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长生主编;李成军,杜勇主审;陈予,郭晓华,王容副主编;方庆,李平,李阳友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30349903
  • 页数:228 页
图书介绍:为了实现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笔者在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编著了这本科学技术发展史。在编写过程中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史论结合,在重点介绍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著名科学家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方面的突出成就的基础上,阐明科学技术和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规律,并根据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介绍新学科、新技术的基本内容、思想方法和现实意义,力图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系统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规律,开拓未来。

绪论 1

第一节 科学与技术 1

一、科学的本质 1

二、技术的本质 2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史概述 3

一、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历程 3

二、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4

三、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学科性质和学习方法 4

四、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功能 5

第一篇 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 7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 7

第一节 技术的早期发展 7

一、石器的发展 7

二、火的利用 8

三、手工业的发展 9

四、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10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萌芽 11

一、科学知识萌芽的概述 11

二、科学知识的萌芽和发展 11

第三节 原始的科学与宗教 12

一、原始宗教的产生 12

二、原始宗教与科学的互动 12

第二章 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14

第一节 古代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 14

一、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 14

二、古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学 15

三、古代两河流域的数学 15

四、古代两河流域的技术 16

第二节 古埃及的科学技术 16

一、古埃及的文字和书写技术 17

二、古埃及的天文学 17

三、古埃及的数学 18

四、古埃及的医学 19

五、古埃及的建筑 19

第三节 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 20

一、古代印度的哈拉巴文化 20

二、古代印度的数学 21

三、古代印度的天文学 22

四、古代印度的医学 22

第三章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科学技术 24

第一节 古希腊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 24

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24

二、古希腊的科学技术 29

第二节 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32

一、古罗马帝国的建立与自然哲学的衰落 32

二、希腊科学的余晖:托勒密学说和盖伦学说 33

三、古罗马的技术成就 34

第三节 古罗马、古希腊后欧洲的科学技术 35

一、欧洲中世纪前期科学技术的衰落及原因 35

二、欧洲中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复苏及原因 38

第四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40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科学与技术 40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 40

二、古代中国的技术成就 46

第二节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性剖析 51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三次高潮 51

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52

三、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52

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53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衰落 56

一、判别科学技术落后或先进的标准 56

二、一条曲折的认识道路 57

第二篇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变革 61

第五章 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产生与第一次技术革命 61

第一节 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条件 61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61

二、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和基督教的衰落 62

三、地理大发现 62

四、文艺复兴 64

五、“自然界有秩序”观点的确立 69

六、中国文化的影响 69

第二节 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 70

一、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70

二、布鲁诺和伽利略对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捍卫和发展 72

第三节 从萨维留斯到哈维的生理学革命 73

一、萨维留斯对生理学的贡献 73

二、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74

三、哈维确立血液循环理论 74

第四节 力学革命 75

一、伽利略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75

二、刻卜勒对天体之间作用力的研究及其影响 77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78

四、牛顿对经典力学的综合 79

第五节 数学的发展 80

一、解析几何学的创立 80

二、微积分的创立 82

第六节 近代科学方法 83

一、培根的实验归纳法 84

二、笛卡尔创立数学演绎法 84

三、伽利略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 85

四、牛顿论科学方法 85

第七节 第一次技术革命 86

一、第一次技术革命的起点——纺织机的改革 86

二、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 87

第六章 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和第二次技术革命 89

第一节 天文学 89

一、天文观测新发现 89

二、赫歇尔的恒星天文学 89

三、天体物理的兴起 90

四、天体起源和演化假说 90

第二节 地质学 92

一、水成论和火成论之争 92

二、灾变论和渐变论之争 93

第三节 物理学 94

一、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孕育和发现 95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分子物理学 96

三、电磁理论的建立 98

第四节 化学 100

一、氧化燃烧理论取代燃素说 100

二、原子-分子论的建立 101

三、维勒人工合成尿素 102

四、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102

第五节 生物学 103

一、林耐的生物分类方法 103

二、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 103

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04

四、孟德尔和魏斯曼的遗传理论 105

第六节 第二次技术革命 106

一、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106

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成就 106

三、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意义 108

第七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110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110

一、发展变化思想的确立 110

二、普遍联系思想的确立 111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 111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11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哲学思想渊源 112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基本思想和意义 112

第三篇 现代科学的发展与新兴学科的建立 113

第八章 现代物理学 113

第一节X射线、元素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与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113

一、X射线的发现 113

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115

三、电子的发现 116

四、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117

第二节 相对论的创立 117

一、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困惑 117

二、狭义相对论的创立 119

三、广义相对论及新宇宙观 120

第三节 量子力学的建立 121

一、黑体辐射问题和量子概念的提出 121

二、爱因斯坦光的量子理论 122

三、量子力学的建立 123

第四节 原子核物理学的形成 125

一、原子核人工嬗变的实现 125

二、中子的发现 125

三、中微子的发现 126

第五节 粒子物理学的形成 126

一、基本粒子大家族成员的发现 126

二、基本粒子性质研究 127

三、强子内部结构的探索 128

第六节 凝聚态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30

一、固体物理学的发展 130

二、半导体物理学的兴起 131

三、磁学的进展 132

四、超导体物理学的发展 132

第九章 现代数学 134

第一节 泛函分析与突变理论 134

一、泛函分析概述 134

二、突变理论的诞生 134

第二节 数学逻辑 135

一、数学逻辑概述 135

二、数学逻辑的分支 135

第三节 模糊数学与数理统计 135

一、模糊数学概述 135

二、数理统计概述 136

第四节 运筹学 136

一、运筹学的产生和发展 136

二、运筹学的分支学科 136

第五节 科学的数学化趋势 137

一、数学化趋势概述 137

二、数学化趋势的新特点 138

第十章 现代化学 139

第一节 物理学革命带来化学理论的变革 139

一、门捷列夫周期律得到理论的论证和本质的解释 139

二、量子化学的建立和化学键概念的提出 139

第二节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迅速发展 140

一、无机化学概述 140

二、分析化学概述 140

第三节 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 141

一、有机化学概述 141

二、高分子化学概述 141

第十一章 现代生物学 143

第一节 基因理论的建立 143

一、基因理论的先导——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假说 143

二、染色体的发现 143

三、摩尔根的基因理论 144

四、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 144

第二节 遗传之谜的破译 144

一、对核酸和蛋白质的认识 145

二、遗传信息载体DNA的确认 145

三、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145

四、遗传密码的破译 146

五、中心法则 147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的分子学科 148

一、分子分类学——分子水平上对生物进行分类 148

二、分子神经生物学——实现记忆转移 148

第十二章 现代天文学 149

第一节 现代天体演化理论 149

一、对太阳能源和太阳发生发展的认识 149

二、对恒星演化的总体认识 150

第二节 现代宇宙学 151

一、宇宙结构及其特征探讨 151

二、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理论 153

三、现代天文学的新发现 154

第十三章 现代地质学 156

第一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 156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156

二、地球的物理、化学性质 157

第二节 大陆构造理论 158

一、大陆漂移说 158

二、海底扩张说 160

三、板块构造理论 161

四、李四光的地质力学 162

第十四章 横断科学 164

第一节 系统论的建立和发展的概况 164

一、系统论的建立 164

二、系统论的学科性质 164

三、系统论的发展 165

第二节 信息论的建立和发展的概况 165

一、信息论的建立 165

二、信息论的应用 166

第三节 控制论的建立和发展的概况 167

一、控制论的建立 167

二、控制论的应用 167

三、控制论的发展概况 168

第四篇 现代技术革命与高科技的出现 170

第十五章 电子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 170

第一节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70

一、计算器的历史演进 170

二、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9) 171

三、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5) 171

四、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69) 172

五、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 172

第二节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173

一、微电子技术发展的历程 173

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展望 174

第十六章 激光技术 176

第一节 激光及其产生机理 176

一、什么是激光 176

二、激光产生的机理 177

第二节 激光技术发展的历史 177

一、激光的产生和发展 177

二、我国的激光技术 178

第三节 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和种类 178

一、固体激光器 179

二、气体激光器 179

三、半导体激光器 180

四、化学激光器 180

五、自由电子激光器 180

第四节 激光技术的应用 181

一、激光在工业上的应用 181

二、激光在农业上的应用 181

三、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 182

四、激光在通信上的应用 182

五、激光在测量上的应用 184

六、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 184

七、激光在摄影上的应用——激光全息摄影 185

第五节 激光技术的前景 185

第十七章 空间技术 187

第一节 空间技术的发展历程 187

一、航空技术的发展 187

二、火箭技术的发展 187

三、航天技术的发展 189

第二节 航天技术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原理 190

一、运载器技术 190

二、航天器技术 190

三、地面测控网 192

第三节 航天技术的应用 192

一、航天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192

二、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 194

三、航天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作用 197

第十八章 材料技术 200

第一节 材料技术的概述 200

一、材料技术的作用 200

二、材料技术的分类 200

第二节 金属材料 200

一、金属材料概述 201

二、新型金属材料 201

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 203

一、陶瓷材料 203

二、新型玻璃材料 204

三、半导体材料 204

第四节 高分子材料 205

一、高分子材料概述 205

二、新型高分子材料 205

第五节 新型复合材料 206

一、复合材料概述 206

二、结构复合材料 207

三、功能复合材料 208

第十九章 通信技术 209

第一节 现代通信技术的兴起 209

一、通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09

二、信息传输技术 210

三、通信网 210

第二节 无线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 211

一、从真空管到晶体管 211

二、从短波通信到微波通信 211

三、从地面通信到卫星通信 212

第二十章 能源技术 213

第一节 能源技术与能源危机 213

一、能源技术概述 213

二、能源危机与能源发展战略 213

第二节 核能 214

一、核(裂变)能发电 214

二、受控核聚变能源 214

第三节 太阳能 215

一、太阳能概述 215

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215

三、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 216

第四节 地热能 216

一、地热能概述 216

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216

第五节 海洋能 217

一、海洋能概述 217

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218

第六节 生物能 218

一、生物能概述 218

二、生物能的开发利用 218

第二十一章 生物技术 220

第一节 遗传工程 220

一、遗传工程的现代定义 220

二、遗传工程的产生和发展 220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221

第二节 细胞工程 222

一、细胞工程概述 222

二、细胞工程的应用 222

第三节 酶工程 224

一、酶工程概述 224

二、酶工程的应用 224

第四节 微生物工程 225

一、微生物工程概述 225

二、微生物工程的应用 226

第五节 生化工程 226

一、生化工程概述 226

二、生化工程的应用 227

跋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