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村庄 1
一、则克台村概况 1
(一)伊犁河谷水草丰美的村庄 1
(二)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村庄 3
(三)牧业、农业与工业并举 5
(四)村民自治与民主管理 8
(五)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 12
二、人口 13
(一)人口概况 14
(二)人口特点 16
(三)人口增长态势 19
(四)人口素质结构 22
(五)对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25
三、牧业 27
(一)草场 27
(二)牲畜 32
(三)放牧方式 40
(四)牧业与农业、工业的关系 43
四、农业 44
(一)农业经营体制变革 44
(二)则克台村农业基础条件 46
(三)耕作制度与栽培方法 55
(四)农产品及加工 61
(五)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63
五、工业 65
(一)新疆伊犁钢铁责任有限公司 67
(二)伊犁天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新源分公司 73
(三)则克台村其他工业企业 79
六、经济制度变革 81
(一)所有制变革 81
(二)分配制度 89
(三)经营管理体制 93
七、社会保障 99
(一)保障模式变迁 99
(二)基本养老保障 102
(三)基本医疗保障 105
(四)最低生活保障 107
(五)教育就业保障 111
(六)边缘群体保障 116
八、则克台村的哈萨克族文化 118
(一)则克台村的哈萨克族语言 118
(二)宗教信仰 121
(三)节日文化 123
(四)饮食文化 126
(五)服饰文化 134
(六)生活习俗 136
(七)哈萨克族毡房 143
(八)哈萨克族传统文艺活动 146
第二部分 农牧户 149
九、牧户 149
(一)纯牧户阿尼哈孜家 149
(二)乐善好施的富裕牧户加纳提汉·斯德克家 154
(三)驯马师白山家 159
(四)牧户阿里巴特尔家 163
(五)努尔德阿肯·萨哈什家 165
(六)经济困难的尼斯甫加玛丽家 169
十、农户 171
(一)和睦富足的麦德尼亚茨家 171
(二)从牧民到农民的赛干勒汗·霍加别尔干家 176
(三)生活困难的铁留汗·合德尔艾台家 178
(四)贫困户阿克巴尔·努尔巴地家 182
(五)告别传统农牧业的哈伊甫别克家 187
(六)赤脚医生加海家 193
十一、工人户 199
(一)夫妻双双下岗的乃依古丽家 199
(二)工人努尔旦家 207
(三)贫困的帕特古丽·阿布拉肯木家 212
(四)打零工的波尔拉克·比牙德力家 215
(五)打零工的别尔地别克家 219
十二、工商业户 224
(一)从事饲料加工的党玉萍家 224
(二)铁匠帕尔哈提家 227
(三)殷实的屠宰户阿加尔古丽家 231
第三部分 村民 236
十三、村干部 236
(一)村支书沙德克 236
(二)年轻有为的村委会副主任阿普斯拜·胡万尼西 242
(三)妇女主任叶尔森·拉孜哈力 246
(四)老干部努尔德阿肯·萨哈什 250
十四、牧民 255
(一)精于放牧的县政协委员加纳提汉 255
(二)孤寡老人库里斯·木汗 263
十五、农民 266
(一)“80后”维吾尔族小伙吐尔洪 266
(二)勤劳进取的迈德尼亚茨老人 271
(三)热心肠的铁留汗·合德尔艾吉 276
(四)老农阿克巴尔 280
十六、工人 285
(一)农村的“城里人”巴哈尔古丽 285
(二)援疆老人王玉琦 288
十七、小商人 293
(一)马路边上卖马奶子的巴哈提古丽 293
(二)饱经风霜的维吾尔族大婶热衣娜姆·买吉提 298
(三)身残志坚的婚庆司仪喀哈尔·比亚德力 302
十八、阿訇、教师和医生 306
(一)阿訇乌兰 306
(二)达来力哈孜·善赛尔别克老师 312
(三)女教师库力夏提·达斯坦尼 317
(四)教师哈那提别克·艾毕木 321
(五)吾孜格尔森·巴拉提老师 323
(六)赤脚医生加海 328
参考文献 334
后记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