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 23
情感与艺术的焦虑——论《到灯塔去》“双性同体”的矛盾叙事 25
伍尔夫的遗产——论短篇小说《遗产》作为伍尔夫小说形式观的证据 37
多萝西·理查逊(Dorothy Miller Richardson,1873—1955) 45
女性心理句型下的女性意识——《人生历程》的文体学分析 47
《人生历程》女性思想的探索和界定——对个人主义的追求 63
克莉斯蒂娜·斯台德(Christina Stead,1902—1983) 71
斯台德的“多重声音”世界——用复调小说理论分析《热爱孩子的男人》 73
吉恩·瑞斯(Jean Rhys,1890—1979) 82
梦幻人生 心灵之旅——论《藻海无边》女主人公的自我追寻 84
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 92
超越存在主义——论《黑王子》的叙事艺术 94
穆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1918—2006) 105
宗教信仰与叙事策略的完美结合——论《安慰者》的叙事特色 107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 117
追寻传统母亲的记忆——伍尔夫和莱辛比较研究 119
女性人格的多棱镜——论《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女性双人物 130
两世怨女魂,空有梦相随——分析《又来了,爱情》的后现代语境中的双重叙事 141
表象的背后——《喷泉池中的宝物》的叙事策略 150
试论多丽丝·莱辛《老妇与猫》的象征叙事 162
《三四五区间的联姻》:苏菲主义关照下的婚姻母题 171
安东尼亚·苏珊·拜厄特(Antonia Susan Byatt,1936— ) 177
《隐之书》之为“隐”——谈拜厄特叙述技巧下的女性声音 179
“阁楼上的疯女人”——《游戏》中的三重人物原型 192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1939— ) 205
守护生命的尊严——重读《金色的耶路撒冷》 207
《金色的耶路撒冷》中的伦理关怀及道德反思 217
直面惨淡的人生——从存在主义的视角解读《红王妃》 227
达芙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1907—1990) 233
女性意识的隐性书写——释读《牙买加客栈》中的“三元空间” 235
《法国人的港湾》中“别样”的罗曼斯——释读时间流程中女性身份的寻求 244
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1940—1992) 251
童话叙事,还是反童话叙事?——谈安吉拉·卡特的《血室》 253
经典的重构——论《马戏团之夜》的互文性手法 265
安德里娅·利维(Andrea Levy,1956— ) 275
管窥黑人移民生存困境和融合走向——释读《小岛》的空间叙事艺术 277
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1959— ) 284
温特森的女性权威——《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286
温特森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评析 29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 302
欲望能指链下主体的分裂——再探《我不会说法语》中的杜克特 304
后记 310