——上海知青张春娟 893

三十 省委书记孙维本视察家庭农场 899

三十一 “绥滨模式”的启示 906

三十二 为家庭农场探路的老兵和知青 911

三十三 黑土地的裂变 918

第六章 从北大荒走向世界 929

三十四 从援助越南到赴美考察 930

三十五 胡耀邦为中苏边贸打开了大门 936

三十六 西德的“格廷根”和日本的“小松” 946

三十七 北大荒实习生在国外 954

三十八 荣获“世界优秀农民”称号的胡国华 962

第七章 “水稻热”和“移民潮” 969

三十九 “四超历史”后老天爷亮出黄牌 969

四十 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突破口——水稻 975

四十一 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 983

四十二 杰出青年企业家王德胜 991

四十三 黑土地兴起移民大潮 1009

四十四 “水稻热”引起的忧思 1015

第八章 为大农业奉献青春的科技人员 1021

四十五 黑土地的科学进行曲 1023

四十六 “科学城”里的排头兵 1026

四十七 八一农垦大学的老教授们 1038

四十八 自学成才的高级农艺师 1049

四十九 科技战线上的女将 1055

五十 闯进气象王国的蔡尔诚 1064

五十一 国务委员宋健指出:用大科技支持大农业 1071

第九章 50周年——100亿斤 1075

五十二 重大的战略决策——100亿斤 1077

五十三 王震率中央慰问团来垦区慰问 1083

五十四 一年受挫,五年连续攀高 1089

五十五 朱镕基、温家宝先后视察垦区 1094

五十六 走农业产业化集团之路 1103

五十七 李鹏、姜春云视察黑土地 1113

五十八 盛大的节日——北大荒开发50周年 1118

第十章 情系黑土地 1125

五十九 “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 1127

六十 普阳农场的“丁玲文物陈列室” 1133

六十一 从日本回访故土的“北大荒人”——森繁先生 1139

六十二 《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 1145

六十三 第3556号小行星的命名——李晓华 1151

六十四 在北大荒精神感召下 1160

参考书目 1177

后记 1183

作者简介 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