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1.1从制版到印前 1
1.1.1制版的技术地位 1
1.1.2现代印前技术的雏形 2
1.1.3传统制版的现代印前元素 3
1.1.4萌芽状态的数字印前技术 4
1.1.5桌面出版与桌面印前 5
1.2数字印前的技术内涵 6
1.2.1两种基本能力 6
1.2.2系统构成 7
1.2.3核心生产工具 8
1.2.4数据采集 9
1.2.5页面描述 10
1.2.6硬拷贝输出 11
1.2.7软件的地位 12
1.3技术发展与展望 13
1.3.1数字印前系统的出现 13
1.3.2技术成型与稳定 14
1.3.3高速发展期 15
1.3.4数字印前的市场变化 16
1.3.5现状与前景 17
第二章 彩色复制原理概要 20
2.1某些重要概念 20
2.1.1亮度与明度 20
2.1.2非线性与gamma 21
2.1.3 gamma校正 22
2.1.4黑色与白色 23
2.1.5清晰度与分辨率 24
2.1.6连续调与半色调 24
2.2基本要素分析 26
2.2.1概述 26
2.2.2黑白、三色、四色和高保真彩色印刷 26
2.2.3灰色复制与彩色复制 28
2.2.4理想彩色复制 28
2.2.5彩色校正的必要性 29
2.2.6不可复制颜色 30
2.2.7网点扩大现象 31
2.3彩色复制的某些重要问题 32
2.3.1灰平衡与色彩平衡 32
2.3.2等效中性灰密度 33
2.3.3物理分色与数字分色 34
2.3.4分色效率 35
2.3.5色差表示问题 36
2.3.6分色设备的密度相关性 37
2.4彩色复制的基本特性与类型 38
2.4.1比例规则 38
2.4.2叠加规则 40
2.4.3独立于设备的彩色复制与途径 41
2.4.4彩色复制类型 42
2.4.5色度彩色复制与准确彩色复制 43
2.4.6对应彩色复制 44
2.4.7优化彩色复制与偏好彩色复制 45
2.4.8彩色复制算法 46
第三章 数据与文件 48
3.1基本概念 48
3.1.1模拟数据与数字数据 48
3.1.2数字文件 49
3.1.3文件使用与管理 50
3.1.4数据传递 51
3.1.5数据压缩 52
3.1.6数据变换 53
3.2应用程序间的数据共享 54
3.2.1剪贴板数据共享法 54
3.2.2动态数据交换 55
3.2.3对象连接与嵌入技术 57
3.2.4关于对象连接的讨论 58
3.2.5特殊操作 58
3.3矢量数据与图形 59
3.3.1基本概念 59
3.3.2矢量数据的基本特点 60
3.3.3图形属性 61
3.3.4图形的栅格表示 62
3.4点阵数据与采集方法 63
3.4.1数据描述特点 63
3.4.2点阵数据的组织 63
3.4.3连续数据与离散数据 64
3.4.4数字成像技术 65
3.4.5点阵数据与矢量数据变换 66
第四章 数字图像采集系统 68
4.1数字成像的技术基础 68
4.1.1马赛克传感器 68
4.1.2彩色滤波器阵列 69
4.1.3多重芯片棱镜分色系统 70
4.1.4以硅滤波器构造的传感器 70
4.1.5两种传感器的性能比较 71
4.1.6成像方法 72
4.1.7多光谱成像 74
4.2数字照相机 75
4.2.1分类 75
4.2.2单镜头反光数字照相机 76
4.2.3数字照相机的工作流程 77
4.2.4数码背的意义 78
4.2.5数字图像捕获方法 79
4.2.6结构与传感器尺寸效应 80
4.2.7去马赛克处理 81
4.2.8预捕获图像处理算法 83
4.2.9捕获后算法 83
4.3扫描仪 85
4.3.1扫描仪发展概述 85
4.3.2滚筒扫描仪 86
4.3.3平板与平张进给扫描仪 87
4.3.4平板扫描仪结构与工作原理 88
4.3.5文档扫描仪 89
4.3.6行扫描照相机 90
4.3.7平台式扫描仪 91
4.3.8移动式扫描系统 91
4.3.9平板扫描仪的光学配件与光源 92
4.3.10聚焦与镜头系统 93
第五章 图像数据采集 95
5.1数据采集的基本考虑 95
5.1.1密度与色度原始数据 95
5.1.2色度图像采集设备与多光谱成像 96
5.1.3平板扫描仪光源的输出光谱 97
5.1.4传感器光谱响应 98
5.1.5采样定理与Nyquist频率 99
5.1.6性能测试 100
5.2 RAW数据捕获 101
5.2.1关于RAW数据 101
5.2.2 RAW数据的来源 102
5.2.3默认数据捕获 102
5.2.4数字照相机RAW数据转换 104
5.2.5扫描仪的数据捕获和转换特点 105
5.2.6扫描仪RAW数据捕获的重要性 106
5.2.7 RAW数据扫描要点 107
5.3 RGB编辑与RGB扫描 108
5.3.1复制工作流程的变化 108
5.3.2 RGB编辑的主要理由 109
5.3.3 RGB编辑的合理性问题 110
5.3.4 RGB编辑的效率 111
5.3.5 RGB扫描的一般规则 112
5.3.6理想阶调曲线 113
5.3.7来自CMYK扫描仪的RGB数据 114
5.4高位数据捕获 114
5.4.1视觉系统的分辨能力与图像数据编码 114
5.4.2图像捕获的数据变换过程 115
5.4.3位分辨率的重要性 116
5.4.4高位数据图像来源 117
5.4.5位分辨率变换 118
5.4.6高位数据处理与图像质量 119
5.4.7后处理优势 119
5.4.8高位数据图像的应用价值 120
第六章 数字成像系统性能与测试 122
6.1概述 122
6.1.1图像质量圆 122
6.1.2数字成像技术标准开发活动 123
6.1.3成像性能分类 124
6.2光电变换函数 125
6.2.1定义 125
6.2.2光电变换函数的性能测度分类 126
6.2.3光电变换函数测试图 127
6.2.4数字输出值测量方法 127
6.2.5扫描仪光电变换函数测量结果的例子 128
6.2.6密度非线性与测量结果利用 129
6.3空间频率响应 131
6.3.1定义 132
6.3.2信号测度的空间频率响应性能细化 132
6.3.3空间频率响应与调制传递函数 133
6.3.4调制传递函数测量 134
6.3.5倾斜边缘法测量原理概述 135
6.3.6分辨率与采样频率 136
6.3.7有效分辨率折算 138
6.3.8消费级平板扫描仪测量结果的例子 139
6.3.9空间频率响应的双向性 140
6.4空间畸变与空间非均匀性 142
6.4.1线性度 142
6.4.2传感器的非线性特性 143
6.4.3边界效应 144
6.4.4散射光效应 145
6.4.5彩色配准误差 147
6.5噪声 148
6.5.1信号与噪声 148
6.5.2信噪比 149
6.5.3噪声测量 150
6.5.4信噪比测量 151
6.6动态范围 151
6.6.1定义 152
6.6.2动态范围与噪声的关系 153
6.6.3常规动态范围测量方法 154
6.6.4增量法动态范围测量 155
第七章 文字表示与输入 157
7.1基础知识 157
7.1.1字体与字库 157
7.1.2字形 158
7.1.3衬线 159
7.1.4等宽和不等宽字形 160
7.1.5字形度量体系 160
7.1.6宋体 161
7.1.7楷体 162
7.1.8仿宋体 162
7.1.9黑体 163
7.2文字描述方法与曲线字体 163
7.2.1计算机字体 164
7.2.2点阵描述 164
7.2.3矢量字体 165
7.2.4字形轮廓的曲线描述 166
7.2.5 PostScript字体 167
7.2.6 TrueType字体 168
7.2.7 OpenType字体 169
7.3文字输入 170
7.3.1文字编码与键盘输入 170
7.3.2光学字符识别 171
7.3.3智能字符识别 173
7.3.4图书扫描 173
7.3.5语音识别 175
第八章 图文处理 176
8.1概述 176
8.1.1数字印前图文处理的基本任务 176
8.1.2操作环境 177
8.1.3从印前到媒体准备 177
8.1.4跨媒体传播 178
8.2印刷图像处理 179
8.2.1任务与目标 180
8.2.2抠像 180
8.2.3阶调映射 181
8.2.4重新采样处理 182
8.2.5色彩调整和校正 183
8.2.6像质变换 183
8.2.7图像合成 184
8.3图形处理 185
8.3.1设备无关特性 185
8.3.2图形表示 186
8.3.3图形定义 187
8.3.4基本操作 188
8.3.5图形的逻辑关系 189
8.4文字处理 189
8.4.1字符格式化与文本格式化 189
8.4.2字符间距调整 190
8.4.3文本分块 191
8.4.4裁剪路径 191
8.4.5文字不加网原则 192
第九章 页面描述与输出 194
9.1逻辑页面与页面表示 194
9.1.1从逻辑页面到物理页面 194
9.1.2页面 195
9.1.3文档的基本结构 196
9.1.4页面分块与覆盖 197
9.1.5坐标系统 198
9.2页面描述语言 199
9.2.1 ESC码 199
9.2.2 HP-GL打印机控制语言 200
9.2.3打印机命令语言PCL 201
9.2.4 PostScript语言 202
9.2.5其他页面描述语言 203
9.3完稿 204
9.3.1预分色 204
9.3.2叠印 204
9.3.3传统补漏白流程 205
9.3.4现代补漏白流程 206
9.3.5补漏白的某些特殊问题 207
9.3.6文字检查 208
9.3.7 OPI连接 209
9.3.8拼大版 211
9.3.9预飞检查 212
9.4输出数据与栅格图像处理器 213
9.4.1个人打印机数据流 213
9.4.2智能打印机数据流 214
9.4.3栅格图像 216
9.4.4栅格图像处理器 217
9.4.5数据转换过程 218
9.4.6栅格化决策 219
9.4.7数字底版 220
9.4.8栅格化到文件 221
9.5字体还原 221
9.5.1文字的栅格化处理 221
9.5.2字体还原与采样 222
9.5.3小字符采样 223
9.5.4采样的可缩放问题 224
9.5.5提示信息 225
9.5.6子像素还原技术 226
9.6像素的半色调转换 228
9.6.1激光加网技术 228
9.6.2半色调采样 229
9.6.3设备像素形状与半色调网点的精细程度 230
9.6.4传统网点的数字模拟 231
9.6.5有理正切加网 232
9.6.6误差扩散与蓝噪声 233
9.6.7绿噪声半色调与复合加网 234
9.6.8基于优化处理的半色调算法 235
9.6.9典型半色调技术的随机性分析 236
9.7图文的硬拷贝输出 237
9.7.1激光照排记录 237
9.7.2计算机直接制版 238
9.7.3数字印刷 239
9.7.4硬拷贝数字打样 240
第十章 数字印刷前端控制与工作流程 242
10.1色彩空间 242
10.1.1工作色彩空间的重要性 242
10.1.2适合于数字印刷的RGB工作色彩空间 243
10.1.3数字照相机RAW数据转换 244
10.1.4色域范围测试 245
10.1.5数字印刷追赶胶印的合理性质疑 245
10.1.6预分色未必合理 246
10.2数字印刷前端输出控制 247
10.2.1设备标定和特征化 247
10.2.2印刷管理器 248
10.2.3数字印刷RIP 249
10.2.4 RGB文件输出控制 250
10.2.5 CMYK文件输出 251
10.2.6测试图印刷 252
10.2.7源灰成分替代与输出灰成分替代 252
10.2.8关于黑色叠印 253
10.2.9加网技术选择 254
10.3数字工作流程 255
10.3.1简要回顾 255
10.3.2印刷品加工的流程特点与集成要素 257
10.3.3印前技术变革对数字工作流程的影响 257
10.3.4数字工作流程的目标 258
10.3.5管理部件对实现CIMS印刷的重要性 259
10.3.6数字印刷需要的工作流程解决方案 260
参考文献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