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 关于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的思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新汉,邱仁富著
  • 出 版 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47303689
  • 页数:2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出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的忧患来进行,系统总结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取得的成就,着力探讨当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现实困境。

引论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几点思考 1

第一章 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边缘化危机” 15

第一节 价值观念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 15

一、价值及对价值的意识活动 15

二、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体系和价值观 20

三、价值观念结构中的“我”和“为我” 23

第二节 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 26

一、社会群体和社会评价活动的现实形式 26

二、社会群体价值意识的形成 30

三、社会价值观念及其作用 33

四、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两个品格 36

五、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 40

第三节 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蕴 42

一、价值体系的两种含义 42

二、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两重性 43

三、核心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 46

四、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是意识形态反思的必然 49

第四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的忧患 54

一、苏联核心价值体系变迁的历史教训 55

二、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报告 58

三、忧患意识引发深思的三个问题 60

第二章 解析核心价值体系中人民主体性的三个误区 64

第一节 “人民”概念辨析 64

一、“人民”是集合概念和辩证概念的统一 64

二、马克思的“个人们”思想 66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中的“人民”概念 69

第二节 人民与利益不能分离 71

一、康德和黑格尔关于市民利益的思想 71

二、人民主体与其利益联系在一起 74

三、妥善处理社会转型中的利益矛盾 76

四、重视解决弱势群体的利益 80

第三节 人民主体和主体的核心 85

一、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性思想 85

二、人民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 87

三、中国共产党是人民主体的核心 90

四、不能把主体的核心等同于主体 97

第三章 权力运行中的基本矛盾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 103

第一节 权力运行中的基本矛盾 103

一、“经济人假设”和“理性最大化行为假设” 104

二、官员和权威机构行为的两重性 108

三、权力运行中的“公”与“私” 112

第二节 社会转型时期的腐败 116

一、亨廷顿论腐败 116

二、马克思的“三阶段说”和当前社会转型 119

三、社会转型时期的两个“拜物教”与腐败 123

第三节 人民反腐是凸显主体性的重要机制 126

一、“透明国际”及其启示 127

二、腐败极大地损害人民利益 129

三、在反腐中凸显人民主体性 133

第四章 民众意愿的表达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 136

第一节 言论自由是体现人民主体性的基本要素 136

一、哲学和政治学的言论自由 136

二、言论自由是体现民主的基本方式 140

三、民意与言论自由 143

第二节 社会思潮的本质是民众评价活动 146

一、民众评价活动概述 147

二、社会思潮的本质和结构 152

三、社会思潮的形成、运动和言论自由 154

四、社会思潮是“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157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思潮 161

一、互联网时代在中国 162

二、互联网时代的公共领域 164

三、中国网络思潮的特点 167

第四节 在社会自我意识的自觉中凸显人民主体性 171

一、自我意识及其自觉 171

二、自我评价活动对于社会自我意识自觉的一般意义 173

三、社会评价活动的两种方式与社会自我意识自觉 176

四、在社会思潮的引领中凸显人民主体性 180

第五章 在体制改革中把“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 184

第一节 制度的社会意义 184

一、新制度主义及其启示 184

二、制度及其历史演化 187

三、内在制度、外在制度及其作用 191

第二节 社会转型时期制度错位引出的忧患 195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两种体制及其错位 195

二、制度错位与人民主体性缺失的忧患 199

第三节 建构凸显核心价值体系人民主体的体制 204

一、体制改革作为“革命”是社会的自我批判 204

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207

三、法制建设中的网络言论自由 211

四、在体制改革历程中得到的方法论启示 215

主要参考文献 222

附录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 226

附录二:本书作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成果 245

后记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