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生在文化人家(1932—1949) 1
丝竹盈耳童年梦 1
爷爷开蒙 5
妈妈大动笞刑 6
由戏曲而写作,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 8
二、踏进作协的门槛,就和文学同命运了(1956—1966) 13
《文艺报》是我的摇篮 13
侯金镜是我的恩师 16
《再批判》——反右再烧一把火 21
拜望老舍,是我的一大幸事 27
丁玲与多福巷16号 30
灾难全落到母亲一个人的头上 34
三、“文革”横扫,文联大乱(1966—1969) 36
文联大楼闹翻了天 36
毛诗血案 38
四、怨也向阳,念也向阳(1969—1975) 45
阎纲不投降就把他消灭 45
严文井:走资派惜“五一六” 49
“哪有什么表啊,你千万别捅出去!” 51
郭小川:偷天火点燃自己 54
侯金镜被当成一捆柴送往火葬场 59
臧克家赞美干校劳动 62
我作诗,诗可以怨 65
难产的《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 66
五、《人民文学》招牌换记(1975—1976) 69
邓小平说:“办好这个刊物,不容易。” 69
蒋子龙挨批,陈忠实坚拒 72
抓到一篇好稿子:《鲁迅给毛主席送火腿》 74
六访柳青 77
六、让思想冲出“文艺迷信”的牢笼(1976—1980) 89
“四人帮”抓了,乌拉! 89
文艺冰河开始解冻 90
首先从“黑线专政”发难 93
劫后重聚不胜唏嘘 95
神学·人学·文学 97
七、《文艺报》:文艺界的晴雨表(1978— ) 108
拨乱反正,《文艺报》敢为人先 108
不要设禁区,不要下禁令 111
八、直面现实才能拯救文学(1979— ) 114
正义啊,怎么变得这样软弱! 114
孙犁说:“目前应该特别强调真正的现实主义” 117
文坛争说王蒙 122
我为“犯人李铜钟”祈祷 124
不写“伤痕”就是“火光”吗? 129
让文艺界最后告别“韩老太爷” 133
迫切的农村题材 136
为电影《人到中年》喊冤 142
《灵与肉》与“陈奂生系列” 144
蒋子龙不认同“改革小说” 146
我这样评论文学和我想怎样写文学评论 149
九、办《小说选刊》,当选家(1983—1986) 152
加盟《小说选刊》劲头十足 152
“评论也应当是自由的” 155
“致读者”遭遇风险 159
“你们给我的署名加上黑框!” 161
我心仪的编辑家是巴金 162
十、主笔《中国文化报》(1986—1989) 168
王蒙交代说:“要创新,有棱角,开展讨论。” 168
忠诚而痛苦的贺敬之 171
十一、市场下的新变和坚守 178
学巴金,“说真话” 178
《废都》——才子书 180
《白鹿原》——石雕式的现实主义 184
牛汉:在斗争中求生存 188
十二、伤逝 192
母亲殁于国难家愁 192
女儿教我这样面对死亡 193
忍看朋辈成新鬼 199
廖沫沙长歌当哭 206
黄秋耘相信眼泪 210
韦君宜唱罢挽歌而后瞑目 214
冯牧的死终结了文学评论的一个时段 217
严文井:“到达终点前多懂点真相” 220
吴冠中:鲁迅是我的“精神父亲” 223
十三、多余的话 228
十四、结语 232
后记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