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供药学类专业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建平主编;李高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7144018
  • 页数:428 页
图书介绍:随着我国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及相关学科的发展,高等药学教育对教材建设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需要,推出了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本科第七轮规划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在上版基础上,结合各校使用意见反馈,对各章内容作进一步修改,部分章节内容作相应删减,增加相应实例。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一、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1

二、生物药剂学的地位和作用 2

三、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6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3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13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13

二、药物转运机制 15

三、药物转运器 19

四、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24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27

一、生理因素 27

二、药物因素 32

三、剂型与制剂因素 39

第三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47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基本理论 47

二、BCS与口服药物制剂设计 52

三、BCS的其他应用 57

第四节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59

一、制剂学研究方法 59

二、生物膜转运器细胞模型 64

三、体外吸收实验 67

四、在体动物实验 70

五、整体动物实验 72

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75

第一节 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 75

一、注射给药的途径与药物吸收 75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76

第二节 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 78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78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79

第三节 黏膜给药的药物吸收 81

一、口腔给药 81

二、鼻腔给药 85

三、肺部给药 90

四、阴道给药 93

五、直肠给药 95

第四节 眼部给药的药物吸收 97

一、眼的结构与生理 97

二、药物眼部吸收的途径 98

三、影响药物眼部吸收的因素 98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102

第一节 概述 102

一、组织分布与药效 102

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 103

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 103

四、表观分布容积 104

第二节 影响分布的因素 105

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105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106

三、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111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 111

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112

第三节 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 112

一、淋巴循环与淋巴管的构造 112

二、药物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113

三、药物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113

四、药物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 114

第四节 药物的脑分布 114

一、脑脊液 114

二、脑屏障的概念 115

三、药物由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 115

四、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 118

第五节 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 118

一、红细胞的组成与特性 118

二、药物的红细胞转运 119

第六节 药物的胎儿内分布 119

一、胎儿的血液循环与胎盘构造 119

二、胎盘的药物转运 120

三、胎儿体内的药物分布 121

第七节 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 121

第八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 122

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 122

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 123

三、微粒给药系统的制剂设计 126

第五章 药物代谢 130

第一节 概述 130

第二节 药物代谢酶及其组织分布 130

一、氧化酶及其组织分布 131

二、还原酶及其组织分布 132

三、水解酶及其组织分布 132

四、转移酶及其组织分布 133

第三节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134

一、氧化反应 135

二、还原反应 137

三、水解反应 139

四、结合反应 140

五、多类型反应 142

六、首过效应与肝提取率 143

第四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44

一、生理因素 144

二、剂型因素 147

三、其他因素 149

第五节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150

一、体外法 150

二、体内法 151

第六节 药物代谢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152

一、药物代谢研究与创新药物筛选 152

二、药物代谢与前体药物设计 153

三、药物代谢的饱和现象和制剂设计 153

四、药物代谢与剂型设计 154

五、药物毒性及相互作用的预测 155

第六章 药物排泄 157

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 157

一、肾小球的滤过 158

二、肾小管重吸收 159

三、肾小管主动分泌 164

四、肾清除率 165

五、研究药物肾排泄的方法 166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167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性 167

二、肠肝循环 168

三、研究药物胆汁排泄的方法 171

第三节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171

一、药物从乳汁排泄 171

二、药物从唾液排出 172

三、药物从肺排泄 172

四、药物从汗腺和毛发排泄 173

第四节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173

一、生理因素 173

二、药物及其剂型因素 173

三、疾病因素 174

四、药物相互作用对排泄的影响 175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177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177

一、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177

二、药物动力学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177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80

一、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180

二、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81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模型与基本参数 182

一、药物动力学模型 182

二、药物体内转运的速率过程 184

三、药物动力学参数 185

第八章 单室模型 189

第一节 静脉注射 189

一、血药浓度 189

二、尿药排泄数据 194

第二节 静脉滴注 200

一、血药浓度 200

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203

三、负荷剂量 204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 205

一、血药浓度 205

二、尿药排泄数据 216

三、血药浓度与尿药浓度的相互关系 220

第九章 多室模型 225

第一节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225

一、模型的建立 225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26

三、参数的估算 227

第二节 三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230

一、模型的建立 230

二、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231

第三节 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231

一、模型建立 231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32

三、静脉滴注停止后的血药浓度-时间过程 232

第四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233

一、模型的建立 233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33

三、参数的估算 234

四、Loo-Riegelman法测定吸收百分数 238

第五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239

一、作图判断 239

二、残差平方和与加权残差平方和判据 239

三、用拟合度(r2)进行判断 240

四、AIC法 240

五、F检验 240

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244

第一节 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44

一、单室模型 244

二、双室模型 253

三、负荷剂量 253

四、血药浓度的预测 255

第二节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255

一、单室模型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256

二、双室模型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258

三、第n次给药的平均血药浓度 258

第三节 体内药量的蓄积与血药浓度的波动 259

一、多剂量给药体内药量的蓄积 259

二、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的波动程度 261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63

第一节 概述 263

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 263

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识别 265

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机制 266

第二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 269

一、Michaelis-Menten方程 269

二、具Michaelis-Menten过程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270

第三节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71

一、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 271

二、非线性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271

第十二章 统计矩分析 281

第一节 统计矩的基本概念 281

第二节 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283

一、生物半衰期 283

二、清除率 284

三、表观分布容积 284

四、生物利用度 285

五、代谢分数 285

六、稳态浓度与达坪分数 285

第三节 矩量法研究体内过程 286

一、释放动力学 286

二、吸收动力学 288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290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290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290

二、给药方案设计 291

三、特殊生理和病理状况下给药方案调整 302

四、给药方案设计举例——地高辛的给药方案 314

第二节 治疗药物的监测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317

一、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317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318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319

四、治疗药物监测的实施 320

第三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 321

一、研究目的 321

二、研究方法及应用 321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326

第一节 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326

一、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 326

二、新药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 326

三、新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330

四、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生物样本的测定方法 332

五、计算机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335

六、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实例 338

第二节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341

一、基本概念 341

二、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 342

三、生物利用度研究基本要求及研究方法 342

四、影响生物利用度测定的因素 346

五、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 347

六、生物等效性统计分析 348

七、生物等效性分析实例 350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动力学 358

一、研究特点和设计要求 358

二、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359

三、缓、控释制剂的剂量设计 359

四、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质量评价 362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370

第一节 生理模型药物动力学 370

一、概述 370

二、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371

三、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376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互关系 380

一、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及药理作用持续时间的关系 380

二、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联 385

三、具有效应室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模型 386

第三节 生物技术药物动力学 388

一、概述 388

二、生物技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学 389

三、生物技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与应用 390

第四节 手性药物的药物动力学 391

一、手性药物的生物活性 391

二、药物动力学的立体选择性 392

三、影响手性药物药物动力学立体选择性的因素 394

第五节 时辰药物动力学 395

一、药物体内过程的时间节律 396

二、影响药物动力学时辰节律的因素 398

三、时辰药物动力学与合理用药 400

附录一 药物动力学符号注释 402

附录二 拉普拉斯变换 404

附录三 若干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表 406

中文索引 415

英文索引 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