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从研究逻辑史的问题谈到中国逻辑思想史的特点 1
一、关于研究普通逻辑史的问题 1
二、只有通过逻辑史的研究,才能认识逻辑科学的发展 4
三、关于逻辑史的对象问题的看法 7
四、中国逻辑思想史的内容及其特征 13
第一编 先秦逻辑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47
第一章 先秦名辩学派的逻辑思想 47
一、关于名家和名辩思想 47
二、邓析与形名 49
三、宋钘、尹文正形名的学说 53
四、彭蒙、慎到、田骈、申不害、尸佼与名法观念的发展 60
五、儿说、田巴、毛公与名辩思想的发展 67
六、惠施历物论与当时辩论的诸问题 70
七、公孙龙的名辩思想 76
附论:纵横家的诡辩思想 82
第二章 墨辩的逻辑思想 87
一、墨子与《墨经》的逻辑 87
二、《墨经》逻辑的基本内容 91
三、《墨经》中的科学思想与逻辑关系 104
第三章 儒家正名论的逻辑思想 108
一、关于正名论的说法 108
二、孔子正名的逻辑内容 109
三、孟子正名的逻辑思想和好辩的逻辑问题 116
四、荀子正名论的逻辑思想 125
第四章 道家无名论的逻辑思想 138
一、老子朴素辩证的逻辑思想 138
二、杨朱的逻辑思想 154
三、庄周的逻辑思想 157
第五章 法家形名法术的逻辑思想 163
一、关于形名法术的逻辑简释 163
二、管子的名法思想 164
三、商鞅反名辩、重刑法的思想 167
四、韩非形名法术的逻辑思想 168
第六章 先秦兵法及医书中朴素辩证的思想方法 177
一、《孙子兵法》中的辩证观点 177
二、《黄帝内经》中的辩证方法 180
第二编 秦汉至魏晋六朝时代的逻辑思想 187
第七章 秦汉之际的正名思想 187
一、“吕览”派的正名思想 187
二、“淮南”派的逻辑思想 192
第八章 两汉时代的逻辑思想论争 198
一、董仲舒的正名主义思想 198
二、扬雄《法言》与《太玄》中辩说与推类的逻辑 203
三、两汉时代对古代名家思想的评论 206
四、王充的逻辑思想 208
五、《论衡》逻辑思想的影响——王符、仲长统及徐干的逻辑思想 219
第九章 魏晋六朝的名理思想 225
一、魏晋六朝哲学思想论争的轮廓 225
二、晋鲁胜的《墨辩注》 226
三、魏晋名理派与刘劭《人物志》的逻辑思想 229
四、无名论与崇有论的逻辑思想论争 233
五、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与当时名言争论的问题 238
六、嵇康论辩中的逻辑问题 241
七、关于连珠形式的表述方式(附:葛洪的名辩思想) 243
八、魏晋六朝时代的科学思想 247
九、范缜《神灭论》的逻辑思想 249
十、《刘子新论》的正名思想 252
第十章 汉魏天文历数与医学、农学书中的逻辑方法 255
一、从汉魏天文历数的历史论争中看假设证明的科学发展 255
二、《伤寒论》“辨证(症)论治”的逻辑思想方法 259
三、汉魏农书中的经验观察方法 262
第三编 唐宋至明清时代的逻辑思想因明学与西方逻辑的输入 269
第十一章 唐代唯物论者与唯心论者的逻辑思想论争 269
一、概说 269
二、玄奘的时代与因明学的输入 270
三、吕才的逻辑思想——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 275
四、刘知幾《史通》中表现的逻辑与历史批判方法 278
五、柳宗元、刘禹锡同韩愈的论争中反映的逻辑思想 282
第十二章 宋明哲学中的逻辑思想 286
一、宋初象数推论的演绎思想发展 286
二、张载的逻辑思想 290
三、“理学”派的逻辑思想 293
四、“心学”派的反逻辑思想 298
第十三章 宋明唯物论者对程、朱、陆、王逻辑思想的批判及李之藻《名理探》的翻译 303
一、叶适、陈亮的逻辑思想及其对“理学”派的批判 303
二、罗钦顺、王廷相与李贽的逻辑思想及其对“理学”、心学”派的批判 308
三、李之藻与《名理探》的翻译 314
第十四章 明清之际唯物主义哲学中的逻辑思想 318
一、方以智、王夫之的科学思想方法 319
二、黄宗羲、顾炎武的科学思想方法 332
三、傅山的逻辑思想(附:程智的公孙龙研究) 341
四、唐甄、颜元、戴震的思想方法 350
五、清中“诸子学”及文史学的研究中有关名实理论的思想发展 358
六、焦循的算理演绎思想的评述 362
第十五章 清末外国资产阶级逻辑思想的新输入与中国正名理论的新结合 367
一、五四运动前的逻辑译述与中国逻辑思想情况 367
二、严复的《穆勒名学》译述中的逻辑思想 369
三、章炳麟《原名》篇的逻辑思想(附:刘光汉的《正名论》) 375
附录 关于中国逻辑思想史参考书目 384
后记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