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四体一体的身体观 1
一、儒家身体观的流程 2
二、意识—形气—气化一体呈现的身体 9
三、身体的社会性 15
四、超越与经验交会中的身体 21
第一章 儒家身体观的原型 27
一、摄威仪与治血气 28
二、孟子的践形观 43
三、孟子后学的精气说与德之气说 54
四、荀子的礼义身体观 67
五、二源三派之身体观原型 80
第二章 论公孙尼子的养气说 85
一、《公孙尼子》残篇之养气说 89
二、《乐记》论心气性情、音乐与世界之关系 99
三、乐与内外身体 106
四、公孙尼子与孟子 114
五、尚待解决的学派归属问题 126
第三章 论孟子的践形观 129
一、「践形」一词释义 130
二、生色说 135
三、养气论 143
四、形一气—志之身体观与精神化之身体 154
五、尽心与养气的同步性 161
六、践形观在儒家成德传统中的意义 167
第四章 知言、践形与圣人 173
一、知言与践形 173
二、声音、气与精神之展现 180
三、圣、声、听 190
四、听之以身 199
五、金声玉言与圣之聪明 204
第五章 《管子》〈心术下〉、〈内业〉两篇的精气说与全心论 211
一、两篇之气为身心之气 213
二、「心中有心」里之心气 218
三、全心说与全身之思考 225
四、扩充精气与万物毕得 233
五、内静外敬之修养论 239
六、修养与修炼间的环节地位 247
第六章 德之行与德之气 253
一、思、孟五行说之争议 253
二、思、孟五行说之发展 258
三、「行」与「德」之特殊用法 265
四、大体小体与舍体独心 271
五、意识活动与生理脉动边际地带之「德之气」 279
六、由德行内转为身心底层的「德之行」之意义 287
第七章 理学论辩中的「作用是性」说 293
一、死了告子 293
二、王阳明、罗近溪之良知说 303
三、程颢、谢上蔡之以觉训仁 315
四、《孟子》、《中庸》、《易传》肯定生命即道 323
五、原身心性天一体的圆融境界 331
第八章 气质之性的问题 335
一、人性论兴起的背景与张载、程颢的立场 335
二、程、朱的性气二元论及气质之性的概念 353
三、陆、王与刘宗周:心性气同体而异流之人性观 366
四、王廷相、颜元与戴震:自然主义之气化人性论 382
五、结论:回归思、孟、《易传》的大传统 405
参考文献 413
人名索引 433
名词索引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